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近二十年棉纺工业发生很大变化,纱线质量特性经过不断之提升及经验累积,已将一系列的质量数据及这些数据代表单位的适宜参数,取得国际的认可接受,取得纱线生产和纱线织布加工的共识,织布厂根据加工的能力和成品的外观来评价纱线的质量,建立一个可接受的质量规范程序,纱厂及织布厂均能按规范生产及采用,测试仪器及接受标准不断完善。纺厂将要生产的棉纱品种,已有标准数据设定其棉花之要求,例如棉花之细度、成熟度、糖分、杂质、强力、棉结等等.都有一系列全面的仪器测试,再按数据标准设定纺向种支数产品,在产品的标准上亦有全面系列的仪器测试及国际标准对每个项目,如条干均匀度、幼节、粗节、棉结、毛羽、断裂强度等等、都有着标准,如乌斯特(USTER)标准,均被国际认可,为着考虑经纱纬纱的区别,对于经纱的断头次数强力及毛羽多少均定下标准以配合,令织造上提高速度及棉纱的可织性价值,对于纱线仍残留的纱疵,影响布面外观,如条干、粗幼节纱棉结等问题,亦有其接受标准,十万米纱疵之数据作反映纱质之标准。不论采用什么方法及接受标准,都应该考虑其控制的目的及局限性,有了纤维质量规范,就等于有了纱线加工的基本质量规范,有了纱线质量规范,就等于有了织布的基本质量规范。但这些发展,祇被用在梳织布及梳织用纱之上,近十年来,针织布生产不断壮大,尤以圆筒针织业十分蓬勃,每年耗用棉纱不断上升,但在业内对棉纱之要求及标准,未能同步发展,至今仍未有一套各方面接受之质量规范,我将针织布对棉纱之要求及标准,作简单分析及介绍,作为行业内的一些参考。
*曾经在欧洲42家实验室,部份通过对针织纱线的实验,结果如下:
用纱支NO 30 (20Tex)100%精梳棉织成单纱平纹布,(145g/m2)然后染色(海军蓝)制成T恤,由一组检查员单独进行检查,根据外观评定5个最好,5个最差,带有[好]和[差]的针织品在纱线测试中的最大差别,如下:
(Ne 30(20Tex)精梳棉纱5个样品平均值
平纹织物评为 “好” 平纹织物评为“差”
条干(CV0.01m) 12.7% 13.5%
幼节(-50%)1000m 1.4 3.5
粗节(+50%)1000m 23.2 54.5
棉结(+200%)1000m 42.8 82.3
纱支变异系数(CV100m) 1.9% * 1.4% *
疵异数(十万米纱线) 1.28 3.45
A3+B3+C2+D2
长粗(E) 0.6 1.3
长幼(H2+J2) 1.92 ** 0.75**
* 差异无统计明显度.
**长幼值为5个样品中最大值。
以上结果,除了纱支变异系数及长幼外,好的织物的纱线比差的织物纱线品质为优,实验证明针织用纱亦可按纺纱标准作参考,设定针织用纱要求标准.因为此实验为最终产品外观测试结果,故此我便将针织用纱要求标准分为两部份,首先按照针织物之特性,而对棉纱测试项目中之标准作修定。
棉纱物理测试标准
(1 ) 实际支数:
纺纱厂设定实际支数,而出现差异在针织布生产时,将影响其规格重量,因针织布伸缩性强,经实验结果,实际支数如超过 +/-5%,必需在织布时之标准规格上作调整,调整幅度亦需考虑织物之标准纱长是否在接受范围内。染色的颜色差异,亦对布重有着很大影响,因不同颜色之失重率不一样,就以染色失重率测试(不考虑成品及煮布失重率)。
染色类型 颜色 失重率 总平均值
深色 活性克 1.78 平均 2.13%
深红 0.52 1.15
浅色 浅黄 4.48 4.03
黄 3.57
不煮漂染深色 活性克 1.00 0.96
活性克 0.92
硫化克 (1) 0.55 0.45
(2) 0.35
漂白 (1) 4.04 4.07
(2) 4.09
以上表现,漂白色损失达4%以上,染色最多为1.78%,故针织用纱做漂白浅色对实际支数需求偏粗,故标准应在我的标准+/-5%上是+5/-0%范围内。
(2 ) 回潮率: 可按标准公定回潮率8.5% .GB4743执行。
(3 ) 捻度要求:
