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解读《山海经》中的蚕桑文化

                解晓红1,范友林2
(1.山东省丝绸工业学校,山东淄博255300;2.山东省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山东淄博255011)
摘要:《山海经》这部先秦典籍玄妙深奥,却不乏对古老丝绸文化的记载和描述,笔者立足于《山海经》中的桑树资源和蚕桑神话的解读和剖析,追溯中国丝绸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唤起国人对中国丝绸历史和丝绸文化的热爱和责任。
关键词:山海经;桑树;神话;蚕桑文化
中图分类号:F426.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7003(2006)01-0046-02

 


  《山海经》是一部旷古奇书,成书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历经数千年,或曰地理书,或曰神话书,或曰鬼怪书。笔者漫步其中,意外探得关于桑蚕的诸多描写,中国丝绸文化渊源可见一斑,我们不妨作一番梳理和探究。

  1、《山海经》中丰富的桑树资源

  作为地理书籍,《山海经》向我们透露远古时期的生存环境和动植物、矿藏资源信息,而众多的桑树描述展现了当时丰富的桑树资源,这为我国成为世界丝绸发源地提供了有力的文字佐证。桑树在《山海经》中被赋予多种名称,或简洁,或含蓄,或神秘,呈现出桑树斑斓神异的身世风采。

  1.1《山海经》中出现的与桑树相关的称谓

  1.1.1桑


  直呼桑树为“桑”的文字在《山海经》中为数最多,优雅一点的称作“美桑”,不过只有一处。

  《东山经》中记载:“又南四百里,曰姑儿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桑柘。”“又南三百里,曰岳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樗。”

  《西山经》中有关桑树的记载仅有一处:“北二百里,曰鸟山,其上多桑,其焉多楮,其阴多铁,其阳多玉。”桑叶婆娑,楮枝摇曳,鸟儿嬉戏枝叶间,好一幅生灵动人的美妙画卷。
 
  最为丰富最为精彩的要数《中山经》中的记载了。《中山经》中多达14处关于桑树的描写,现归纳罗列如下:谷山——其下多桑,大尧之山——其木多梓桑,鸡山——其上多美梓,多桑,煇诸之山——其上多桑,雅山——其上多美桑,衡山——其上多桑,丰山——其木多桑,夫夫之山——其木多桑楮,即公之山——其木多柳杻檀桑,柴桑之山——其木多柳芑楮桑,视山——其上多桑。不难想象,中山——带桑树的分布之广,生长之葳蕤,当属这几大地区之首。

  1.1.2空桑

  《东山经》中还提到“空桑之山”,如“主东次二经之首,曰空桑之山,北临食水,东望沮吴。”空桑,有注曰“地名,在鲁也”。有典籍记载空桑在鲁北,有人推测就在今河南开封百留镇南,正是商王朝的属地。商代开国君主成汤在位时,七年大旱,成汤于桑林中以身祷雨,后人称为“成汤祷雨”。

  “空桑”名称的由来当与空心桑树有关。在中国古代传说里,空心桑树成为上古伟人降生的地方。《吕氏春秋·古乐》:“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郦道元所作《水经注·伊水》记载更为详细:“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滨,梦神告之曰:臼水出而东走,顾望其邑,咸为水矣。其母化为空桑,子在其中矣。莘女取而献之,命养于疱,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伊尹后来成为商代开国君主成汤的名相。

  空桑在《淮南子·本经训》中也有记载:“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楚辞·九歌·大司命》也提到:“君回翔兮以下,逾空桑兮从女。”可见,空桑之地由来已久,而且声名远扬。
颛顼的降生神话,伊尹的身世传说,成汤的祷雨记载,都与桑树关系密切。这一切都能证明桑树在远古先民生活生存中的重要性,须臾不可分离,且闪耀着神圣的光辉。

  1.1.3三桑

  《北山经》中有一段描写颇为细致生动:“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洹山,其上多金玉。三桑生之,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洹山上不但遍布金玉,而且生长着很多繁茂葱茏的桑树,主干高大无比,而且绝无旁枝斜杈,可见此桑树种的健硕茁壮。

  更为可喜的是在《海外北经》上也有类似的树种描写:“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知范林方三百里,在三桑东,洲环其下。”

  “三桑”一词同样出现在《大荒北经》中,如“丘方圆三百里,……竹南有赤泽水。有三桑无枝”等。
“三”字在汉语中具有数量多的意思,至于“三桑”称谓的起源笔者无从考证,是指一种桑树种属呢,还是取意桑树之多?有待进一步探究。

