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幸多次参加纺织引进的招标会议,目睹国际上最优秀的自动络筒机制造商:意大利SAVIO公司、德国Schlafhorst公司、日本村田株式会社同台献技,介绍各自最新、最优秀的自动络筒机,能有机会全面获悉自动络筒最新动态。
1 目前以上三家公司在中国市场上投放的产品情况
1.1 意大利SAVIO公司的产品情况
老型号 ESPERO-M/L型自动络筒机
新型号 ORION M/L型自动络筒机
1. 2 德国Schlafhorst公司的产品情况
老型号 Autoconer 238 RM/K/E型自动络筒机
新型号 Autoconer 338RM/K/E型自动络筒机
1.3 日本村田株式会社的产品情况
老型号 No.7V-ⅡMach Coner型自动络筒机
新型号 No.21C Process Coner型自动络筒机
2 以上三家公司新款自动络筒机性能分析
2.1 电子清纱器、捻结器、上蜡装置安装位置分布
2.1.1 意大利SAVIO公司ORION-M/L型仍保持着ESPERO-M/L型配置关系,即从下往上为上蜡装置、捻接器、电子清纱器的顺序。
2.1.2 德国Schafhorst公司的Autoconer 338RM/K/E仍保留着Autoconer 238RM/K/E的配置关系,即从下往上为捻接器、电子清纱器、上蜡装置的顺序。
2.1.3 日本村田株式会社No.21C Process Coner型较No.7V-ⅡMath Coner型不同。No.7V-ⅡMach Coner型的配置为从下往上;上蜡装置、电子清纱器、捻接器。因而出现络纱打结结束后为检查结头质量必须将纱线往下运动使结头经过电子清纱器后再继续卷绕络纱。No.21C Process Coner型与德国Schlafhorst公司的Autoconer 338RM/K/E型的配置关系相同,解决了No.7V-ⅡMach Coner在以上三装置分布上的不合理性。
2.1.4 电子清纱器、捻接器、上蜡装置安装位置分布评判。
从上看出,三个装置的配置关系趋向于从下往上为捻接器、电子清纱器、上蜡装置的配置方式,理由为:首先,先上蜡,由于上蜡的不均匀性,电子清纱检测必然会出现虚假结果,导致漏切或误切;其次,上蜡纱线粘附的蜡粘上电子清纱器纱道,产生错判,致使误切率居高不下,同时,也必然使定期维护保养工作强度增强;此外,上蜡纱线在接头时退捻效果不如一般纱线好,影响接头质量。
2.2 络纱张力控制系统
2.2.1 QRION-M/L型络纱张力控制系统
为保证络纱筒子卷绕密度均匀一致,络纱张力恒定,采用安装在电子清纱器上部的张力传感器检测络纱张力,络纱张力超出设定范围时,单锭电脑控制张力系统控制张力装置改变对纱线的压力,实现恒定络纱张力,若络纱张力超出设定的范围,纱线张力装置自动调节无法实现时,如果需要,可以启动预先设定的增速或减速曲线,改变槽筒转速,及时恒定络纱张力。
2.2.2 Autoconer 338型络纱张力控制系统与ORION-M/L型的相似。
2.2.3 No.21C Process Coner型的络纱张力控制系统,为高速卷绕的张力管理系统TENSION MANAGERSYSTEMl从卷绕开始至结束,气圈控制器(BAL-CON)跟踪退绕,保持卷绕力始终不变,从本质上看,该系统主要控制了纱线退绕时的气圈高度,使之为恒定,以实现络纱张力的恒定。
2.2.4 从上可知,ORION-M/L、Autoconer 338型自动络筒机络纱张力控制属于被动控制方式,络纱张力控制为迟后控制,而No.21C Process Coner属于主动式控制,因而,后者控制络纱张力的能力较前者强,但遇外纱等突发性张力波动时,则前者较后者要强,故两者各有优点,若两者能有机会结合起来,络纱张力控制性能更完美。此外,后者的气圈控制器若出现故障,只能放空锭待检修,从提高生产效率讲,后者不如前者。
2.3 张力装置
2.3.1 张力盘式张力装置,ORION-M/L型、Autoconer 338型都属此类。该装置接触运动纱线部分长,对纱线毛羽增加起着重要作用。络纱张力在生产前可在机头电脑中设定,每个锭位可设定相同的张力值,也可分区段设定不同的张力值,以适应多品种的需要。此外,若络纱张力发生严重波动,并且超出范围时,机器控制系统张力装置对运动纱线的控制,实现纱线张力的自动调节,使之恒定。
2.3.2 陶瓷栅栏式张力装置。No.21CProcessConer型属于此类,各陶瓷片与纱线接触点小,陶瓷栅栏光滑,耐磨,张力稳定性好,同时,对控制纱线毛羽增长极为有效,张力大小可由电脑统一设置。由于各锭单独设定控制张力。并且对从接头后开始启动,直到管纱退绕接近结束时的张力变动进行补正,因此,管纱的卷绕实现了自始至终以"恒定的卷绕张力"进行超高速卷绕。张力的设定,只需输入所用纱的纱种、纱号及卷绕速度即可。陶瓷栅栏式张力装置对纱的控制一旦设定,就不再改变。
