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稳步发展茧丝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2006年,商务部启动“东桑西移工程”,云南省被列为全国蚕桑发展重点省份。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意见》(云政发[2006]204号)中,明确把蚕桑列入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并提出“‘十一五’期间,要积极落实国家‘东桑西移’工程。到2010年重点建设50个万亩蚕桑基地,蚕桑种植面积扩展到150万亩,加大力度配套发展缫丝织绸生产等后续加工工业,缫丝加工业企业达30家,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茧丝绸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之一”。省商务厅党组把“东桑西移工程”当作商务系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厅长、分管副厅长亲自率队深入农村地头进行调研。经过几年的努力,云南茧丝绸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已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东桑西移工程”实施情况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2006年,我省各蚕桑基地县积极响应“东桑西移工程”,纷纷组织申报工程项目,经过认真筛选,专家论证,向商务部推荐了14家企业,其中三家企业获项目支持,即保山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美誉蚕业科技有限公司和陆良千佛集团有限公司。 
  省商务厅高度重视,要求承担单位严格按照国家要求,严把质量关,确保项目按时完成,同时加强了督促落实。为了响应“东桑西移工程”,省商务厅拿出极其有限的内贸资金,对2006年上报落选的11户企业给予了118万元的支持。承担“东桑西移工程”项目的三家企业一把手亲自挂帅,组织精兵强将开展项目工作,深入到了农村地头,指导和带领蚕农做好项目的具体工作,特别是保山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美誉蚕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地点均在偏远山区,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克服各种困难,让荒山变成了桑园,让山区农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项目实施还得到了所在地县、乡(镇)党委政府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各级领导亲自负责,把项目当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来抓,协调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项目实施顺利开展。 
  (二)项目实施及验收情况 
  1、桑园建设。按照“区域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原则,坚持高标准、高规格、高质量建设优质桑园,实际去冬今春我省三个项目共计新植桑园5.3万余亩,建立了9个“东桑西移工程”项目核心示范园,连片面积上千亩。绘制了桑园分布示意小班图,建立了农户栽植面积、领用桑苗花名册等资料,新栽桑苗全部是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优质杂交桑品种,栽桑密度、株行距符合技术标准和当地自然条件要求,达到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建设要求。 
  2、养蚕大棚(蚕室)建设。建设养蚕大棚(简易蚕室)面积共计31236平方米,完成项目建设面积要求27000平方米的115%。目前所有蚕室(房)完全能够满足新栽桑蚕茧饲养需要,农户专用养蚕室建设达到100%。年养蚕10张以上的农户占基地养蚕农户的30%以上。 
  3、小蚕共育室建设。建设小蚕共育室面积14422平方米,完成项目建设标准面积7500平方米的192%,并实现了100%的小蚕共育。 
  4、方格簇推广。累计推广方格簇464万片,完成项目推广标准450万片的103%,基本实现了新植桑园100%的方格簇养蚕,为优质茧基地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配套蚕种场更新制种仪器和设备建设。根据项目建设规定,目前3个配套蚕种场蚕室、蔟具、制种、催青、消毒防病、浴种、温湿度调控等设备设施更新改造已完成。 
  (三)项目资金投入情况 
  三个蚕桑基地建设项目共投入建设资金4039.72万元,配套蚕种场更新制种设备及仪器共投入140.25万元,两项合计投入资金4179.97万元。其中国家项目资金600万,待国家批复下达。 
  (四)营造经营环境,加强宣传培训 