圆筒针织布与捻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影响,因纱厂一般为Z捻向生产,其物理性即纱条中纤维的倾斜方向与字母Z中部相一致,为左手方向或逆时针方向之捻回,在纺纱加捻过程中,单纱受外力作用下扭转,使其中纤维产生变形,单纱内残余的扭矩是导致单面针织布中线圈歪斜的主要因素,此现象引致织物出现扭曲现象,要消除亦很麻烦,故一般针织厂对棉纱要求要低捻度,但纺纱厂考虑捻度与强力的关系作切定,当然最高强力时之最低捻度为最好,但捻度亦被棉花纤维长度及细度所限制,现时棉花质量普遍下降,短纤毛羽问题严重,为减少此类问题,纺纱厂亦会将捻度适当提高,以便在织物外观上有较好表现,但标准要求必需定立,故我将捻度要求定为√纱支×T、M = T、P、I (英制捻度)。而T、M值定为3.6此标准经过无数实际成品结果而抽出其中位数,此捻度数在单面织物上扭度在接受范围内,而接受率为标准值+/-5%,超出者要抽出作其它布类选择性应用。
(4 ) 单纱强力: 单纱强力在梳织布上影响较大,尤以经纱必需强力大,但针织物
因其伸长性高,在织造过程之张力亦较梳织为低,故其单纱强力标准作为参考,
测试方法可按国家GB2543实行。
纱支 品种 (标准值)单纱强度 (Cn/Tex) 接受率
10S 精 12.4 0.1以上
普 10.8 0.1以上
12S 精 12.4 0.1以上
普 10.8 0.1以上
16S 精 12.4 0.1以上
普 10.8 0.1以上
20S 精 12.4 0.1以上
普 11.2 0.1以上
26S 精 12.4 0.1以上
普 11.2 0.1以上
30S 精 12.2 0.1以上
总述: 纱线的质量标准就是它有效转化为梳织或针织布可织性.购纱者的接受标准也是根据纱线织成布后的外观来确定的。
为达致针织业与纺纱厂及针织成衣厂三方面在质量要求上之标准达成共识,除业界内有影响力之企业或人仕,共同研究及推广一套认可之标准,对将来纺织业有着莫大帮助。为贯彻本人之分级评纱标准与现有国际评纱标准乌斯特作联合比较,经过长期查测,可以下列图表比较。因可比较性仍在不同因素,故只作参考。
---精梳棉纱---
针织评级标准 乌斯特Uster1997标准 项目 20S 24S 30S 35S 40S
3级或以上 5%以内 CV%(0.01m) 10.0 10.8 11.9 12.4 12.8
幼节(-50%)1000m 0 0 0 0 0
粗节(+50%)1000m 2 3 8 14 16
棉结(+200%)1000m 5 7 16 30 35
3.5级 5% CV%(0.01m) 10.6 11.2 12 12.6 13.1
幼节(-50%)1000m 0 0 0 0 1.0
粗节(+50%)1000m 8 10 14 18 21
棉结(+200%)1000m 16 21 30 38 47
4级 25% CV%(0.01m) 11.3 11.9 12.8 13.4 14.1
幼节(-50%)1000m 0 0 0 1.6 5.2
粗节(+50%)1000m 13 21 31 43 56
棉结(+200%)1000m 30 41 62 87 107
5级 50% CV%(0.01m) 11.9 12.6 13.5 14.2 14.8
幼节(-50%)1000m 0 0 1.6 5.6 16.1
粗节(+50%)1000m 24 36 54 8 106
棉结(+200%)1000m 51 71 113 157 201
75% CV%(0.01m) 12.3 13 14.0 14.8 15.5
幼节(-50%)1000m 1.0 1.0 3.9 12.6 30.0
粗节(+50%)1000m 36 60 96 155 195
棉结(+200%)1000m 66 105 165 220 310
---普梳棉纱---
针织评级标准 乌斯特Uster1997标准 项目 20S 24S 30S 35S 40S
3级或以上 5%以内 CV%(0.01m) 11.9 12.6 13.3 13.9 15.5
幼节(-50%)1000m 0 0 2 4 11
粗节(+50%)1000m 24 35 52 69 86
棉结(+200%)1000m 37 55 85 128 160
3.5级 5% CV%(0.01m) 12.9 13.6 14.3 14.9 15.5
幼节(-50%)1000m 0 1 3 7 15
