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新丝绸之路:眼花缭乱三千里

  邓志涛没有当一名导游,实在是丝绸之路上广大游客的巨大损失。听他给你介绍,甘肃的旅游景点、路线了然于胸,民俗风情、历史文化津津乐道,其本身就是一道独具特色风景。4个多小时聊下来,中国经济时报总编辑包月阳感叹:“让我产生了来甘肃旅游的极大的热情。”

  事实上,作为甘肃省旅游局局长,邓志涛对甘肃旅游业的认识和设想远不止此。甘肃旅游资源具有哪些特色?为什么除了敦煌,其他线路在全国并不叫响?制约甘肃旅游业大发展的问题何在?通过几个小时的“纸上谈兵”,让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对甘肃旅游业有了全新的认识。

  甘肃,除了敦煌还有什么?

  甘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是一个多元文化汇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甘肃有45个,其中裕固族、保安族、东乡族这三个民族,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多元民族文化给甘肃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宝库。

  例如,“博览会”这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词,其实就发源于隋炀帝时代。当时甘肃地区举行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万国博览会——这也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的博览会,而且当时就取名叫“万国博览会”,虽然到会的只有27个国家的代表。博览会这个词自此发明后一直用到了今天。

  “其实,甘肃的旅游并不仅仅只有敦煌”,邓志涛说,大家都知道甘肃是一个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省份,甚至可以这样说,甘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发源地。由于它是一个这样特殊的省份,所以它的历史过程给这个地方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历史遗产。

  如果对甘肃的旅游资源进行一次归纳,总结起来有五大系列:人文景观资源;自然景观资源;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现代甘肃(区域特色工农业和百姓生活)。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处,“过去我们对外介绍甘肃省的情况都是这样一句话”,邓志涛说,但后面再没有下文,实际上,正是由于地处三大高原的交汇处,甘肃的地质构造、地表特征非常丰富,“甘肃42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自然景观从东到西变化太大了,跨了8个气候类型区。这是现代旅游要重点开发的领域。”

  甘肃不但有沙漠,还有雪山冰川。其境内5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27座,这些山峰基本上都是冰雪覆盖,非常壮观。甘南草原、山丹军马场,生态景观保持得都非常完好。

  红色旅游的资源在甘肃也十分丰富。天险腊子口、会宁大会师、陕甘宁边区第一个苏维埃政府、红西路军的悲壮历史等等,都是现代旅游开发中很有特色的资源。

  这里最引人注目还有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航天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使甘肃的航天资源名扬全球,成为人们非常向往的地方。

  细细盘点甘肃的旅游景点,邓志涛如数家珍:莫高窟、玉门关、嘉峪关、七一冰川、麦积山、伏羲庙、南郭寺、大佛寺、雷台汉墓、武威文庙、黄河刘家峡、炳灵寺石窟、拉卜楞寺、万象洞、王母庙、庄浪云崖寺、庆阳南北石壁、陇南坡霞洞、遮阳山峡谷、尕梅石林、全国四大天池之一的祥汤天池……

  “把甘肃建成旅游大省”

  “甘肃的游资源和产品主要分布于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和黄河风情旅游线相交叉形成的X型构架区域内,经过20多年的开发,甘肃的旅游产品已形成多样化的特征。”邓志涛认为,由主打丝绸之路和敦煌人文景观一张牌到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民族风情、特色旅游四张牌一起打,明确地将观光型旅游向观光休闲型旅游引导,以适应国内外广大游客的需求。倾力打造敦煌莫高窟等12大王牌旅游景点,重点组合西线、东线、南线、北线、东北线、东南线六条旅游主线,加快甘肃旅游产业的发展,“把甘肃建成旅游大省”。

  “从目前旅游业发展情况来看,甘肃优秀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综合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回顾甘肃旅游业发展的历史,邓志涛介绍说,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年代初到1990年代初,我国旅游刚刚起步,甘肃旅游仅有像敦煌这样的世界知名的文物景点吸引国外游客。这一阶段的旅游活动主要是忙于外事接待,处于被动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1990年代初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前,这一阶段全国的旅游业蓬勃发展。甘肃也提出了把旅游作为大产业来办的指导思想,但产业发展缺乏科学规划,资源开发程度很低,产品档次不高,交通等配套条件制约严重。总体发展水平较低。这一阶段可以称为盲目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由于国家对西部加大了投入力度,交通和城市建设等外部基础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旅游市场也渐趋成热,甘肃旅游开始注重制定科学发展规划,确定明确的开发重点,逐步迈上规范、科学、合理和稳定发展的轨道。这一阶段可以称为开始进入有序开发阶段。

  “但从总体上判断,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邓志涛说。

  “初级发展阶段”的困局

  “陇南已经开发的官鹅沟峡谷,去年旺季每天大约有2000多人游览。但是,这个新景点配套设施却跟不上,宕昌县这个全省最穷的县,只有两个招待所,一家是邮电局招待所,一家是政府招待所,两个招待所合起来也只有800个床位,每天去2000人,有相当多的人只能流失到其他地方住宿。”

  说起基础条件对甘肃旅游业的制约,邓志涛有着切身的体会,“今年五一前,我陪来甘肃参加旅游工作会的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孙钢走了一圈,从嘉峪关到敦煌时,因为只有过路车,我们9个人还坐不到一趟火车上(笑),得分两趟走,没票啊。”

  “事实上,我们对‘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认识还不到位,甚至对‘旅游’的认识都存在偏差。”邓志涛举例说,有个国际知名的旅游产业专家主动要求到甘肃来讲课,接待的人觉得旅游方面的学问,大概和酒店饮食有关,“竟然给人家介绍到一所职业学校,去给一大帮学厨师的人讲课”,闹出了笑话。

  “人们对旅游产品、旅游产业的认识上存在差距,使旅游产业的发展面临很大困难。”邓志涛总结说,甘肃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六个方面: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低;产品档次低、文化内涵未得到充分挖掘、配套产品严重缺失;产品结构不合理,多为单一的观光类产品;旅游宣传促销不够;外围配套设施不足,宾馆饭店等消费中心建设不足,道路状况差;旅游服务队伍建设滞后。

  “尽管甘肃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资源拥有量不愧为一个旅游大省,但因为产业太弱、产品还不成熟,所以,到现在为止,甘肃的旅游产业在全国的排名还在27、28位,处于落后水平。”邓志涛说。

  从旅游资源大省

  向旅游产业大省的跨越

  “现在你知道了,甘肃不只有敦煌”,邓志涛说,敦煌的游客接待量,其实仅占甘肃全省总量的几个百分点。这样一组数据,应该赢得人们认识上的改变:1998年前,甘肃对外宣传说旅游景点是44个;2001年,材料上说具备接待条件的景区景点是73个;去年,经物价部门批准可以卖门票接待客人、有基本接待条件的景区景点,全省达到了185个。目前,甘肃已有国家A级景区57处,其中4A级景区17处。这些状况充分证明,绝大部分游客是在甘肃全省各地,并不只在敦煌。

  邓志涛认为,通过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突出“文化甘肃、山水甘肃、民俗甘肃、现代甘肃”的旅游特色,实施点、区、群、带发展战略,以点扩区、以区扩群、联群为带,走精品战略的道路。加大对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以及对旅游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着力改善旅游交通、创造安全便利的出行条件,理顺政府、旅游主管部门与相关行业的关系,就一定能实现全省旅游资源共享,实现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的跨越。

  “我们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接待入境旅游者46万人次,旅游创汇1.13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23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80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幅度达到12%,相当于当年全省GDP的8.2%以上,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上的主要产业和全省经济的支柱产业。”邓志涛说。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