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曾经作为“硬通货”成为中国文化远播全世界最好的名片。
2000多年前,汉使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由此而来。在西方,丝绸以它华贵高雅的光泽吸引着不少忠实拥趸。在古罗马时期,丝绸几与黄金等价。著名画家马蒂斯色彩艳丽的作品,据说也是受丝绸制品的影响。而把它们叫做“高贵的布”。
直到今天,在西方人眼里丝绸依然是奢侈品的代名词,柔软的质地与东方神韵让丝绸成为“温莎”、“梦特娇”等著名品牌设计师的至爱。而让我们深思的是拥有如此悠久丝绸历史的中国竟没有一家享誉国际的商业品牌……
法国里昂的卡特琳娜女士喜欢收藏高档丝绸服装,她最喜欢的丝绸品牌是意大利“温莎”。跟许多欧洲人一样,她从丝绸的历史中建立起对中国的想象,“那种色彩斑斓的丝绸,上面点缀着做工精美的缂丝,如果拥有这样一个长裙,该多美!”
一个外国人的“丝绸”之旅
今年夏天,卡特琳娜的梦想却给“中国之行”结结实实地击碎了。当时她一下飞机,就直奔闻名遐迩的秀水街。
小贩们向她推销着各种丝织品,居然也包括温莎、梦特娇。而商场橱窗里展示的依然是温莎、梦特娇等品牌。后来她还得知秀水街出售的这些名牌都是在中国贴牌生产。
然而,令她纳闷的是琳琅满目的丝绸品牌中,竟然看不见中国品牌的身影,这怎么可能?在她认识里,全世界最好的丝绸在中国,在中国,也一定有她所不知的最好的丝绸品牌。事实却恰恰相反,这让她有种震惊之感。她只好把精力放在寻访北京的一些古玩城上。
在潘家园等一些古玩店里,偶尔还能淘到几个世纪前的一些丝织刺绣衣服,无论是色彩、工艺、技术都堪称一流,而让卡特琳娜困惑的是,拥有如此手工技术的丝绸大国,竟然成了低等丝绸原料的出口国。
其实与卡特琳娜一样迷惑的还有很多人,回溯中国丝绸的历史,更是值得国人深思。
回溯丝绸的千年辉煌
有史料记载,大约在5000年前,中国先民已经开始植桑养蚕。丝绸博物馆馆长向记者介绍道,在战国时,蚕丝是普通百姓的日常衣料。宋朝的丝绸年产量已达到340 万匹。“一妇不蚕、或受之寒”,“缫丝鸣机杼,百里声相闻”,历代统治者都把蚕丝业看得与农业同样重要,史称“农桑并举”。
自此,丝绸成为文化,而不仅仅是一项产业,更深入到了中国人的生活。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在我国古代,衣着丝绸或棉麻标志着高贵与低贱的分野;唐朝时候,朝廷把丝绢作为对功臣的高级赐赏;成语“作茧自缚”
用来比喻自己束缚自己;大诗人白居易有“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缚萦”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则被用来赞扬那些勇于奉献的人们。
早在公元前11世纪,养蚕技术传入朝鲜,公元前2 世纪传入日本,公元6 世纪传入欧洲。近代以前,中国和丝绸组合在一起,就是无比强大的国家象征。
尤其是在中世纪的欧洲,贵族们以拥有一件丝绸衣服作为炫耀的资本;凯撒大帝一次穿着丝绸袍服去看戏,国人评曰“太过豪华”。而在卡特琳娜的故乡里昂,曾经是丝绸之路的终点,丝绸却为这座法国名城带去了财富与辉煌。如今在里昂拥有10多个远销国外的高端丝绸品牌。
断裂:丝绸工艺濒危
“回想600 年前,当三宝太监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远洋船队将中国丝绸传播到海外时,他或许没有想到,600 年后,那些原产自中国的华美丝绸现在正变成标有意大利、法国标签的国外名牌回流到中国,盘踞在中国丝绸消费品的高端市场。”
在筹建苏州丝绸博物馆之时,丝绸专家钱小萍就感觉到重塑中国丝绸品牌的重要性,她觉得要唤起商家对开发丝绸品牌的热情,首先要激起大众对丝绸文化的热爱,所以,她现在的工作就是收集丝绸中的高档品种,如漳缎、天鹅绒、塔夫绸、留香缎、风景古香缎等,以避免它们濒临绝迹。“许多老艺人都过世了,真正从事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少。”对比邻国,钱小萍不住地唏嘘感叹,“在日本,从事丝绸织造的民间艺人被当作国宝。”
桑蚕丝以其柔软舒适、光泽优美的自然特性在所有纺织纤维中被尊为“纤维皇后”。它也因此成为皇家贵族、富庶人家的专有。而今,由于国外市场对丝绸需求激增,催生了众多丝绸生产厂家,大量生产廉价丝绸出口,或为国外企业做贴牌生产,赚取薄利。
钱小萍已年近七旬。今年年初,老人主编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问世,全书近80万字。她说,即使丝绸工艺真的失传了,后人也能从这本书中找寻到中国丝绸昔日曼妙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