粗节(+50%)1000m 48 65 94 127 157
棉结(+200%)1000m 67 100 157 234 298
4级 25% CV%(0.01m) 13.9 14.7 15.4 16.1 16.6
幼节(-50%)1000m 1 3 7 16 31
粗节(+50%)1000m 88 120 172 227 280
棉结(+200%)1000m 123 178 289 390 500
5级 50% CV%(0.01m) 149 15.7 16.5 17.0 17.8
幼节(-50%)1000m 4 9 22 43 74
粗节(+50%)1000m 162 213 310 420 500
棉结(+200%)1000m 210 289 460 620 760
75% CV%(0.01m) 16.2 17.1 17.7 18.5 18.9
幼节(-50%)1000m 18 31 60 91 135
粗节(+50%)1000m 272 360 500 640 790
棉结(+200%)1000m 350 460 680 860 1030
疵点分类仪之100km纱疵中,A1+B1+A2+B2+H2之总数量
---精梳棉纱---
支 数 分类 20S 24S 30S 35S 40S
3级或以上 A1 15 18 30 30 35
A2 3.0 3.0 3.0 3.0 3.0
H1 0 0 0 0.5 0.5
U* 1.2 1.25 11.3 1.35 1.4
3.5级 A1 25 25 35 45 50
A2 5 5 6 7 8
H1 1.0 1.0 1.0 1.0 1.0
U* 1.2 1.25 1.3 1.35 1.4
4级 A1 50 55 60 75 80
A2 10 10 12 15 20
H1 3 3 3 5 5
U* 1.2 1.25 1.3 1.35 1.4
4.5级 A1 70 75 80 90 110
A2 25 25 28 30 35
H1 6 6 6 10 10
U* 1.2 1.25 1.3 1.35 1.4
5级 A1 140 150 160 180 200
A2 30 30 35 40 45
H1 20 20 25 30 30
U* 1.2 1.25 1.3 1.35 1.4
U*: 为二十三级中之A3+A4+B1+B2+B3+B4+C1+C2+C3+C4+D1+D2+D3+
D4+E+F+G及H2+I1+I2之总数。
----普梳棉纱---
支 数 分类 20S 24S 30S 35S 40S
3级或以上 A1 20 23 33 42 45
A2 4 4 4 4 4
H1 0.5 0.5 0.5 1.0 1.0
U* 1.2 1.25 1.3 1.35 1.4
3.5级 A1 45 50 56 65 75
A2 6 6 8 9 10
H1 1.5 1.5 1.5 2.0 2.0
U* 1.2 1.25 1.3 1.35 1.4
4级 A1 60 63 70 75 95
A2 12 12 15 19 25
H1 4 4 5 6 6
U* 1.2 1.25 1.3 1.35 1.4
4.5级 A1 75 80 85 95 125
A2 27 27 30 32 40
H1 7 7 9 11 12
U* 1.2 1.25 1.3 1.35 1.4
5级 A1 170 170 195 210 250
A2 32 32 37 42 50
H1 25 25 30 40 45
U* 1.2 1.25 1.3 1.35 1.4
U*: 为二十三级中之A3+A4+B1+B2+B3+B4+C1+C2+C3+ C4+D1+D2+
D3+D4+E+F+G及H2+I1+I2之总数。
以上图表主要抽出乌斯特测试中之部份项目作统计而定,因针织物主要以外观测视,故部份项目,如CV%粗幼节,棉结数值直接影响布面染色后之外观,纱疵数值假设A1、A2、H1之数可接受数值在织物外观可允许,而U*之数值为设定为视检中被发现,故U之数值以织物与纱线长度之关系作定订,其它项目如:起横、色纤等因乌斯特测试未有,故仍以织物染色后作测检之数值影响布面条干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