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海中山装“申遗”有点难(图)

  民俗文化专家呼吁:诞生于上海的中山装制作工艺应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有关方面联系本市服装业却未得到积极回应。市文广局昨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立工作推进会上透露,一批被专家认可的优秀文化遗产,因为得不到扶持有可能走向消亡,令人担忧。



  第一件中山装出自上海滩

  据市群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张黎明介绍,第一件中山装出自当年上海滩上的奉帮裁缝之手,后来中山装的批量生产也是从上海开始的。

  那是1913年(一说1915年),孙中山拿着日本军校的士官校服到上海“荣昌祥”西服公司,找到老板王财运(一说“王才运”),要求制作一件像西服那样精神,但不必戴领带的中式正装。具体要求是:正面5粒纽扣,象征当时中华民国“五权分立”;4个口袋代表“礼仪廉耻”;袖管上要3个纽扣,代表“三民主义”。

  奉帮裁缝开创人之一王财运1902年开的“荣昌祥”是国内第一家西服公司,后来中山装就在“荣昌祥”首次批量生产。

  专家认为,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技能”的定义,制作中山装的技艺应该能够代表上海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一桩好事体做起来不易

  申报需要一个单位主体,张黎明觉得这应该不是难事。可他走访了好几个服装厂、公司甚至行业协会,到处碰壁。一家正准备股份制改造的服装公司表示:“你说得都很好,但我们没空。”另一家厂回应:“这是有钞票人白相的项目,跟阿拉没关系。”还有一家则问:“申报需要一笔费用吧?如何做账?能不能写广告费?上级查账怎么解释?”

  张黎明苦口婆心地劝,从APEC会议掀起唐装、旗袍热潮说到“龙凤旗袍”的申报,举例说明,获得国家认可也是一种品质保证……可至今没有成功。他不明白,宁波王财运的后人已决定代表浙江申报国家级遗产项目,我们上海企业怎么就看不到此举的文化意义呢?企业当然要追求利润,但追求的手段也有高低。眼看着一脉历史、一类文化技艺和记忆正在消失,我们难道就不能把眼光再放远一点吗?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