  为了规范鲜茧收购秩序,维护广大蚕农和企业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吸引省外茧丝绸企业投资云南,推动“东桑西移工程”实施。去年我厅会同省工商、质监、公安、农业等部门开展了鲜茧收购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茧贩子,经营秩序有所好转。为了提高项目实施水平,按照商务部要求,在三个项目实施基地县开展了蚕桑技术培训,提高广大蚕农的种养水平。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省厅领导和处室的同志利用调研、会议等多种形式,向州市县各级政府、商务系统和蚕农宣传“东桑西移工程”,让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深入人心。特别是今年4月,省厅召开了“全省茧丝绸产业经验交流会”,有关县乡政府、商务系统、企业和农民代表30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分析了我省茧丝绸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所面临的发展机遇,总结了我省推进“东桑西移工程”、发展茧丝绸产业的经验,明确了茧丝绸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进一步增强了发展茧丝绸产业的信心。 
  (五)2007年项目申报情况 
  在完成去年国家“东桑西移工程”三个项目验收上报的基础上,今年我省向商务部组织申报了10个项目,待商务部批准下达。这10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桑园基地建设,养蚕棚、小蚕共育室、蚕种场等设施建设及方格簇等技术推广,项目分布:昭通3个、曲靖2个、思茅1个、楚雄1个、大理2个、保山1个。其中有6个项目承担企业均为响应国家“东桑西移”政策、省外茧丝绸企业投资云南而设立的企业。这些企业积极性高、具有相应的实力,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广大农民的欢迎。 
  2002年 “浙桑入滇”拉开了“东桑西移”的序幕,继而江苏、四川、山东等省外企业纷纷投资云南,到目前为止已有14户省外企业(今年到目前为止新增4户)投资云南。这说明响应国家“东桑西移”,云南是真抓实干。也说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蚕桑产业已真正向有利地区汇聚,这是市场的选择。当然也证明了云南各级党委政府发展蚕桑产业,实现中国“丝绸强国”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云南广大的山区贫困地区,结构调整蚕桑是较好的选择,具有较好的比较效益,实现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况且在广大山区发展蚕桑产业,不占良田,充分利用荒山坡地,还可退耕还林,绿化荒山,保护生态环境;另外,云南地处边疆,与东南亚、南亚接壤或相邻,特殊的地缘优势,有利于开拓南亚、东南亚市场,重振“南方丝绸之路”。基于上述考虑,今年我们申报了10个项目,相信商务部在现有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强对云南的指导和支持。 
   
  二、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发展茧丝绸产业的成效和经验 
  (一)主要成效 
  我省列入2006年“东桑西移工程”的三个蚕桑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后取得明显成效,新增养蚕农户2万多户,带动农业人口7万多人,全年共产鲜茧1000多吨,实现产值2100多万元。户均实现收入2300元。蚕茧收购通过工业生产加工转化,可实现工业产值4000万元,实现利税400万元。同时,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推进和加快了我省蚕桑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1.生产规模稳步扩大 
  2005年,全省桑园总面积达到78万亩,比2000年的35万亩增加43万亩,增长123%,每年增加近10万亩。蚕茧产量2.25万吨,比2000年的0.81万吨增加1.44万万吨,增长178%,平均每年增加3000吨,近三年每年增加5000吨,年增幅在30%左右。万担产茧县由2000年的一个增加到九个。桑园面积占全国总量1070万亩的7.3%,居全国第六位。蚕茧产量占全国总量58.9万吨的3.8%,居全国第九位,已成为全国十大产茧省区之一。2006年桑园已达93万亩,产鲜茧2.8万吨 ,农民茧款收入5.8亿元。预计2007年桑园面积将突破100万亩,鲜茧产量3.5万吨,农民减收入进一步提高。 
  2.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明显 
  蚕桑产业的区域性、规模化发展,显现出了良好的区域规模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一亩丰产桑园,一般情况下每年养蚕可收入2500-3000元,每户种植3-5亩,户均养蚕年收入即可上万元,是种植业中可以大面积发展的一项农村致富产业。一个县发展5万亩丰产桑园,每年农民的茧款收入即可上亿元。陆良、祥云的蚕桑产值已达亿元。5万亩桑园可以配套建设一个约8000绪能力缫丝厂,不仅能创造1000多个就业岗位,并将会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还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拉动农村经济发展。许多县看到了这一点,已把蚕桑生产作为农民脱贫致富、地方财政增收的重要产业积极组织、大力发展。 
  3.稳定发展边疆民族经济 
