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16年历程的大连国际服装节不仅为我市服装业培养出一批走市场之路的优秀服装设计师,更为大连服装设计师协会的成立提供了适宜的空气、土壤和水分。
服装设计师的摇篮
今年第16届大连国际服装节也是大连服装设计师协会成立10周年的日子。我市的服装设计师协会是全国众多同类协会中的第一个市级协会,比全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的成立也仅仅晚了一年。谈到这种超前意识,市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吴晓芬女士说:“大连国际服装节为我们提供了舞台和沃土。”
尽管大连服装产业起步很早,但计划经济时期却以批量加工为主,服装的功能也仅限于保暖、遮体,那时服装设计师的作用和地位并不重要。
改革开放后,服装的美学功能和文化内涵也被充分解放,服装设计师成了服装的“灵魂”。而以弘扬服饰文化、培育服装品牌为己任的大连国际服装节更是为服装设计师们提供了尽情展示才华的大舞台,一批优秀的大连服装设计师发起并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在协会的影响下,我市先后出现了刘丽丽、于泽正、韩力、任平、周红等5位全国“十佳服装设计师”。大连不仅是拥有国内“十佳设计师”人数最多的城市,还有近百人荣获历届市级“优秀设计师”称号,先后有十几人被派到法国巴黎高级女装学院深造,而留学东瀛的则更多。这些人把“世界服装之都”的先进设计理念和高级裁剪技艺带回来,将东西方服饰文化的精华融会贯通,使大连的服装设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内服装界的资深专家评价说,“大连的服装设计力量很强。”
“毛”必须粘在“皮”上
前几年,大连服装设计师“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引人注目。很多本地服装设计师成名后都远赴南方,到“华鑫”、“威鹏”、“圣迪奥”等国内著名品牌服装企业做首席设计师,一些留法设计师学成后也直接“跳槽”去了江浙等沿海省市。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南方挣钱多,一些本地大牌设计师在南方的月收入甚至超过在连的年收入。而体制、机制上的缺陷也束缚了服装设计师水平的发挥。更重要的是我市名牌服装少,设计师没有用武之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留学法国的“全国十佳设计师”韩力是从大连走出去的。为了照顾上高中的孩子,今年她又回到家乡,但南方的老板——“华鑫”坚决不放,只同意她将产品设计拿回大连做。习惯用国外和南方的市场观念来对待服装设计的韩力,回来后感到很不习惯。她说,虽然大连服装节可以捧红设计师,本地众多的服装商场及其销售的国内外大牌服装可以启迪设计师的创作灵感,但这里很难找到最新的时装面、辅料和配饰,这将大大制约设计师的发展。她在和家乡的一些设计师交流时,发现他们的思维还只是停留在关注板型和款式上,而南方设计师首先考虑的是要设计的服装能否卖得动、能否赚钱。这种设计与市场的脱节,也会严重影响设计师的成长,因为设计师的名气是与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认知度、美誉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她还感觉大连的工作节奏比南方慢许多。
探索对接市场的新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大连服装设计师协会成立10周年的时候,人们高兴地看到本地服装设计师队伍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远走“南方”的设计师“回归”故里:任平、于泽正、周红、杨瑞良、姜有田、吴国彬、陈静等老牌设计师都已在本地公司担任“要职”;马翊桥、蒋振刚等后起之秀也开始担纲首席设计师、品牌总监等重任。
“设计师是品牌服装的灵魂”。多年来,大牌设计师的名字都是与著名企业、著名品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虽然也有不少服装设计师把走向市场理解为自己当老板,但所有人的经营水平并不是都和设计才能划等号的,像大连丰艺实业公司总经理任平那样将设计师和经营者的重担轻轻松松“一肩挑”的人才还真是少数,一些下了海、呛了水的设计师又重新上岸。
在今年的大连国际服装节上,记者发现了一种新思路:南方回连的韩力不仅继续担任香港国际华鑫集团总设计师,还在大连成立了韩宇服装设计有限公司。但这家设计公司不卖产品、只卖设计,每年为一知名服装公司提供四季时装设计图和样衣100多套。对方支付韩力设计费、样衣费,自己负责加工制作,一笔订单就是几十万。这种“卖设计”的作法使设计师的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价值,可以让设计师全身心投入到设计中,不再为采购面料、推销产品而分散精力,可谓“扬长避短”地对接市场。韩力说,现在已有几家外地企业向她提出同样的合作意向。
现在的大连服装业,一方面是不少企业为缺少设计师、留不住设计师而发愁,一方面是部分设计师为难以找到用武之地而困惑,不知他们能否从韩力的设计公司中受到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