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从中亚和草原墓葬看中西丝绸文化交流

                    沈爱凤
            (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摘要:丝绸文化的东西方交流既体现在中国丝绸在西域的广泛传播,中国传统纹样对西域的影响,又体现在西域文化和纹样对我国的影响。文章以若干中亚和草原墓葬为例,讨论了中西丝绸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丝绸文化;东方;西方;交流
中图分类号:K8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003(2006)03-0049-03

 

  丝绸文化的东西方交流,狭义来看体现在中国丝绸产品在西域的广泛传播,体现在纺织纹样的交流。但广义上则体现在中国和西域各古老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

  从遥远的先秦时代起,中国的丝绸文化和造型艺术对西域就有重要影响。中国的凤凰、龙、虎等许多造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西域各民族,而来自大西域范围内的各古老文明也对中亚丝绸文化产生影响,并通过他们间接影响了我国。亚欧内陆大草原,包括中亚北部和我国西北方,各草原民族对丝绸文化也有巨大贡献。

  在前匈奴、大月氏和中亚等草原民族的遗址里,出土有来自中国的丝织品、来自西域的地毯以及本地产的丝绒毛毡制品,在这些丝织品和器物上,不仅出现了凤凰、龙等各种中国纹样,也有来自西域各古老文明的四叶、战斧、格里芬等纹样。

  本文以若干出土有丝织品的中亚和草原墓葬为例,通过对其中的纺织品和器物纹样的研究分析,来谈谈东西方丝绸文化的交流。

1、巴泽雷克前匈奴古墓

  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巴泽雷克古墓收藏室,是笔者常常光顾的地方。巴泽雷克古墓的发掘品是阿尔泰文化的重要代表,其中的装饰主题也展示了中国丝绸纹样是如何参与草原文化建设的。
1929年,在今俄罗斯境内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Пазырык/Pazyryk),人们发现了公元前5世纪12座被人为永久性冰封的巨大古墓。1947—1949年,原苏联考古学家对其进行系统发掘,发现大量保存完好且品种多样的中国丝织品、玉器、漆器及青铜器,还有大型波斯地毯、木藤马车、干尸及众多遗物。这些发现震惊了世界考古界,直至今天,巴泽雷克古墓因其丰富的文化蕴涵,仍然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巴泽雷克宝藏堪称草原丝绸之路最伟大的丝绸宝藏。我国学者认为它属于前匈奴墓葬,西方学者认为它是东部斯基泰(西徐亚Scythians或塞种Sakya)墓葬,或认为它是大月氏墓葬,或认为属于伊塞多涅斯人(Issedones)。
巴泽雷克五号墓出土了一件华丽精致的先秦丝织品,上面用彩色丝线以锁绣法绣着凤凰和斯芬克司怪兽。

  巴泽雷克的凤凰除头部似鹰,身体、翼、爪和尾部与中国凤凰没有多少差别,显然是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斯芬克司是整个西亚、希腊和黑海等众多民族喜爱的圣兽,但巴泽雷克斯芬克司原应该有的西亚或斯基泰风格已经出现变化,其翅膀造型与秀丽的凤凰更接近,而不是通常的鹰翼,尾巴则是照搬凤凰,腰身上的那些斑点使它更像豹或鹿,而不像狮子,从这个斯芬克司整体造型来说,是格里芬、带鹿角的人头和凤凰尾巴三种因素的综合体,而鹿角人头又酷似中国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期“鹿角人头镇墓兽”,这显然也是受到了中国纹样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塔马拉·赖斯(Tamara Talbot Rice)在其著作《斯基泰》里,特意将上述两者进行比对,这说明,巴泽雷克纹样里可能含有楚文化因素。王治来在《中亚史》里提到“巴泽雷克一绣帷上绣着仙鹤”,概指此凤凰,其长颈、长腿与鹤接近,但不论是凤凰或仙鹤,无疑均为中国样式。
巴泽雷克二号墓有一件布满图案的丝锦缎毛毯,中心方块由24个四叶花瓣十字纹样组成,向外依次是格里芬、麋鹿、四叶十字变体、骑士等二方连续,外边缘重复了格里芬纹样。该毛毯是迄今最古老的毛毯之一,属于古波斯风格。毛毯图案可追溯到西亚上古文明,其中心区域纹样实际是哈拉夫-亚述四叶纹和一个由圣树构成的十字纹混合而成,这个纹样与尼尼微亚述王宫出土物、小亚细亚弗里吉亚人(Phrygian)的天花板浮雕纹样是一类的。有些人把这种四叶纹说成是玫瑰纹,笔者以为是错误的。

  巴泽雷克古墓出土有一件木雕表现为鹰嘴吞噬鹿头的造型,鹰的头上附有灰色的狮子须发,西方人称之为格里芬。但这个造型很像五号墓丝绸锦缎上的凤凰造型。换言之,阿尔泰或前匈奴各民族凤凰造型的头部,尤其是嘴都类似鹰嘴。在阿尔泰土尔扈特古墓(Туэктинский курган)也有一个“双凤凰与太阳木雕圆盘”(公元前5世纪),其头部也似鹰。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阿尔泰一带,凤凰和格里芬造型相互产生了影响,或者说阿尔泰的风格揉合了中国与西域的因素。

  巴泽雷克还有一件“对称的双龙形怪兽薄饰片”(公元前5世纪),对它很难加以判断,它既不像中国龙的变体,也不像印欧人的双马神造型,其嘴部有鹰的痕迹,身体和尾部造型显示出龙、格里芬或虎豹混合特点。因此笔者认为,中国龙造型和西域其他造型都对阿尔泰产生影响,而后草原民族借鉴它们,重新创造出新的造型。