  云南省是一个少数民族省份和边疆省份,全省共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7个人口较少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3;同时,云南省山区面积广大,山区面积占到全省国土面积的93%,全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区和小少民族地区。目前云南90多万亩桑园,大部分分布在广大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像我省的蚕桑基地景东县、墨江县、鹤庆县、耿马县、凤庆县、大姚县、姚安县、巧家县、沾益县等,既是山区县、贫困县又是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过去在没有发展蚕桑产业之前,当地小少民族脱贫无门,经济发展非常落后。自从发展蚕桑产业和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以后,为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寻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人均收入由原来不足900元提高到了现在的2500元。发展蚕桑产业和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促进了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民族团结,为稳定边疆,繁荣经济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另外,我省桑园基地80%以上分布在荒山坡地,不争良田,又能绿化环境。 
  4.探索“东桑西移”参与境外罂粟替代种植 
  云南省与境外罂粟种植区接壤,长期以来深受境外毒患侵扰,为此,我厅开展了罂粟替代种植工作。随着蚕丝绸产业发展和“东桑西移工程” 的推进,个别茧丝绸企业积极到境外考察调研,并作了初步的建设规划。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中国林产进出口公司与缅甸MayMyo达成了进行优良桑品种示范桑园100亩、杂交桑示范桑园100亩的建设协议,示范桑园将在2007年6月建成,9月养蚕。据专家调查,罂粟种植区大都属宜桑地区且成本较低,目前蚕桑企业参与替代种植正处于前期调研和试验阶段,大规模开展替代种植条件尚不成熟。我省将加强调研,有序推进。同时,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与南亚地区经贸关系的加强,依托云南省得天独厚区位优势,云南省有的茧丝绸龙头企业到这些国家和地区考察、洽谈,进一步密切了与南亚、东南亚茧丝绸行业的合作,为云南省重振“南方丝绸之路”提供了有利条件。 
  5.产业化进程显明加快 
  通过扶持建立优质蚕茧基地、引导蚕桑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办法,使蚕桑产业向区域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方发展,蚕桑产业化进程得以加快。2005年,全省78万亩桑园、2.25万吨鲜茧,主要集中在巧家、陆良、祥云、景东、隆阳等9个万亩以上蚕桑基地县。这9个县的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分别占全省的65%和81%;组建了产供销一体化的蚕桑产业开发公司,新建、扩建了缫丝厂,拥有自动缫丝机3.5万绪,占了全省缫丝能力的95%。蚕桑成了这些县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6.科技水平有所提高 
  蚕桑生产基地化以后,桑园立地条件得到改善,为推广优良新品种和新技术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发展的新桑多为农桑、嘉陵等新育成的需要大水大肥的丰产型良桑品种。这些良桑新品种占了新建桑园的80%。蚕品种也不断更新;小蚕供育室、专用大蚕房和养蚕用具逐步配套;缫丝设备已基本改造为先进的飞鱼2000型自动缫。由于新品种、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使用,加上科研部门和企业自身加大了培训和科技推广力度,使我省蚕桑生产科技含量增加,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产业优势和潜力逐渐凸现。 
  (二)基本经验 
  我省从实际出发,积极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推动茧丝绸产业发展,初步积累了我省茧丝绸产业发展的经验,主要有: 
  1.坚持企业为本、市场为导向是根本 
  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茧丝绸企业就发展不起来,农民的利益就没有保障。因此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茧丝绸产业,就是扶持农民。企业跨省投资、农民种桑养蚕由市场决定,政府的管理必须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之上,不能搞强迫命令。 
  2.党委、政府重视是关键 
