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地处四川西北部边缘的盆周山区,是绵阳市经济相对滞后的山区县,其境内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环境无污染,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大,为生产优质绿色茧丝、有机蚕丝绸产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平武县已有300多年栽桑养蚕历史。但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转化为商品难度较高,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难度较大。至今属省定贫困县和少数民族比照县。
一、龙头企业基本情况及产业快速发展
绵阳鑫源茧丝绸有限公司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主要从事蚕业生产及茧、丝、绸加工、对外贸易经营。实行养蚕、收茧和缫丝、织绸即贸、农、工一体化的“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公司属下缫丝厂和绸厂各一个,蚕茧收购服务站6个,拥有4台自动烘茧机,6组自动缫丝机和132台丝织机等先进加工设备。
通过政府对“东桑西移”工程项目的扶持、引导和企业的投入,2006年顺利完成了“平武县万亩蚕桑基地建设及配套技术推广”建设项目,项目的实施使平武县桑树资源进一步增加,桑园面积进一步扩大,蚕桑基地乡镇的桑树基础得到巩固和发展,形成了10个蚕桑专业示范村社,同时涌现出年养蚕在10张种以上的蚕桑专业大户500户,成为当地发展蚕桑的先进典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栽桑养蚕在平武县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属于传统产业范畴,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现代蚕业科技的引进、推广比较滞后。在“东桑西移”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该企业突出抓好了以小蚕共育、专用蚕房和省力化蚕台、方格蔟为重点的现代蚕业科技的引进、推广、普及工作,取得突出成绩,使平武蚕业的科技推广普及工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茧丝绸加工工业已发展成年140吨,织绸120万米,实现工业产值8000万元,出口创汇120万美元、税利150万元的工业规模企业。
二、“5.12”特大地震灾害,给平武县蚕桑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5.12”汶川特大地震自然灾害,全县毁损丰产密植桑园达2万亩,专用蚕房、小蚕共育室毁损面积达31万平方米,蚕桑基地损失达1.3亿元;公司所属的茧丝绸加工厂房及蚕茧收购站点毁损面积2.5万平方米,生产机械设备全部被毁变形,损失达0.4亿元,茧丝绸加工工业被迫停产。
三、“5.12”地震发生后,龙头企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恢复蚕桑产业
1、震后为了减轻蚕农的经济负担, 绵阳鑫源茧丝绸有限公司将2008年夏秋两季价值20余万元的蚕种无偿提供给蚕农饲养,以此降低蚕农的饲养成本,促进蚕农脱贫致富、快速增收。
2、积极组织员工及时恢复各蚕茧站(点)蚕茧收烘设备设施,不能及时恢复的购站(点)就近搭建临时收购棚,以方便当地蚕农售茧,尽力将全县蚕茧收购入库,减少蚕农的经济损失。
3、及时兑现蚕茧收购价外补贴,据不完全统计,公司向蚕农兑现蚕茧价外补贴20万元。
4、公司继续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调动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增强蚕农对蚕桑产业重建的信心。
在蚕茧收购价格大幅度下调的情况下,2009年春、夏两季蚕茧收购仍实行20元/公斤的保护价收购政策,调动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增强蚕农对蚕桑产业重建的信心。
四、蚕桑产业灾后重建项目进展情况
1、积极恢复蚕桑基地建设。
按照蚕桑产业灾后重建规划的要求,无偿向基地乡镇良桑嫁接苗400万株进行栽植,恢复性建设了丰产密植桑园4000余亩。
2、积极恢复茧丝绸加工工业建设,满足农民工就业的需要。
投资900万元的年缫丝150吨生产线重建项目3000余平方米的缫丝厂房主体工程现已完工,新增国内最先进的缫丝机械已全部到位,安装调试已经完成,织绸车间生产已基本恢复,安置了200余名农民工和城镇下岗职工就业岗位。
3、积极规划落实全县专用蚕房和标准化小蚕共育室建设。
抓住灾后农房重建的机遇,公司采取相对集中、突出重点、发展特色产业、扶持饲养大户的原则,以农民建设为主体,公司实行定额补助为辅的方式,协助蚕农规划落实建设专用蚕房、标准化小蚕共育室。并重点抓好以小蚕共育、专用蚕房和省力化蚕台、方格簇为重点的现代蚕业科技的引进、推广、普及工作。
五、三点请求
“5.12”特大地震,平武是极重灾区县,毁损桑园2万亩,蚕房和共育室、养蚕用具大多损毁,为此,特请求:
1、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把蚕房和共育室的恢复纳入国家商务部支持灾后重建范畴。
2、将毁损桑园列入国家商务部产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
3、对极重灾区县的龙头企业给予资金、政策的扶持,以便企业更好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带动贫困山区的农民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