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绣花鞋:走不通市场?


  王冠琴跟老伴住在总政干休所,大院里的一间小平房就是她的“冠琴绣鞋坊”工作室。3间窄小的屋子里只有一个正在纳底的徒弟,不足50平方米的空间透出冷清,让记者难以想象,2005年、2006年北京国际鞋业博览会上 “求购者如云”是怎样一番情景。“4个工人两个绣花、两个绱鞋,再加上我,只要几万元钱绣花鞋这个事就能运作起来”,王冠琴无奈地摇摇头,“希望有一天能碰上个有识之士帮助我把这老祖宗的手艺传下去”。

  商人搭台,我就唱

  “家族的针黹功从我的太姥姥刘齐式、姥姥赵刘氏、妈妈赵玉兰一直传到我这儿,不过真正开始做绣花鞋是退休了之后”,翻阅了大量历史、文学资料,从2001年开始,对绣花鞋情有独钟的王冠琴重拾起儿时穿针引线的梦想,6年时间里从春秋战国的方头绣履、秦代凤头履、汉代翘头履、清代格格鞋到十余种少数民族鞋,她研制出不同历史时期、款式各异的绣鞋300多双。

  在追随2000多年的鞋文化过程中,王冠琴越是深入了解越是为传统艺术绣鞋面临绝迹感到心情沉重,曾有不少人找上门来学习,但是迫于生计都没能坚持下来,“客观地讲,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年轻人静下心来学习手工艺术也是不现实的,来我这学习我也只能解决吃住”,毕竟老伴和自己六七千元的退休金还不足以让传统绣鞋走上完美的发展之路。

  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被邀参加北京国际鞋业博览会,王冠琴54平方米的展室成了鞋博会上人气最旺的地方,参观者、求购者络绎不绝。自己的每一样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尽管国内外顾客竞相出高价,王冠琴没有卖一双鞋。

  年近70的王冠琴坦言,除了创作根本没有精力去搞商业运作,“想赚钱做一双卖一双就行了,我对这个不感兴趣,就是希望有人把这个手艺从我手里接过去”。王冠琴认为绣鞋可以走“商人搭台,我唱戏”的发展模式,只要有人愿意把平台搭好,帮忙找工人并且解决工人的生计问题,自己就提供技术、设计和培训。这位“国内绣鞋第一人”坦言:“搭台子唱戏,商人盈利,我传艺,如果能这样的话绣花鞋一定会发展起来。”因此当第一个生意人找到王冠琴时,仅仅是口头协议,她就答应了传艺和合作。 

  两度试水两度伤
  
  “孩子说,阿姨您卖的不是鞋,是有高附加值的艺术品,我们应该为这么好的艺术品提供展示的窗口和平台,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关心、保护传统工艺,我心里面特别感动。”对方承诺帮王冠琴找徒弟,王冠琴把自己的一部分鞋交给她经营,7双鞋就卖了6000多元钱,然而随后的发展偏离了王冠琴的设想,对方更希望王冠琴按订单量赶做鞋子,根据客户的需要做高跟鞋等等。老人坦言这是她最担心的事情,自己没有精力去思考和设计,“一年多下来设计的东西反倒没有以前多”,传承传统工艺的本意没有实现,王冠琴不得不停下脚步。

  年初与家具商进行合作,再次燃起了王冠琴的梦想,对方对王冠琴和她的传统绣鞋充满了信心,主动拿出3万元启动资金建立工作室,与她签订合同承诺盈利前的资金投入,包括广告宣传、原材料、设备、人才的引进均由投资方解决,盈利后投资方与王冠琴按4:6比例分账,工作室有了点股份制经营的意思。1月6日,王冠琴以1.5万元的价格租下了大院的小平房,原材料、设备、人却没有按时到位,预想好的工作搁置下来,两个多月下来工作室就一直冷清着。投资方抱怨没有收获,王冠琴无奈地说:“商人追求利益是天性,我能理解,但是毕竟太过急功近利,工作室没有运作起来,怎么能像投资方想的那样直接盈利呢?”

  望眼欲穿投资商

  现在王冠琴正忙着申报北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她坦言自己没有指望政府津贴的杯水车薪,但愿通过申报引起更多人对绣花鞋的关注和扶植。王冠琴本来计划在今年把《红楼梦》里的女鞋研究、仿制出来,却因为上述的种种原因迟迟不能开工。老人在采访时最先提到的是“商人伤透了她的心”,采访结束后,她却告诉记者她仍盼望着找到愿意投资的“有识之士”把这件事运作起来。“对商家来说古代鞋履可以走高端的收藏、出口路线;民族鞋、婚嫁鞋等实用鞋也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多多生产。对我来说关键是把事做起来,让人来学,把手艺传下去。”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