徐卫林教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嵌入式系统定位”纺纱理论,与企业合作,主持研发出“嵌入式系统定位复合纺纱技术”及其装备,被业内专家认为是对传统纺纱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从而使我国的纺纱技术站到了国际最前沿。该技术突破了传统环锭纺纱技术对纤维长度的限制,扩大了纺织原料使用范围;降低了对纤维细度的要求,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突破了国内外“超高支纺纱”的技术极限,开发出国际顶级面料;通过不同原料的优化组合,为纺织产品的多元化提供了新途径,使新产品开发有了更广阔的空间;缩短加工流程、降低能源消耗及原料消耗。这项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盛赞为“对传统纺纱技术一次革命性突破”的原创技术,还获得了200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技术应用于山东如意集团,为企业新增产值25.6亿元,新增利润4.3亿元,新增税收2.3亿元,出口创汇2.1亿美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9年2月18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济宁市主持该技术的全国推广会,要求棉、毛、麻、丝等各专业协会在全行业推广。8月4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就该项目召开全省推广会,省内70多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积极参会,迅速在全省掀起了推广应用的热潮。基于此,学校主持创建了中国“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科技创新联盟”,力推国家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
曾庆福教授主持研发的“纺织印染废水微波无极紫外光催化氧化分质处理回用技术”技术,开创了高温纺织印染废水处理回用先例,使印染生产废水回收率达到90%,节水达90%以上,为纺织印染行业完成节能减排20%的整体目标提供了技术保障。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技术应用于青岛凤凰印染、青岛喜盈门等26家企业,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根据5家应用企业的数据统计,累计处理印染废水总量1.34亿吨,回用废水687.46万吨,减少COD排放7.26万吨、节约蒸汽消耗24.6万吨,为企业节支总额11653万元。同时,因为他在苎麻循环经济领域的突出成果,学校牵头组建了“中国苎麻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致力于解决我国苎麻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据悉,今年,学校重大科技立项捷报频传。“非水溶性丝素粉体与功能聚合物复合小口径人造血管的结构与性能研究”项目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前期研究专项资助;“嵌入式复合纺纱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苎麻产业发展关键技术与设备”和“新型改性淀粉浆料生产与替代PVA应用关键技术”等三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部“国家重大支撑计划”立项,“高效过滤微波氧化耦合技术与装置”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部十一五863课题立项。目前学校纵向项目立项一百余项,与去年同比增长23%。
近年来,学校坚持“在改革中讲稳定,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抓质量,在质量中显特色,在特色中上水平”的科学发展思路,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学校高水平科技奖项位居湖北省属高校前列,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行业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