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际瓦到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县市――宜州市调研蚕茧丝绸产业发展情况时强调,要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和自治区加快优势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把蚕茧丝绸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把宜州建设成辐射力强、带动面广、产业链长、综合效益好的桑蚕茧丝绸示范基地,带动全区蚕茧丝绸产业做大做强,推动广西从蚕业大区向蚕业强区迈进。
当天上午,陈际瓦在河池市、宜州市和自治区有关部门领导陪同下,首先来到宜州市石别镇板围村实地调研。板围村有520多户蚕农,去年仅养蚕就有1100多万元收入,养蚕已成为板围的支柱产业,连片种植的桑园随处可见。蚕农们忙着施肥、料理桑园。陈际瓦走进桑田,仔细察看桑树生长情况,并详细询问围拢上来的蚕农:“老乡,现在养蚕得好价钱吗?收入怎么样?”“我有7亩桑,上半年养7批蚕,能挣上2万多元,现在桑枝也有厂来收,一年挣个5、6万没问题!”覃庆儒一脸幸福,接着又在桑田里忙碌了。
广西舜泉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蚕沙处理企业。公司实现桑园—桑蚕—蚕沙—有机肥、叶绿素—桑园的循环,既治理了蚕沙蚕粪污染又取得经济效益。公司还与国内多所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提高蚕沙利用率。陈际瓦说:“国家着力推进‘东桑西移’,我们不仅要实现产业的转移,还要实现科学技术的转移。”
在宜源桑杆菌业有限公司,陈际瓦详细了解桑杆食用菌的整个培育过程。该公司依托宜州桑蚕生产基地拥有27万吨桑枝优势,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商业运作模式,实行产、供销一体化商业运作。公司的主打品牌“秀珍菇”叶片光亮,口感鲜嫩,畅销南宁、广州、深圳、香港、北京等城市,产品供不应求。陈际瓦希望企业发挥桑杆食用菌投资小、见效快、易种植、无公害的优势,多发动农户利用桑杆发展食用菌培植,对参与种植的农户做到全程技术跟踪和产销服务,积极打造宜州桑杆食用菌品牌。
陈际瓦还实地考察了广西嘉联丝绸有限公司企业,并与茧丝加工企业代表、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代表、蚕农合作组织代表亲切座谈,了解蚕茧丝绸产业发展状况,勉励企业和蚕农合作组织加快产业发展,要求当地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好服务产业发展的工作。
近几年,宜州市大力发展蚕茧丝绸产业,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拥有桑园26万亩,从面积和产量上看早在三年多前就成为了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县市,丝绸面料、经线丝两项新产品填补了广西丝绸业空白,蚕茧单产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
在下午举行的发展蚕茧丝绸产业座谈会上,陈际瓦充分肯定了宜州蚕茧丝绸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她说,宜州市能够紧紧抓住“东桑西移”的机遇,把桑蚕产业作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来抓,大力扶持桑蚕产业发展,思路清晰、措施有力,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高,蚕茧加工发展较快,资源综合利用效果初显,桑蚕产业链条得到了有效延伸,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和做法,在全区处于领先地位,对推动全区蚕茧丝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主导和示范作用。
陈际瓦指出,宜州市拥有丰富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自然条件优越,发展种桑养蚕有较好的传统和基础。同时,桑蚕产业总量大,发展水平较高,在宜州建设一个辐射力强、带动面广、产业链长、综合效益好的桑蚕茧丝绸示范基地,带动促进全区桑蚕茧丝绸产业优化升级十分迫切。
对如何把宜州打造成为全区蚕茧丝绸产业示范基地,陈际瓦指出,要按照“优势更优、亮点更亮、强项更强”的要求,突出抓好规划布局,进一步科学引导和规范产业的发展。要把握当前价格回暖的机遇,坚定种桑养蚕的信心,稳定桑园种植面积。要以良种良法为核心,按高产、高质、高效的要求,高标准建设优质原料茧生产示范基地。要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不断提高茧丝绸加工生产能力,推动绢织、针纺、丝绸、印染、服装等深加工的有效有序发展,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要积极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坚持循环经济理念,加强蚕桑资源在造纸、食品、生物材料、饲料、医药、美容、保健等方面的开发利用。当前要重点抓好桑枝、蚕沙、蚕蛹三大副产物的开发。要培育市场体系,加强规范管理,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出口贸易。要推动桑蚕茧丝绸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组织开展科技培训,为建设蚕业强区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陈际瓦强调,要确保宜州桑蚕茧丝绸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有效推进,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支持,建立完善多元化投资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形成合力。要加强政策扶持,做好融资、技术、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服务工作,推动蚕茧丝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据悉,自治区将出台新政策,扶持桑蚕产业发展,做强做大广西桑蚕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