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迹



  据专家们的考证,古代广州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商品贸易和中外文化交流,所以这条路又叫作文化之路、友谊之路。至今广州仍保留有这方面的丰富的文化遗迹。

  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遗物有光孝寺、西来初地、六榕寺、海幢寺、南海神庙、怀圣寺与光塔、清真先贤古墓、长洲的琐罗亚斯德教徒墓地、外国人墓地、柯拜船坞、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银盒和铜熏炉等。

  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地名有西来古岸、扶胥港、光塔路、十三行、宝顺大街、濠畔街、沙面、琶洲、丹麦人岛、法国人岛等。

  与海上丝路有关的人物就更多了,主要的有:牛应、康泰、昙摩耶舍、求那跋摩、拘那罗陀、菩提达摩、常骏、王君政、义净、杨廷壁、阿布·宛素葛、伍秉鉴、潘仕成等。

  古琶洲塔

  琶洲塔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琶洲(今新港东路),靠近珠江边。塔址原为珠江的洲渚。琶洲塔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塔为八角形楼阁式砖塔,内膛为八角直井式,外观9层,内分17层,高50多米。传说当年珠江中常有金鳌浮出,所以原称海鳌塔;又因建塔的山岗为两山相连如琵琶,故称为琶洲塔。塔名沿用至今。

  琶洲塔古代屹立江心,似中流砥柱,又因塔可作导航的标志,故有“省城华表”之称,“琶洲砥柱”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琶洲塔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琶洲历史上也曾经是古代著名的海港,叫琶洲港,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址。我们在珠江游的游船上会看到这座著名的琶洲塔。

  柯拜船坞遗址

  黄埔港是今广州港口作业区之一,它是华南最大的沿海和远洋交通运输的枢纽。隋唐时期,黄埔港湾已是船舶进出广州的外港停泊地。

  柯拜船坞位于黄埔长洲岛西北部现黄埔造船厂内。船坞是用老板约翰·柯拜的名字命名的。1845年大英轮船公司职员柯拜受大英轮船公司派遣,负责公司送入黄埔修理船只的监修工作。他在当地租了几个泥船坞,雇佣了一批中国工人办起了一间修船厂,后毁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柯拜的儿子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所得的赔款,将泥船坞改建为石船坞,后人称之为柯拜船坞。

  柯拜船坞是外国人在中国开设的第一个船坞,也是中国现代造船业的开端。船坞在19世纪60年代为中国最大的石船坞。

  船坞长167.64米,坞口宽24.38米,深为5.19米,有两道浮门分为内外两区、可供5000吨轮船入坞修理。1863年,柯拜的儿子小柯拜将船坞卖给怡和洋行财团,结束了柯拜船坞的历史而成为香港船坞公司的一部分。

  柯拜船坞遗址对研究中国产业工人的诞生和中国造船工业史有重要的价值。

  琐罗亚斯德教徒墓地

  位于黄埔长洲岛的巴斯山山顶上的无声塔是世界最为古老的宗教之———琐罗亚斯德教教徒的墓地。

  巴斯山海拔38.9米高,墓地面临珠江,内有成人墓10多座,按埋葬的先后向东参差排列。根据墓碑标记,最早的葬于1847年,迟的葬于1852年。各座墓的地面部分均用花岗岩石砌筑成阿拉伯式石棺。碑文则刻凿在顶盖石的上面,分别记载死者的名字、宗教信仰及去世的日期、地点、年龄等。

  琐罗亚斯德教徒墓地占地约1000平方米;是清朝番禺地方政府划定给旅居广州的琐罗亚斯德教徒的专用墓地。该墓地也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史迹之一。

  莲花塔与莲花城

  在广州市番禺区东部珠江近海处有一个莲花山风景名胜区。莲花山上有被誉为“省会华表”的莲花塔和清康熙年间建造的莲花城等古迹,分别被列为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样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迹。

