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级社会中,服饰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标志。“贵贱有级,服位有等……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贾谊《新书·服疑》)。
据说从舜时开始,衣裳就有“十二章”之制。按汉代大儒孔安国的说法,十二章就是十二种图案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即雉)、藻(水草)、火、粉、米、黼(斧形)、黻(形)。天子之服十二种图案都全,诸侯之服用龙以下八种图案,卿用藻以下六种图案,大夫用藻火粉米四种图案,士用藻火两种图案。上可以兼下,下不可以兼上,界限十分分明。这些图案的意义,古人说法也不一致,估计和古代巫术有关。“日”、“月”、“星辰”代表天,“山”古人认为是登天之道,历代皇帝都要到泰山去封禅,因而这四种图案是皇帝独用的。“龙”是王权的象征,“华虫”近于凤,这两种图案按先秦古制是天子、三公诸侯才能用的,天子用升龙,三公诸侯只能用降龙。而平民穿衣,则不准有文饰,被称为白衣,所以后来称庶民为白丁。
春秋战国时礼崩乐坏,楚国令尹公子围参加几个诸侯国的盟会时,擅自用了诸侯一级的服饰仪仗,受到各国与会者的指责。鲁国的叔孙穆子说:“楚公子美极了,不像大夫了,简直就像国君了。一个大夫穿了诸侯的服饰,恐怕有篡位的意思吧?服饰,是内心思想的外在表现啊!”穆子预料得不错,公子围回国就弑了郏敖,自立为君,就是楚灵王。后来,历朝都把服饰“以下僭上”看作犯禁的行为,弄得不好会丢脑袋。有的朝代惩罚轻些,如元朝律令,当官的倘若服饰僭上,罚停职一年,一年后降级使用;平民如果僭越,罚打五十大板,没收违制的服饰。
历代官服上的等级标志标记不尽相同。“十二章”古制后来被改革掉了。如明代官员的公服用花来表示。一品官用圆径五寸的大独科花,二品用三寸的小独科花,三品用二寸没有枝叶的散花,四品五品用一寸半的小杂花,六品七品用一寸的小杂花。八品九品没有花,大约就是上海俗语所谓的“呒啥花头”了。这是上朝奏事、谢恩时穿的。官员平时办公穿的常服图案又有不同:文官一律用鸟类来区别等级高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律用兽类来划分上下不同,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这倒真应了旧时文武百官无非都是皇帝羽翼爪牙之说了。除此之外,冠饰、束带、佩带物等等,在在都以不同形制作等级之分。如清朝冠顶上东珠的多少有无,宝石的颜色大小,从皇子亲王到七品芝麻官,都按身份的尊卑贵贱有严格的规定。八品以下,珠也没有,宝石也没有,只是个光顶子。
《红楼梦》的《好了歌》道:“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等级社会中透过服饰的变换,演出了多少人间悲喜剧。
戏装的夸张美
传统戏曲服装,俗称“行头”,是古代服饰的美化和艺术的再创造,它以明代服装为主,杂糅了上自唐代,下至清朝的各时代服饰式样。
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的特点之一就是套式化。上至皇帝,下至奴婢仆役、囚徒乞丐,各色人等,都有与角色身份、地位、职业、场合乃至性格相配的专门服饰套式。同是宰相,朝廷上要戴“相貂”,居家则戴“相巾”。《战宛城》中的曹操,“挟天子”的日子还不长,戴的是“相貂”;《逍遥津》中的曹操,“令诸侯”已近二十年,戴表示丞相身份的“相貂”已不够了,要戴金缕绒球、两侧金色如意翅的“文阳”了。这种戏装套式系列,主要是明清两代逐渐形成的,是许多艺人点滴创造的积累,这与二百年来京剧发展的关系尤为密切。
传统戏曲服装中的“蟒”,是帝王将相的官服,圆领大襟,上绣云龙等花纹,下摆及袖口绣海水的象征性纹饰,皇帝穿黄色团龙蟒,将相穿其他颜色的独龙蟒。还有“女蟒”,是后妃、诰命一品夫人、女将的朝服,上绣丹凤朝阳或凤凰牡丹等图案。历史上元、清两代帝王,对龙的垄断,不像宋、明那样严。元代把“真龙”的形象定为五爪二角,其他兴云布雨的龙和“混江龙”、“入云龙”之类只能是四爪或三爪的。明代就不一样了,为了避免混淆,除了把四爪、三爪的称为蟒,与五爪的龙加以区别外,还严禁臣民穿蟒衣。嘉靖十六年,兵部尚书张瓒穿了一件有点像蟒纹的衣服,明世宗大怒,谕阁臣夏言说:“尚书二品,何自服蟒?”夏言回答说:“张瓒穿的是一件钦赐的飞鱼服,色彩鲜明,有点像蟒罢了。”嘉靖皇帝说:“飞鱼为什么绣了两只角?”遂下令严禁。在这样的情况下,演戏怎么可能让帝王将相后妃贵妇一起穿上“蟒”呢?所以戏装系列中的“蟒”,是不可能在明代出现的。清代则不然,其朝服之制,皇帝、后妃、皇子、亲王都用龙袍,亲王世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文武三品都用蟒袍。比照戏剧服装系列把帝王将相的朝服统称为“蟒”,完全符合清代的服饰观念。至于戏中帝王的朝服不称龙袍而也称蟒,只是因为这“帝王”究竟是“戏子”扮的,有所避讳而已。
为了给观众更多的美感享受,戏曲服装多缀美丽饰物,如珠花、绒球、丝绦、雉尾等。像舞台上吕布、周瑜在紫金冠上插两根长长的雉尾,为演员演活角色增加了许多做戏的机会。这是生活中所没有的。《明史·舆服志三》说,洪武二十六年规定,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有公、侯、伯爵位的出席典礼,冠上要插雉尾。但那是公、侯、伯,而且只在典礼上用,武将或都督在军中是没有这种装束的。吕布和周瑜生活的时代,有一种武冠,“加双尾,竖左右”(《后汉书·舆服志下》)。但舞台上的“翎子”比实际上的尾长了起码有四五倍。这就是艺术的夸张。
传统戏曲服装中有些类型也来自生活而异于生活,如剧中后妃贵妇穿的便服叫“帔”,名称也来自生活中的“帔”,可是形制完全不同。《说文》收有“帔”字,段玉裁注以为“今男子妇人披肩是其遗意”。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中,虢国夫人的帔正规地披在肩上,从胸前垂至腰际;而周《调琴品茗图》中的贵妇,那帔已不是披在肩上,而是十分洒脱地卸落到腰背部,仅两端挽在手腕上了。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中有“虹裳霞帔步摇冠”,用“霞”来形容帔之多彩而美者。从此,“霞帔”成为专名,成了命妇品级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