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心,周旭
(浙江工业大学 艺术学院,杭州 310014)
摘要:以旗袍的转变为例,说明服装的时尚交流是多角度和全方位的,既有本土文化之间的,又有中、外文化之间的;既是横向的,也是纵向的。
关键词:旗袍;时尚;流行
中图分类号:TS941.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003(2006)03-0052-01
“流行”的概念,来自19世纪法国高级时装出现之时。我国大众虽然近年来才对此有所理解和感受,其实它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并伴随我们度过了千百年悠久的岁月年华。翻开史书,王安石的《风俗》篇中,已有关于“流行”的记载,“京师者,风俗之枢纽也。所谓京师是百奇之渊,众伪之府,异装奇服,朝新于宫廷,暮仿于市井,不几月而满天下。”这里所说“朝新”和“暮仿”就是指所谓“异装奇服”流行的起始和终尾。而“满天下”是指普及的范围,并清楚地说明了古代服装在京都重地一直做为风俗传播枢纽的客观事实。白居易诗作《时世妆》中也记载着“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由此可见,古代时尚的传播方式以自上而下,先宫廷后民间为主。“时尚”随世事而产生,“流行”借“时尚”而传播。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服装文化的时尚交流可以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其动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大批国外留学生在回国的同时,将海外的着装观念和穿着方式带进来,使一部分进步人士脱去长袍马褂而穿起了西式洋装;其二是受美国好莱坞电影文化和海派服装的影响,旗袍便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女装是时尚的标志,女装是时装的主流,如果要问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女装,人们一定会把眼光落在旗袍上。
旗袍源于旗人之袍。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仍属于京派文化。清代的旗女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于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说旗袍源于旗女之袍。清末的旗女之袍宽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后,旗人多弃袍服而着大褂与裤,故20世纪前10年着旗袍者极少,20年代才略有恢复。鼎革后的旗袍有了质的变化,这个变化的主要发生之地,却是上海。
当时北京和上海是国内主要的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故京派和海派便分别象征中国两种迥异的文化。京派是传统的正宗,海派是对传统的标新,是中西结合的产物。20世纪20年代居住于上海的曹聚仁先生曾经这样说:“那是西风吹动的日子,海派便是西风喂养成长的儿子,”又说:“京派不妨说是古典的,海派也不妨说是浪漫的;京派如大家闺秀,海派则如摩登女郎。”
清末旗女之袍与海派旗袍的主要差别是:旗女之袍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海派旗袍收腰线、长下摆,表现体态或女性曲线;旗女之袍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海派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提高露腿,领型前低后高。正是这些改革,使旗袍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传统的袍服变成可与西方裙服相媲美的东方服饰明珠;由传统的含蓄审美转向理想化的、性感的全身表现,成为倡导时尚的服饰。旗袍悄然无语地紧贴在女性身体的表面,丝毫不张扬,而丝绸的质地又暗示着东方女性光洁细腻的皮肤,甚至仿佛有体温,它把女性的身体装饰得那么温婉多情,于是先是受到女影星和社会名流的追捧,后随即成为老少皆宜的新女性的代表性服装。随着时代的变迁,后来的旗袍相继出现连袖式、无袖式、对开襟、琵琶襟等形式,根据季节和不同的要求,又有单、夹、袄之分,袖子也有长、中、短、松、紧之别。
现在旗袍已被越来越多的国际设计大师所青睐,并结合西方的晚礼服,出现在不同的国际时尚舞台上。
综上所述,从旗袍的起源、发展、改革和现代旗袍的产生中可以体会到,旗袍之所以能长青,根本在于“流行”。从心理学角度认识,“流行”反映了人们对新意的追求,对需要的寻觅,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形式,这就是“时尚”。一件服装之所以能够时时焕发生命力,就在于时装本身的创新与穿着者的需求合二为一。
旗袍的发展是建立在时尚文化之上的。时代的更替,文化艺术的拓展,人们知识和情感的深化,其审美需求不断地向服装形式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服装的造型不断地翻新,以再现时尚文化的新面貌。而同样的服装造型,每个时期都会赋予它新的元素和不同的内涵,流行的服装往往带有历史的印记。
衣食住行乃国计民生之必须,时尚交流乃服装之必须,如同奔腾不息的江河水,这就是生命的延续。
作者简介:易心(1950— ),女,副教授,主要从事服装服饰的教研工作。
来源:《丝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