  莲花塔建于明万年四十年(1612年),原名文昌塔。因山上多砺石(可作磨刀石)、以及东面山坡上有一天然的狮形岩石,所以又名石砺塔和狮子塔。为番禺举人李惟凤等建。这座楼阁式的砖塔,平面八角形,外观9层,内连暗层11层,层层铺设木板,粉墙红柱,绿琉璃瓦,八角攒尖顶,总高约50米。因雄踞珠江入口,故有“省会华表”之称。

  莲花城在莲花山东北角,名为城,却是一座城堡。该城面积万余平方米,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为不规则椭圆形的城堡式建筑。城墙内外均用石块80砖块砌成,有10多米高。它远经虎门,近靠狮子洋,所以说它是“府城捍山”。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以台湾为基地,进攻东南沿海,使清廷上下寝食不安,便下令实施海禁,由沿海18乡提供原料和夫役在莲花山上下建筑城堡,作为军事防区。今天我们见到城墙上的砖块有六七种规格.且红杂相混,五颜六色,可见是用各乡祠庙民房的旧物作为建筑材料的。

  清朝钦差大臣、两广总督林则徐也曾将莲花城作为抗英的第二道防线,可见莲花城地位之重要。

  这里是珠江进出口处,莲花山上的莲花城和莲花塔,多少年来屹立在这里,亲睹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历史。

  清代广州一口通商

  广州作为汉唐以来的大港口,长盛不衰,繁荣至今,那是举世罕有的。广州自汉、唐、宋、元、明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一直在发展,规模越来越大,航线越来越多、越长,令广州成为一个两千年历久不衰的商港。

  到了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正式公布开放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四省沿海为通商贸易地点,并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设立四个海关,主持对外贸易。其时,荷兰最早被批准与广州贸易,随后英、法、丹麦、瑞典也来广州设立商馆,其中英国来船最多,贸易额最大,此为“四口通关”。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下诏关闭浙江宁波、福建漳州和江苏云台山三地口岸,只保留广东广州一地口岸,历史上称为“一口通商”时期。

  广州“一口通商”先后延续了83年之久。期间,广州进出口贸易大增,收入由1792年的白银1300多万两增加到1837年的5500多万两。45年时间,英国对广州贸易增加了80%左右,而美国则几乎增长了三倍。

  清政府之所以决定“一口通商”政策,主要是由于英国东印度公司拓展贸易,与清廷闭关锁国政策发生了矛盾,再加上对当时国际形势和民族矛盾的考虑而作出的。

  十三行路与十三行

  十三行路是广州现今的一条马路名,位于广州文化公园的北面。在明清时期,这里包括现广州文化公园范围的整片土地,都是广州对外贸易的中心地带。

  十三行是洋行的前身,原指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因最初有13家而得名。

  为了接待外国商人,外商在十三行街区设有“商馆”,亦称“十三行夷馆”。该馆为外商住宿、办理商务和堆放货物之用。建筑以三层小洋楼为主,多具西方建筑风格。

  十三行的成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外商不能直接与中国商人接触,所以要有中介商人来主持对外贸易。于是广州便有了“十三行”这个垄断对外贸易的经济组织和经济形式,并让对外贸易权掌握在十三行商人的手中。

  十三行的业务有什么特点呢?明清时期,广州的外贸全属官营,十三行则垄断了广州的对外贸易。到了乾隆年间,该行业务发展很快,便分工为外洋行、本港行和福潮行三种,分别办理对外国商人,对暹罗贡使及商人和潮州、福建商人的贸易事务。行商的主要作用有五:包销外商运来的商品;代缴关税和各种现租;代替外国购买各种出口物资;对外商一切活动负保证监督之责;代替政府向外商传达政令,办理一切交涉事宜。

