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湖北恩施的刘师傅已年届60,从13岁开始缝纫生涯,至今依然乐此不疲(顶图)。他1988年从湖北来到中山,在民族路的一家缝纫店里专注着自己的事业。他说,在中山市区,缝纫店估计只有十来家了,由于生意一天天冷清,很多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们都被迫转行,但他肯定地说,自己会是这个城市的最后一个转行者!

拆

剪

缝

熨

修补一件衣服一般要经过四道工序。
工业文明的繁盛让普通百姓渐渐淡去对缝纫机的眷恋,如今,人们已经很少使用它来缝补衣服,曾经使中国老百姓为之自豪的“老三样”(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之一的它,从发明到今天已经有215年的历史。
据考证,1790年,一位英国人ThomasSaint(托马斯·山特)使用机械来模仿替代手工缝制的过程,制造出第一台缝制皮鞋的缝纫机。之后,经过不断变更、改进和提高,形成了很多种类,据统计,目前缝纫机的品种已经发展到6000多种。"

型号不一的缝纫机钢针,有不同的用途。
直到20世纪下半叶,我国上海、天津、广州、苏州、青岛等地相继开设了一些缝纫机商行,主要以服务为主,提供维修和配件,之后才陆续出现了一些制造工厂。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很多农村家庭才开始拥有了缝纫机。

有时候要用手工缝补衣服
一般来说,现在的缝纫店基本上从事着衣服的修补,通常这样修补一件衣服的报酬是几元钱,微薄的收入和有限的消费者让这个行业发展到近乎尴尬的地步。很多坚守者慢慢失去了数十年对这个行业的信心,他们担心总有一天,城市人会抛弃这个行业,而他们这个群体也将遭受同样的命运。(黎旭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