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国的四大名绣——起源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被世人誉为"衣冠王朝"。中华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服饰文化。人们常常利用刺绣来装饰衣、裙、衾、枕等成活用品,美化生活,创造美的世界。

  中国的刺绣源远流长,在世界服饰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中颇有影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百花园中瑰丽多姿的一朵越开越艳丽的奇葩。在刺绣行业中,苏绣、湘绣、蜀绣、粤绣是中国的四大名绣,享誉国内外。此外,还有京绣、瓯绣、顾绣、苗绣、卡绣、榕绣、汉绣、发绣、机绣、绒绣、剪绒绣、抽纱刺绣等等,都自成一派,使中国古老的刺绣业繁荣似锦,大放异彩。

  中国刺绣的起源

  中国刺绣起源于3000多年前,传说古代苏州有一位聪颖漂亮的姑娘,在结婚前正在赶制一件新嫁妆,在制作过程中不小心在衣襟上戳了一个洞。她急中生智用彩绒绣了一朵小花,不仅将破洞掩盖住,而且还显得格外漂亮,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首次启发,聪明的苏州人从此就开始喜欢穿绣花衣服了。根据西汉刘向所撰的《说苑》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吴人就开始把刺绣工艺应用于美化生活。到了三国时期,苏绣已发展到较高水平,据说三国时期的赵夫人利用自己既能画又能绣的特长,为孙权作的一幅"画绣",被时人堪称"针绝",从而赵夫人便成为"画绣"的鼻祖。

  中国的四大名绣-湘绣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是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吸取了苏绣和广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早在战国时期,湘绣就已有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和娴熟的技艺。从1958年在长沙楚墓中发现的龙凤图案绣品来看,是在极细密的丝绢上运用连环针刺绣而成的,其针脚整齐、绣工精细,图案生动活泼令人赞叹不已。而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发掘的西汉墓中,出土的湘绣制品有41件刺绣衣物和一幅装饰内棺的铺绒绣锦,绣品采用的图案有10余种,绣线均为未加捻的彩色散丝,色相多达18种。在刺绣的针法上,则采用了连环针、齐针(或平针)、接针和打子针等多种针法,使绣品产生针脚整齐,线条洒脱而丰富,图案多样的特点。而且这些绣品的绣工是非常娴熟的,具有很扎实的功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汉时期的湘绣工艺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到了清朝,湘绣已遍及湖南广大城乡,处处可见"母友相传,邻亲相授"的传艺学艺生动场面,特别是长沙一带,湘绣成为家家户户的农村副业,农村妇女在劳作之余,不仅用绣针和彩线来美化生活,而且开始把绣花作为谋生的手段。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短短10多年间,在长沙一带新设立的湘绣绣庄就达40多家,大大推动了湘绣的刺绣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表现手段不断丰富,逐步形成了湘绣的流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到了20世纪上半叶,湘绣的艺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表现手段更加丰富而细腻,名家名作不断涌现,湘绣人物"惟妙惟肖";而写意山水,则更是"色簪花,迹灭针绒"。这些"绝针"之作均出自于湘绣艺人的"神手",曾名噪一时,受到国内外人士的赞誉。

  湘绣的"绝招"要数20世纪下半叶的双面全异绣,设计的巧妙和针法的变化二者结合得惟妙惟肖,使湘绣技艺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绣工可以在同一底料的正反面刺绣着画面、色彩、针法都不相同的绣品,这是刺绣技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例如,一幅《狮虎》座屏绣品德一面是一只仰天长啸的上山虎,而另一面是一只低手夜行的下山狮,一上一下,正面的虎头转到反面变成了狮尾,两面的形象迥然不同,令人瞠目。又如湘绣艺人采用传统的掺针、平针、游针等针法,绣制的《花木兰》绣屏。在绣品的一面是女扮男装,全衣铁甲的花木兰的威武形象,生动地体现了"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的诗意;而在绣品的另一面却是花木兰脱去战时袍,又着女儿装的闺秀模样。活生生地再现了花木兰"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喜悦情境。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十分简要地概括出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凯旋而归的动人故事内容,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在这幅绣屏中,艺人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掺针、平针、游针等手法,运用高超的技艺着意刺绣,使花木兰这位英雄人物的形象呼之欲出,跃然于绣屏上,除了令人叹服之外,更是回味无穷。因此,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这也是湘绣在刺绣中形成独树一帜的流派。