  广州十三行贸易垄断一直延续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长达1个半世纪长盛不衰。在这一时期,广州的贸易以其得天独厚的地位,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十三行富甲一方、名扬天下的巨富有潘启官、卢观恒、伍秉鉴、叶上林等,他们创办的同文行、广利行、怡和行、义成行最为著名。现在人们仍然可以从广州西关的同文路、怡和大街、宝顺大街(宝顺行)、普源大街(普源行)、仁安街(仁安行)这些由洋行命名的街道中,寻觅到当年十三行一度辉煌的历史痕迹。

  那年间,十三行内外樯桅林立,彩旗飞扬。但它很快衰落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炮舰轰开了清朝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战败的清廷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广州长达83年的“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垄断特权被取消。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滚滚硝烟中,愤怒的广州民众焚烧了外国商人居住的夷馆,十三行也在这场大火中化为灰烬,结束了它长达156年的对外贸易特权的历史。

  当然,十三行衰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当年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谋取更多的利润,竟无耻地向中国倾销鸦片。乾隆十三年(174年),鸦片出口仅占英国货物的八分之一,到乾隆末年,鸦片输入量已占输入货物的二分之一了,道光年间,数量更加惊人。鉴于此,清廷不得不下令派出林则徐来广东查禁鸦片。

  粤海关大楼

  粤海关大楼是一座上面有钟楼的西洋式建筑,它是广州近代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之一,俗称大钟楼。楼上大钟响时,钟声清脆,声传十里,在芳村区也能听到。

  上面讲到,清政府由原四口通关到广州一口通关整整近一个世纪时间内,促进了广州对外贸易的增长与发展。

  粤海关创立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它与江海关、津海关合称全国三大海关。1913年拆去旧楼,由英国建筑师戴卫德·迪克设计新楼,晖华工程公司承建。

  粤海关大楼落成于1916年。大楼坐北朝南,四层建筑。四层以上建钟楼,钟楼部分位于大楼中央前部,上为穹顶。粤海关大楼高31.85米,建筑面积4421平方米。大楼内部各室高大宽敞,光线柔和充足,室内配有壁炉,柚木门窗顶略呈平缓的拱形,地板多以山樟木铺砌。各层走廊宽阔,花阶砖铺地,彩磁砖墙裙。原有的电梯已拆去,花岗岩石楼梯完好无缺。

  该楼现为广州海关的办公大楼。

  沙面租界及西洋古建筑群

  当步入广州,或从西堤乘船参加“广州夜游”之时,人们会很惊奇地发现,在喧哗闹市中居然会有一方净土,幽静的浓浓的绿荫下,耸立着一幢幢具有西洋古建筑风情的洋楼,它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素有“广州第九景”美誉的沙面西洋古建筑群了。

  沙面,建于清代和民国初年,占地面积330亩。沙面原是古珠江江心岛中流沙的一部分,是渔民聚居之地。

  从宋代开始到清代,这里曾是对外通商的要津和十三行的仓库,鸦片战争时期曾经是城防要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57年这块宝地被英法侵略者看中了。1861年9月3日,广东官员劳崇光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租约,从此沙面便成为我国最早的“租界”之一。又是我国惟一的“租界岛”。此后又有19个国家相继在此建立起领事馆,还兴建了一批教堂、洋行、邮局、电报局、商行、医院、酒店和住宅,当时的住户多是各国领事馆、银行、洋行的职员,以及外籍的税务官和传教士。

  沙面建筑物的主要形式有新古典式、新巴洛克式、券廊式和各欧式建筑,共150多栋。还有古树名木158株。

  这里现在建有白天鹅宾馆、胜利宾馆、沙面公园、沙面网球场、游泳场等的现代建筑。是广州市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在沙面、芳村和海珠区三地环抱中的江面叫白鹅潭。每当夜圆月高照,凉风习习,华灯齐放时,四周传来阵阵的美妙歌声,一个非常幽雅写意的景致出现了,那就是脸炙人口的旧羊城八景之一“鹅潭夜月”。

                           来源: 中国广州网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