  1.2我国桑树资源分布的广泛和悠久

  甲骨文中的“桑”字造型为“”,以桑树为形。生产活动中的某一事物被形象地表现为文字,这是人们长期观察、琢磨的结果。毫无疑问,在商代以前,中原人民或者说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居民已经在自己的住宅附近开始栽植桑树了。与《山海经》属同时期的《诗经》中缤纷多彩的种桑养蚕的诗歌也证明了这一点。
种桑养蚕早已成为我们先民生活的一部分,众多出土文物上出现的桑树形象也可以提供有力的佐证。我国出土的绘有精美采桑图的战国青铜壶充分展现了早期的桑树形象,描画了“女执懿筐……爰采柔桑”的生动场景。成都百花潭出土的宴乐水陆攻占铜壶,第一层镶嵌饰有采桑场面,身着上衣下裳的妇女坐在树上采摘桑叶,篮子吊挂在枝干上。由此可见,桑树树型高大,需要攀爬才能采到桑叶。河南辉县出土的采桑纹铜壶的桑树图形,与人等高,还有山西出土的铜豆上铸有一组采桑图,几个婀娜女子围绕着桑树,伸手即摘,这两件铜器上的桑树当属低干型,由此可以分析到:此时已培养出了地桑、鲁桑等适合采摘的桑树种苗。

  2、《山海经》中的神话蕴含的丝绸文化

  我国作为丝绸文化的发源地,各地各民族都流传着丰富优美的关于桑蚕的神话故事。《山海经》中记载的传说充满神秘和悱恻的感情色彩。

  2.1“帝女之桑”与“女子呕丝”

  《中山经》记载:“又东五十五里,曰宣山。沦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视水,其中多蛟。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尺余,赤理黄华青柎,名曰帝女之桑。”据《太平御览》记载,这里有一个悲凄的传说:南方赤帝的女儿学道得仙,居住在南阳鄂山(今河南泌阳境内)的一棵桑树上,赤帝恼羞成怒,放火焚烧,其女随即升天,从此桑树就有“帝女桑”的别称。其实,这个古老的传说正好印证了先民们“男人主耕,女人主桑”的分工模式。

  无独有偶,“女子呕丝”的传说似乎也印证了女子在丝绸生产中的主导地位。《海外北经》中记载“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踞树欧丝。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欧丝”亦即“呕丝”、“吐丝”。据推测,这里的“一女子跪在树上吐丝”就是在江南一带广泛流传的“蚕马”传说的雏型。晋代《搜神记》对于这个凄美的神话有细致的描述,大意是这样的:一女子想念远在外乡的父亲,向家中的白马许诺:如果白马能找回父亲,她就嫁给白马。白马载着父亲如期归来,却被知道真相的父亲杀死。马皮曝晒于庭,女子在一旁玩耍,一阵风起,马皮竟然将女子裹挟而去。“后经数日,得于大树之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其身纶理厚大,异于常蚕。邻妇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名其树曰桑。桑者,丧也。由斯百姓竞种之,今世所养是也。”

  2.2神树崇拜

  几千年来桑树还成为我国神话传说中一种神树的原型,正因为桑树在先民们的生活中举足轻重,它才被艺术加工频频出现在古老的帛画、石刻砖画和各种文字中,被赋予神圣瑰丽的意象特征。

  《海外东经》有文字“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太阳载着神气的三足乌在扶桑旁升升落落。在先秦典籍里,“扶桑”就是“扶木”,也有称谓“若木”、“建木”的,叶似桑树,枝长达数千丈,两两同根生,相扶相持,故曰“扶桑”。《辞源》对扶桑是这样解释的:“神木名,传说日出其下。”《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日出于汤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扶桑总是伴着太阳的升起而出现,足见扶桑的神圣和尊崇。神树不是桑树,却以桑树比拟命名,由此可以推测:桑树在先祖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笔者认为扶桑就是古老的植物崇拜,是以桑树为原型创造的神树,正如印度的植物崇拜是菩提树一样。

  在我国考古史上不乏这样的例证: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神秘玄妙的青铜通天神树,柔枝弯悬,九只鸟儿站立枝头,这里的鸟代表着九个太阳,正与我国神话中九个载着太阳(内有大鸟)出现于东方的扶桑形象相吻合;山东嘉祥武侯祠石刻画像树,虬枝盘节,桑叶繁茂,鸟雀旋飞其间,啄食桑葚,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桑树造型;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楚国帛画是一幅构思奇特、玄妙壮观的艺术珍品,T形帛画的右上方绘有一轮红日,日中立一金鸟,红日下方两条应龙飞舞于扶桑树和九只太阳之间,从造型上看,那株神树枝条绵长柔韧,叶形极似桑叶。桑树充当着神话中的天界不可或缺的角色。

3、结语

  桑蚕作为传承丝绸文化的载体,在《山海经》这本典籍中已被明确肯定,同时,中国是丝绸生产和丝绸文化的策源地也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缪良云.中国历代丝绸纹样[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8.

                         来源:《丝绸》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