2.3.3 张力装置性能评判。前者属于可控制络纱张力的张力装置,络纱张力一般较大而波动小;而后者属于不可控制调节络纱式张力装置,络纱张力一般可控制得较小而相对稳定。各种机型的张力设定,都能根据需要实行分区段或单锭设定。其值大小,可根据机器使用说明书等提供的资料设定,比较便捷。
2.4 捻接纱系统
2.4.1 ORION-M/L型自动络筒机。在接头前,若电子清纱器检测从筒子上退绕下来的纱线为纱疵,则上捕纱器会继续引纱,直至剔除后再接头。而下捕纱器能通过传感器控制引纱长度,即上捕纱器引纱没有结束前,下捕纱器在引纱达到要求长时不会继续引纱而处于等待状态。同时,由于上、下捕纱器、捻接器都是由各自的步进电机单独传动,各自独立受控制;如果两个捕纱器有一个没有捕捉到纱线头,则继续找纱头,而另一个完成捕捉纱线后处于等待接头状态;而打结器等待至两个捕纱器都达正确位置后才能启动打结。这样就减少了压缩空气的消耗及降低了回丝,降低了噪声和机件磨损。意大利SAVIO公司生产的自动络筒机其捻接器除搓捻器能生产配备外,其他均由意大利MESDAN公司提供配备,接头质量较好,搓捻器是唯一可以保证紧密纱线(由无毛羽纺纱系统纺制的纱)及弹性包芯纱的捻接质量的捻接方式。
2.4.2 德国Schlafhorst公司能自己制造为Autoconer 338RM/K/E型自动络筒机配备用户需要的如标准捻接器、热捻接器、喷湿捻接器,以适合用户生产各类纱线捻接需要。此外,能保证上、下捕纱器在设计捕纱长度内有效抓住纱线,降低纱线损耗与压缩空气的消耗。
2.4.3 日本村田株式会社能自己制造卡式空气吹捻器、三段喷嘴。前者配备除毛纱以外的捻接场合,后者特别适合毛纱捻接,同时配有防止卷绕双纱装置。
2.4.4 接头系统性能评判SAVIO公司的ORIOR-M/L捕纱系统性能卓越。而捻接器性能各企业的产品性能各异。
2.5 防重叠系统
2.5.1 意大利SAVIO ORION-M/L型采用计算机智能卷绕系统,采用电子调制防叠功能,根据设备运转参数自我调整的电子式"起动-停止"调整方式,能够避免无用的加速过程,另外,槽筒直接驱动可以保证:(1)在综合监控系统上设定工作幅度及频率以在临界直径时发出修正筒子与槽筒之间的传动比,防重叠。(2)可以同时采用轴向位移以加工染色用筒子纱。(3)设置不同的起动加速曲线,实现防叠。
2.5.2 德国Schlafhorst Autoconer 338型与上机相似,采用电子式"起动-停止"调整方式及改变
起动、减速参数模式,实现防叠。而且防叠周期的长度随着卷绕直径的增大而自动调节。
2.5.3 日本村田株式会社的No.21C Process Coner型配备了新型卷绕系统,其槽筒同时具备2圈,2.5圈防叠沟槽,在正常络纱时,系统能使纱在2圈防叠沟槽内导纱卷绕,而进入临界重叠卷绕直径时,系统能将纱打人2.5圈防叠沟槽内络纱,在完成防叠任务后,系统又将打回2圈防叠沟槽内导纱卷绕,从而实现一落纱的全过程防叠。
2.6 卷绕车速槽筒都采用自动扭力矩ATT直接驱动,降低了耗能。最高速度ORION Autoconer 338型都能达到2200 m/min,而No.21C Process Coner型只能达到2000 m/min。
2.7 所有型号自动络筒机都配有图文并茂的生产管理系统,操作便捷。
2.8 所有的机型都配备了陶瓷剪刀,耐磨,使用寿命长,不用加油,维护方便。
2.9 在日本村田株式会社NO.21C Process Coner型上配有减少毛羽装置Perla-A安装在跟踪式气圈控制器上,其原理为一只喷气纺纱装置,使纱表面的毛羽经过再一次纺纱加捻,包缠在纱线表面,故络纱后筒子纱表面较光洁,管纱经过减少毛羽装置Perla-A后,筒子纱的毛羽较管纱的还少,它是以其耗去大量压缩空气为代价换来的,其它机型以尽可能减少纱与通道的接触机会及纱线与机件包围攻角,实现降低毛羽产生,毛羽增加率都能有效控制在30%以内。从中国华芳集团的对比试验结果看:意大利SAVIO公司的ESPERO-M/L型自动络筒机,其毛羽增长率为35%一40%;而ORION M/L型自动络筒机的毛羽增长率为<30%。
3 结论
3.1 电子清纱器、捻接器、上蜡装置的配置趋于从下往上为捻接器、电子清纱器、上蜡装置排布。
3.2 以控制退绕气圈高度与张力检测实现络纱恒张力控制的结合应为今后发展趋势。
3.3 为减少毛羽增加,采用陶瓷栅栏式张力装置更有利。
3.4 意大利SAVIOORION型捕纱功能更符合实际需要,可避免无效接头发生,减少纱的浪费及压缩空气的消耗,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3.5 防叠方式应属于两大分支各有特点,都能较好发挥防叠效能。
3.6 使用减少毛羽装置应考虑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