  茧丝绸产业涉及农业、工业、贸易各个领域,涉及到当地的发展规划和结构调整,涉及到农业、工业、投资、工商、质监、税务、商务等许多政府部门,只有当地党委政府重视,才能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才能得到应有的政策保障,才能统一步调,协调各方。云南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茧丝绸产业还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商务部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就是对我们的大力支持。 
  3.科技进步是动力 
  茧丝绸产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质量,打造品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取得较好的效益。 
  4.规范经营秩序、提高抗风险能力是保障 
  在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推动茧丝绸产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坚持实施实事求是的原则,从云南实际出发,扩大茧丝绸产业对外开放,引进省外企业开发建设蚕桑产业,把茧丝绸产业发展与山区经济建设和脱贫致富相结合,坚持市场导向,依托云南地缘优势,积极开发南亚和东南亚市场。这就是云南省茧丝绸发展的主要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积极探索“引进企业(种植和加工)+山区基地+农户+南亚、东南亚市场”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把对外开放与山区脱贫相结合,体现了企业主体、市场定位。通过企业,把广大山区农民与市场联系在一起。这也正是我省茧丝绸产业化发展的正确选择。 


  三、我省积极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发展茧丝绸产业突出特点 
  (一)云南是“东桑西移”的重要发源地。“浙桑入滇”揭开了“东桑西移”序幕。早在2002年,保山市引进浙江海宁茧丝绸公司。当年,国家茧丝办在保山市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东桑西移”座谈会。2003年,商务部在云南召开了第二次会议,黄海部长助理到会讲话。2006年,商务部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当年,在保山召开了全国“东桑西移工程”项目洽谈与茧丝绸工作会,与会代表达450多人,规模空前,意义深远。国家选择在我省边远地区蚕桑基地县召开全国性大规模会议,也说明了云南在“东桑西移”中的重要地位。 
  (二)省外茧丝绸企业投资云南数量多。在“东桑西移工程”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06]204号)的鼓舞下,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现在已引进浙江、江苏、山东、四川等省14户企业投资云南蚕桑基地建设和缫丝等后道加工业。在今年申报的10个项目承担企业中,有6个是响应“东桑西移”政策,由省外茧丝绸企业投资云南而设立的企业。保山茧丝绸集团公司从投资蚕桑基地开始,缫丝、织绸、服装业全部从浙江转移到云南。今后一段时间,还将有省外茧丝绸企业进入云南。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做强做大茧丝绸产业。 
  (三)蚕茧质量和生丝品位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我省蚕茧质量和生丝品位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据初步了解,我省去年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3户企业和今年申报的10户企业,有11户有缫丝厂(全省共12户缫丝企业),缫丝能力3万多绪,大都可用云南的茧缫出4A(80%)级、5A(15%)级丝,有的可缫出6A级丝,平均等级在4A+50以上。 
  (四)连片发展,一步成园。上述13个企业的蚕桑基地建设,集中连片,有的万亩连片,有的千亩连片,涌现出了许多万亩连片的乡镇,真正做到了一步成园,桑园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蚕茧产量不断增长。与此同时,蚕桑重点乡镇(村)、专业村在各基地县不断出现。一些基地县正在努力打造蚕桑“百万元”、“千万元”村,使农民真正走上致富道路,如威信县长征茧丝绸公司(属于今年上报国家项目的企业之一)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欢迎。 
  (五)蚕桑基地建设利用荒山坡地比例高。我省近百万亩桑园,其中有80%多分布在广大的山区半山区,不占良田,不与粮、烟等经济作物争地,还可绿化荒山,改善生态环境。今年向商务部申报的10个项目,均分布在山区半山区,有的还是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革命老区,又都是贫困县,农民收入低,生活还十分困难。农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在山区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结构调整难度大,而蚕桑具有明显的比较效益,是山区广大农村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产业。 