  巴泽雷克文化是来自中国和西域各文明的混合体,其纺织品是中西丝绸文化交流的见证。

2、黄金之丘大月氏贵族墓葬

  另一个比巴泽雷克遗址晚了几百年的古墓更显著地表明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1978年,在阿富汗西伯尔罕(Shibargkand),前苏联和阿富汗学术考察团在“黄金之丘”(Tillya-tepe)发掘出七座纵穴墓,出土了六具男女尸体和两万多件黄金饰品,其中有大量带有各种动物图案的装饰品,以及附有“步摇”的王冠,此外还有丝绢织品、木棉制品和中国铜镜、银镜。经考证,“黄金之丘”为公元前后数十年大月氏王族墓葬。大月氏民族也就是来历充满争议的吐火罗人,公元前后在阿富汗创建了贵霜帝国,并直接促进了犍陀罗艺术的产生。

  “黄金之丘”遗物以龙的形象占显著地位,如二号墓“双龙守护国王金头饰”,在马鬃等部位装饰了绿松石、青金石,龙的臀部等处有眼形纹饰等,以红绿宝石镶嵌。人物脸部特征具有蒙古特征。龙的造型带角,飞翼可能受到格里芬的影响。这件金头饰的整体造型和风格,与西亚、东地中海广泛流行的人物和对称双兽造型相一致。“黄金之丘”另有一件“游龙饰牌”,表现正在水中游动并张着嘴的龙,而龙的形状就是我们熟悉的中国龙,边上刻画有水波,其上镶嵌着的绿松石呈联珠纹排列。

  林梅村指出,大月氏的“双龙守护国王金头饰”表现了马蹄和马鬃,并成双出现,乃溯源于印欧民族古老的双马神奈撒特耶(Nāsatya)。笔者想补充说,更确切一些,这种龙神是双马神和中华龙的混合造型,因为,大月氏的龙造型与匈奴青铜饰牌酷似。这个民族最早生活在甘肃祁连山区,而且“黄金之丘”六号墓主人口中还含有金币,胸前放有中国铜镜,这可能与春秋战国时期入殓含贝的习俗有关。

  吴焯指出,“黄金之丘”发现的有翼天使、大雁纹、对兽纹等纹样,也出现在新疆龟兹文化的石窟里和阿斯塔那的纺织品之中,这说明阿姆河流域的希腊-巴克特利亚(Graeco-Bactria,古汉语称“大夏”)是沟通中国、波斯、印度和希腊的文化中转站。

3、诺因-乌拉匈奴贵族墓葬

  在汉代的匈奴墓葬中,也发现了大量汉文化的织锦、漆器和铜器。

  在外蒙古北部哈努伊河流域、色楞格河流域、诺因-乌拉山区(Нойн-ула/Noyin-Ula)和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发现大量匈奴时期的贵族墓葬。从1924年到1954年之间,原苏联考古学家对诺因-乌拉山区的遗址进行了若干次的考古调查,发掘出的200多座墓葬,仅占总墓数的十分之一不到。出土有典型的匈奴器物,包括丝织的衣服鞋帽、丝绒毛毯、金银牌饰和车马器具等,还有汉代文物,如铜灯、铜镜等。

  在诺因-乌拉的一个墓地里,发现有“格里芬、驯鹿和牦牛匈奴丝绒毛毯”(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描写了带翼的角狮——格里芬与驯鹿和牦牛之间的格斗,造型古朴,高度图案化,显然是对草原斯基泰风格的模仿。毛毯边饰底纹是菱形格,其中有十字、战斧和圣树等亚述-古波斯特色的图案。前面在讨论巴泽雷克波斯地毯时已经指出,十字纹来自哈拉夫等文化,而战斧是西亚和希腊各民族的崇拜物,圣树纹是苏美尔-巴比伦和波斯等古老文化的重要纹样。这些图案因素影响了以后突厥、蒙古和现代中亚诸草原民族的丝绸和毛毯艺术。               

  匈奴制品中具有汉文化因素的例子太多,在此也就无需例举了。

  N·伊什詹茨(N.Ishjamts)评价说,诺因-乌拉丝织品上的神话动物,基本上属于中国特色,但受到斯基泰、阿尔泰和西亚文化的影响,是中国特色织物受到西域文化影响的实例。这个评价和我国学者的评价是一致的。

4、结语

  本文例举的事实说明:其一,巴泽雷克前匈奴文化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其二,中国文化对阿尔泰甚至更远的鄂毕-额尔齐斯流域或南西伯利亚文化具有影响;其三,巴泽雷克文化可能含有楚文化的因素;其四,从巴泽雷克、“黄金之丘”和诺因-乌拉等墓葬出土物来看,亚欧大草原和中亚艺术不仅具有西亚、波斯、斯基泰和希腊等文化因素,也具有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巴泽雷克古墓、“黄金之丘”和诺因-乌拉无疑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伟大宝藏,它们不仅是草原文化的骄傲,同时也在默默叙述着灿烂辉煌的古代中国文化,见证着东西方丝绸文化的相互交流。

参考文献:
[1]林梅村.古道西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2]王治来.中亚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3]A·丹尼,V·马松.中亚文明史(第一卷)[M].芮传明译.北京:中国对外出版社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2002.
[4]吴焯.阿富汗西伯尔罕墓葬文化[M]//张志尧.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218-228.
[5]雅诺什·哈尔马塔,B·N·普里.中亚文明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科教文组织,2002.
[6]Г.И.Смирнова,О.И.Давидан,Я.В. Доманский.и т.д.Древнее Искусство[M]. Ленингрод, 1974.
[7]Тамара Талбот Райс. Скифы,Строители степных пирамид[M]. Москва,2003.

者简介:沈爱凤(1963— ),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外国美术史和外国设计艺术史的教研工作。

                        来源:《丝绸》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