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服装设计领域许多活动少了学者型专家,而技术专家和企业家成为媒体和论坛的座上客。或许这是一种进步,回想八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推动中国服装设计事业发展,学者型专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天的人们似乎更加务实,更推崇实践第一线的经验主义者们的言论和高见。然而,我们不得不看到一个行业团体一旦缺失理性目标和高屋建瓴的理论平台,它的实践多少带来一些盲目。因此,服装设计当下更需要重视思想库建设,造就一支思想前卫、眼界开阔、理论功底扎实、作风务实的理论队伍;营造一种尊重设计智慧的氛围;构建起服装设计事业发展的“生态链”。从而,不至于因为平庸的功利论而消殆理性思辩的光辉。
产业需要理论
服装设计首先应从理论上确定“大设计”观念。有关此问题多年前我受陈逸飞“大美术”观念的启发提出来,2003年还曾引起《服装时报》的大讨论。近年来,我通过分析国际国内设计发展现状,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机构研究报告和学校教学计划的对比研究,更加坚定确立大设计观念和大创意产业概念的重要性。没有大设计观念的设计师,成不了优秀的设计师;没有大设计观念、大创意产业的概念,设计就没有了理论依托,也就缺乏了产业基础。英国作为老牌工业国家,二次大战以后设计王国的地位逐渐走向衰弱。特别是设计创意领域,它丧失了十九世纪现代工业设计领头羊的地位。然而,自撒切尔夫人执政开始,英国政府高度重视设计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特别是1997年布莱尔工党政府上台执政以后,制定了许多奖励设计的政策。布莱尔认为“进入21世纪后,英国的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来说将非常重要,希望企业能够通过产品和服务来体现英国引以为自豪的高度革新性、创造性和设计性,用来证明英国的实力”。行动和实践需要理论与思想作支持,一个以平庸的功利论取代理性思辨,它的代价只能是貌似繁荣的从众和盲目。英国在理性思想照耀下,文化、新闻和体育部专门成立了振兴创意产业委员会,实施人才教育,放宽限制实行改革。一个刻板而保守的英国,正因为重视设计思想建设和创意产业,伦敦正成为最先锋的时尚城市。作为推动,2002年秋,伦敦举行了前所未有的盛大“设计展览会”,举办了“100%设计国际展览会”等近50项活动。尤其是首次举办的“世界创意论坛”受到广泛关注。由此,英国创意产业创造了每年1125亿英磅的收入,雇佣了130万人就业,并创造了103亿英磅的出口额,使得英国创意产业额占了全球创意产业额的16%。人们不得不承认十九世纪“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发祥地和世界工厂,正成为21世纪的“世界设计工作室”。其中服装、服饰以及与此相关的时尚产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说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思想的先导和政府的推动以及能从这片曾经是世界工厂的大地上寻找到某种根源的话,印度孟买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则对中国时尚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借鉴和启发。
建设思想库
回顾二十年来中国服装设计的发展,高校作为思想库与人才培养的摇篮,贡献是巨大的,许多高校毕业生已经成为设计领域的中坚力量。如果没有高校当初的前瞻性眼光,以及实践和理论成果的积淀,今天的服装设计行业是不可想象的。如果说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高校的权威和学者还是这个行业的领头羊的话,近几年来,行业权威和学者面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质疑,在反思中多少有些困惑和不知所以然。高等学校的学者们也在众多指责声中,由于丧缺理性而自责,却又提不出反驳的理由。我始终认为服装设计人才培养必须面对市场,但绝不是菜市场,萝卜青菜,谁贱谁买。功利主义的经验论代替不了严肃的思想慎独和艺术设计教育自身的规律。多年前,我曾将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服装设计、服装工程、服装技术教育等三种教育教学模式,它们分别有不同的目标指向,同时它们又相互交叉、相互联系,并有不同的分工。但当有些人将它们混为一谈,指鹿为马指责学校教育时是缺乏严肃认真态度和自以为是的表现。面对种种疑虑与困惑,我认为需要加强专业思想库建设,用来回答一些宏观问题与微观思考。诸如设计是“大”还是“小”的问题,从而明确设计既要考虑“大”设计观念,又要从“小”处着眼解决具体的技术细节(有关这方面问题另文讨论)。
价格行情 | 价情总览 | 纱线行情 | 棉花行情 | 化纤行情 | 面料行情 | 茧丝行情 | 化纤原料 | 其它市场行情 | 企业报价 |
纺织黄页 | 印染黄页 | 纺机黄页 | 针织黄页 | 丝绸黄页 | 化纤黄页 | 面料黄页 | 服装黄页 | 家纺黄页 | 棉纱黄页 |
知识技术 | 纺织基础 | 丝绸知识 | 印染技术 | 纺织标准 | 纺织技术 | 服装设计 | 化纤技术 | 纱线工艺 | |
纺织资讯 | 服装服饰 | 综合资讯 | 海外资讯 | 科技信息 | 纺织证券 | 纺企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