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州复兴私塾了解到,一批有志从事汉服研究和开发的年轻人将聚集在苏州,全力推动汉服的发展。据一位负责人、复兴私塾的付奇介绍,他们现在正在做最后的准备工作,包括注册等事宜。
据了解,这是一批对汉服充满特殊感情的人。
他们认为,华夏自古是一个衣冠之国,礼仪之邦,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布帛可衣”列为民生之本。服饰在华夏文化中,除了“避寒暑、御风雨、蔽形体、遮羞耻、增美饰”等一系列通用的功能外,还有着“知礼仪、正名分”等特殊意义。衣冠之于华夏,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约在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麻布做衣服,后来又发明了丝纺,衣服更加完美。黄帝时期冠冕出现,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夏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趋于完备。周以后,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施加影响,诸侯国之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都开始有了明显的不同。后来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为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祥备。自周至明,汉族的这一服饰制度跨越三千年的时空,但基本特征没有改变。
中国盛唐时期的服装在日本等国流传,日本曾派出大量唐使到中国学习文化艺术、律令制度,也包括衣冠制度。当时日本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令”。和服主要模仿汉服中的深衣,至今日本仍将和服称“吴服”,意思就是指从中国吴地传来的衣服。日本还有一种盛装礼服叫做“唐衣”。和服由汉服发展而来,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发展出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女式和服背后的大腰带等就是其特色。韩服与日本和服有所不同,它所模仿的是汉服中的襦裙,但也有变化,即朝鲜服装的裙子束得特别高,而且下摆十分宽大、蓬松。
清以后中国社会及政治动荡频仍,汉民族的服装也发生了巨变。清以后汉服基本消失。辛亥革命后,激进的革命党人根据日本学生服装制定了中山装,另一些保守的知识分子索性穿起清代遗留下来的马褂,中间派则选择改良。其中改良最成功的就是“旗袍”,即1920年后兴起的新式女装。它是在满式女旗袍的基础上,吸取西式剪裁方法,使袍身更为紧身合体,并加大了服装的外露程度,突显女性的身体曲线美。至1930、1940年代,旗袍进入全盛期,成为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
几千年的发展,汉服在其宽大飘逸、流畅拔俗的基本风格之下,演绎出几百种款式,汉服之美,只有在得到新一轮恢复开发时才能真正体会。
但对以上观点,苏州一些对民族服装有研究的人士有很多疑问。有论者认为,汉服系古装,不应该在现代恢复古装。也有人认为,可在节日、盛大庆典、婚礼、丧礼、寿辰等场合穿汉服的常服或礼服,使之成为国人的礼服。
到底汉服的研究和开发能否取得成效?在苏州将要发生的有关汉服的事件是否值得关注?让我们拭目以待。
价格行情 | 价情总览 | 纱线行情 | 棉花行情 | 化纤行情 | 面料行情 | 茧丝行情 | 化纤原料 | 其它市场行情 | 企业报价 |
纺织黄页 | 印染黄页 | 纺机黄页 | 针织黄页 | 丝绸黄页 | 化纤黄页 | 面料黄页 | 服装黄页 | 家纺黄页 | 棉纱黄页 |
知识技术 | 纺织基础 | 丝绸知识 | 印染技术 | 纺织标准 | 纺织技术 | 服装设计 | 化纤技术 | 纱线工艺 | |
纺织资讯 | 服装服饰 | 综合资讯 | 海外资讯 | 科技信息 | 纺织证券 | 纺企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