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统到分、从简单到复杂、从朴素到华丽……百姓家中看似不起眼的衣柜,刻下了共和国时代的圈圈年轮……
臭!又和尿布放一起了 南国早报记者杨梅画
五十年代:衣服叠好做枕头
赖永新女士原是柳州人,她出生于1952年。由于是长女,她很小就开始帮父母分担家务,洗衣、做饭样样行。
“我记得家里那时没有衣柜。洗好晾干的衣服都叠整齐放在床头。”赖女士回忆说。刚解放那会儿,赖女士的家和中国绝大多数家庭一样一穷二白。家里除了有一张大床,一张饭桌,其他什么家具都没有。再加上那时大家的衣服非常少,一般只有一套换洗衣服,根本不需要置箱柜。
赖女士有两个妹妹、两个弟弟。平时她不仅要照顾弟妹,还要帮忙做家务。尤其是最小的弟弟出生时,家门前那个小小的院子挂满了尿布,风吹过来,真是“彩旗飘飘”。由于没有专门放衣服的箱柜,洗好的尿布也都放在床上,与一家人的衣服混在一起。有时尿布没洗干净,尿味大,赖女士就只好穿着微带尿臊味的衣服去上学。
六十年代:几块木板拼成“衣箱”
到了六十年代,家里的几个孩子都渐渐长大了,手长脚长的,床已经不够用了,赖永新的母亲也觉得放在床尾的那堆衣服有些碍手碍脚。两口子商量后,决定给这些衣服找个地方。一天,赖父从木材厂捡回几根木条和长长短短的几块木板,拼拼凑凑做了一个箱子,终于给一家人的衣服找到了“家”。他们从街上买了一些“臭丸”放到箱底,以防虫蛀。后来,邻居发现这个办法好,也“弄”了这么一个箱子,并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觉得有了这个箱子方便多了。
然而也常闹出些尴尬事。有一天,赖女士发现自己的那件白衬衫竟然穿在弟弟身上,向他讨回,弟弟竟说这件是他的。原来,姐弟的衬衫原本就没有多大区别,衣服又都放在一起,很容易弄混。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有时她还能在箱底翻出几双臭袜子,袜子的臭味熏到衣服上,让人感觉极不舒服。
记者感言:在那个提倡“艰苦奋斗,一切以朴素为美”的时代,不仅有许多像赖永新女士这样有几件衣服但没有箱子装的人,还有不少一家几口共穿一件衣服的人。已经过去了的辛酸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物资的匮乏、人的质朴和视野的闭塞。它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珍惜生活、感谢生活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做的。
七八十年代:衣柜登场
1969年初中毕业后,赖永新加入了上山下乡的洪流。三年后,她被招工回了城。搬到单位宿舍的第一天,她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弄个衣柜。经过几番周折,她花了11元钱,把一个长方形的“怪物”扛回了家。它分两层,构造很简单,上层呈正方形,下层呈长方形。赖女士在下层钉了两颗铁钉,拉一根线,这样,她的衣服就可以挂起来了。这个柜子一直伴她度过了很长的岁月,直到1991年搬家,她才把它忍痛割舍给了旧货市场。
七十年代末,人们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衣服多了起来,不少人家开始告别衣箱,打制衣柜,有两门柜,也有三门柜,涂上姜黄色或栗色漆,中间安一面穿衣镜。柜子里一边可放衣裤,一边可挂一些易皱的衣裤。再后来,便出现了组合柜,人们结婚,大多要做一组,哪一家的组合柜组合得好,往往会成为朋友、同事的谈资和模仿的对象。
九十年代后:分流与时尚
衣服快挤爆大衣柜了,可妈妈总说“少一件”。 南国早报记者杨梅画
前些日,记者赴柳州到赖永新家采访,走进她家温馨舒适的卧室,看着眼前这一排漂亮精致的深色胡桃木壁柜,真是感慨万千: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变化太快!
女士说:这壁柜是如今最流行的款式,它的最大特点是分流。如长短两层的挂衣架,可以分别用来对付大衣和上装;衬衫也有独立的小抽屉或搁板放,不会因衣物太多挤压在一起而变形起皱。内衣、袜子有专用的小格子,这有利于衣物保养,出门穿衣选择搭配时也一目了然;毛衣可放在设计独特的较深的抽屉里,裤子更有专用的挂架存放。同时,设计师还专门设计了可翻下的挂衣杆,家里哪个个子矮点也不用发愁。“你看,我家的柜子最绝的是外观设计,亚银色金属和磨砂玻璃的亮丽组合,让挂在后面的漂亮衣服隐约透出朦胧色彩,成为卧室里的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赖女士指着旁边另一个也是深色胡桃木的柜子说:“这是我先生专用的衣柜。”打开一看,上层分两格,一格挂西装,一格挂茄克衫等休闲服,下层有一格专门放衬衫,领带、袜子、内衣也是分类放置。就连赖女士的小女儿,也有一个小巧的衣柜,上面已经贴满了卡通画及明星照。
记者感言:中华大地上涌动的姹紫嫣红新貌,正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生动写照。如今中老年人青睐中高档服装,年轻一代追逐时装潮流。不同品牌不同风格的专卖店琳琅满目,市场上国际名牌比比皆是,“T”字台上的风采隔日便成为街头时尚。“一季多衣”取代了过去的“一衣多季”,人们对衣柜的需求当然也越来越多,功能要求越来越细。
新闻链接:九十年代初,人们常用“西装革履”来形容穿得好。如今,西服、皮鞋在我国居民中的普及率已经高达90%以上。有调查显示,全国有88.7%的消费者更喜欢购买棉、麻、毛、丝等天然纤维面料的服装。尽管衣着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下降,但总量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十多年来平均每年的增长量都在10%左右。成衣消费率从1995年的84.8%上升为2000年的93.6%,上升了8.8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只说明一个问题,人民的生活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