  (六)探索了符合云南实际的茧丝绸产业发展模式。云南大都是山区,茧丝绸企业实力弱小,同时又具有与东盟、南亚开展贸易的地缘优势。根据云南的实际,我们探索了“引进企业(种养和加工)+山区基地开发+农户+东盟南亚市场”的发展模式,这也是云南茧丝绸产业发展的正确选择。 
   

  四、我省茧丝绸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云南蚕桑产业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前我省茧丝绸产业规模小、竞争力较弱,与东部省区差距较大,就是和西部的广西、四川、重庆等省区相比也还有一定差距。这主要表现在我们的大多数茧丝绸企业还不够强,缫丝等后道加工比较弱,“公司+基地+农户”的机制有待完善;二是市场秩序尚不够规范。我省鲜茧收购环节,各县区不同程度存在着无证非法收购问题,虽经打击,但打而不死,严重扰乱正常的鲜茧收购秩序,导致了恶性竞争和破坏性的“毛脚茧”收购现象的发生。“无基地、无投入、高价抢、低价逃、有利上、无利走”的经营行为影响了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合作关系,侵害了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根本利益;三是科技支撑和投入不足。茧丝绸产业的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科技支撑,没有足够的科技投入,种桑养蚕农户的科技能力难以提高,新的实用技术难以得到普及,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难以增强,知名品牌难以形成。近几年,各地日益重视茧丝绸产业的发展,从有限的财力拿出一定资金对茧丝绸产业给予扶持,但企业自我投资能力不足、政府支持有限等问题还有待大家努力争取解决;四是丝绸市场主要集中在国外,由于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存在着较大的市场风险。而我省茧丝绸企业总体规模不大、实力不强,抗风险机制不健全,发展茧丝绸产业风险依然存在。 
   

  五、当前要抓好的几项工作 
  (一)抓好国家“东桑西移工程”项目的落实。积极争取商务部对云南的支持,组织企业按照要求认真实施工程项目。同时抓好项目的实施、检查、评审、验收上报,会同财政部门,落实资金拨付和使用。同时,利用有限的内贸发展资金,对重点基地县予以扶持。 
  (二)维护鲜茧收购秩序。会同发改委、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农业厅等部门,开展一次鲜茧收购秩序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茧贩子和违反政策的收购行为,规范鲜茧收购秩序,维护广大蚕农和企业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三)扩大开放。继续深入贯彻《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扩大茧丝绸产业的对外开放,吸引省外茧丝绸企业投资云南蚕桑基地建设和丝绸加工工业。 
  (四)开拓市场。积极开拓东南亚、南亚市场,争取组织我省丝绸企业赴印度等南亚国家进行市场考察,充分发挥我省的地缘优势,重振“南方丝绸之路”。 
  (五)加快“云南茧丝绸行业协会”筹备步伐。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倡导、鼓励行业企业,争取下半年把协会成立起来。充分发挥协会行业自律,行业代表和桥梁纽带作用。 
   

  六、发展我省茧丝绸产业的意见建议 
  在国家“东桑西移工程”项目的支持下,茧丝绸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了推动“东桑西移”,更好地发展云南省的茧丝绸产业,把云南省打造成为全国优质原料茧基地和高品位生丝出口基地之一。建议商务部: 
  (一)项目建设上给予倾斜。对云南省今年上报的10个 “东桑西移”工程项目给予批准,对缫丝等加工项目,茧丝绸风险资金项目给予更多的倾斜,我们将严格按照国家的要求和标准认真执行,取得实效。 
  (二)支持市场开拓。依托地缘优势,把云南作为全国开拓南亚、东南亚市场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加强南亚、东南亚市场的拓展,重振“南方丝绸之路”。支持云南开展一次“东桑西移南亚行”市场开拓活动。 
  (三)促进云南丝绸贸易便利化。随着“东桑西移”工程的深入实施,协调国家质监总局等部门,实现蚕丝产品出口检验检疫在省中心城市昆明实施,促进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丝绸贸易便利化。 
  (四)指导云南茧丝绸产业扩大开放和丝绸品牌建设。推荐并鼓励东部茧丝绸龙头企业投资云南,发展优质蚕桑基地和丝绸等后道加工,打造丝绸品牌,并加大扶持力度。 
  (五)对我省蚕房建设给予支持。根据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建设要求,需建设养蚕大棚,但云南省昼夜温差大,风力强,自然条件不适合建设养蚕大棚。云南省养蚕主要以蚕房为主,蚕农利用空闲的房屋、空地、新建或改建蚕房来养蚕。建议商务部考虑我省的实际情况,对项目蚕房建设给予大力支持。 (商务部网站)(E09)


                          二00七年八月八日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