中国的四大名绣-粤绣

  粤绣是广东刺绣艺术的总称,它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潮州为代表的"潮绣"两大流派。刺绣历史浦远,其技艺精湛,构图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绒平整光亮,文理清晰,绒条洒脱,金银垫绒立体感强,绣工娴熟,绣品富丽堂皇等独特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也可从苏鹗所撰的《杜阳杂篇》中是这样描述广绣的精湛技艺的:"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钩分为三股,染成五色,结为金盖玉重,其中有十洲三岛,天人玉女,台殿麟凤之象,而执幢捧节童子,亦不啻千数,其盖阔一丈,称无三两煎灵香台之则,坚韧不断。唐顺宗皇帝嘉其工谓之神姑……"。

  在唐代至五代十国期间,由于广州属于边疆地区未受到战乱的影响,刺绣与农业、手工业一样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宋代至明代粤绣的技艺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清朝乾隆年间,广州已设立绣行,在广州和潮州等地也广设绣庄、绣坊,粤绣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解放后,在双百方针的推动下,名家名作不断涌现。

  随着粤绣的繁荣,粤绣的品种也越来越多,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中高级绣品主要有条幅、挂屏、台屏等,一般绣品则涵盖了日常生活用品的各个方面,如刺绣画片、金银绒挂裙、被面、枕套、床楣、靠垫、批巾、头巾、各种绣衣、绣鞋、绣袋、戏剧服装、帐衽、台帷等等,也有部分观赏绣品,如《晨曦》、《百鸟朝凤》、《九龙屏风》、《吹萧引凤》等佳作。粤绣的题材也比较广泛,包括人物、动物、花鸟、龙凤、山水河川、器皿和各种图案等,其中百鸟朝凤、龙凤、博古则是最具传统特色的题材。

  粤绣包括"广绣"和"潮绣"两大流派,因而其针法也因其流派的不同而不尽相同。"广绣"的针法主要有7大类30余种,包括直扭针、捆咬针、续插针、辅助针、编绣、饶绣、变体绣等以及广州钉金绣中的平绣、织锦绣、饶绣、凸绣、贴花绣等6大类10余种针法。而"潮绣"则有二针龙麟转针、旋针、过桥针、凹针绣、垫筑绣等60多种钉金针法以及40余种绒绣针法,同时,艺人还运用了折绣、插绣、金银勾勒、棕丝勾勒等多种技巧,使"潮绣"在 "绣、钉、垫、贴、拼、缀"等技艺上更趋完善,产生"平、浮、突、活"的艺术效果。粤绣除采用丰富而多变的针法外,在创作设计方面还注重主意,善于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愿望融入绣品中。在创作方法上采用了源于生活而又重视传统,不满足于现实的描绘而追求着更为美好的理想,与此同时,还善于涉取绘画和民间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长处,使绣品的构图饱满,繁而不乱,针步均匀,光亮平整,纹理清晰分明,物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充分地体现了粤绣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

中国的四大名绣-其他流派

  除了四大名绣之外,在中国还出现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刺绣流派。例如:顾绣是指代表顾名世一家的刺绣技法和风格的刺绣品。顾名世系明嘉靖时人,住上海九亩地的"露香园",其孙熄韩希孟能画善绣,摹绣古今古画,尤为神妙。后代继承此种绣法,并收徒传艺,专门刺绣各种花鸟走兽的画幅、册页、手卷等陈设品,对后来的陈设性的刺绣影响很大。瓯绣是指浙江温州生产的刺绣品,因温州位于瓯江之滨,故名。瓯绣的特色为构图精炼,纹理分明,绣面光滑适目。苗绣是指我国苗族妇女的刺绣品,一般应用在袖口、袖套、衣领、后肩、裤脚、裙腰、头巾、腿套等处,大多采用几何纹样,具有花纹布置严密,色彩对比强烈,浓厚的地方特色。绒绣原产于山东烟台,是用彩维绒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进行绣制的绣品,分陈设品和日用品两大类,是20世纪50年代后新兴的工艺美术。现在上海成为主要产地。在绣制中可自行拼色,其特点是善于表现油画、国画、彩色摄影等艺术效果,色彩丰富,层次清晰,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机绣原产于河北邯郸,是用缝纫机操作代替手工的刺绣品。现在,北京、山东、江苏、湖南、广东、黑龙江、上海等地也普遍发展了机绣,其绣品有枕套、台布、靠垫、被单等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国画人物、山水等绣品。在技艺方面,除了原来的打子绣、包梗绣、挖绣、仿手绣、包针绣、长针绣、挖手绣等外,还创造了大打子绣、包绒绣、被针绣、包针破绣等新针法。除此之外,还有卡绣(河南开封)、榕绣(福建福州)、汉绣(湖北武汉)、发绣(江苏)、剪绒绣(福建泉州)和抽纱绣(广西、湖北、浙江)等。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