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揭秘重造两千年前蝉衣的过程

  2100多年前,当西汉王朝的侯家族为死去的亲人送葬的时候,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们的家族墓地,这个巨大坟冢会对两千多年后的人们有多大的吸引力。
 
  在马王堆众多文物中,出土了一件丝织的衣服,和那位穿越2000年的贵妇人一样,震惊了几乎所有考古学家。
 
  在马王堆一号墓中,人们发现了一个竹编的箱子,在其中发现了大量衣物,其中两件非常轻薄的衣服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因为,眼前的衣服不仅精美透明,而且几乎没有一点重量。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件衣服袖长1.9米,衣长1.28米,还有很厚的袖圆。经过专家测量,这两件衣服的重量都在一两左右。专家给它们命名为素纱蝉衣。
 
  刘小豹:这两件衣服非常轻,即便是找上几张纸,也要更沉些。咱们国家的古书上曾经描述过汉代的一些衣服,说它是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就是拿到手上以后感觉就像没拿东西一样。在我们见到这两件衣服前,大家都觉得这可能是文学家、史学家笔下的一种夸张。
 
  丝绸是动物蛋白质的编织物,极易腐烂,像素纱蝉衣一样完整保存2000年的丝织品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它之所以能保存到今天,是因为马王堆一号墓的深埋密封效果十分神奇。
 
  而在贵妇的随葬品中,考古队员们甚至见到过比女尸和素纱蝉衣更为不可思议的东西,那就是2000年前的藕片汤。出土时,藕片的模样还依稀可见。
 
  也正是这样的保存效果让专家们相信,素纱蝉衣的重量在2000年里没有衰减,能够证实薄如蚕翼的丝绸曾经真实存在。
 
  刘小豹:这件文物本身当然是国宝级的文物了,不可再生的,那么我们对于这一类的重要文物,除了把它很好地保护好之外,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对它进行复制,复制的目的就是复原古代生产的过程和技术,这个当时是作为一个国家课题布置下去的。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很多单位不敢接。
 
  有人可能以为,我们现在的机器先进得多了,技术手段也多了,怎么不敢接呢?但其实这个工作非常困难,款式上、颜色上都可以做到,但是这个重量上,没有人能保证得了。
 
  因为马王堆丝纤度非常细,我们现在最细的乔其纱的纤度比它还要粗,人们就觉得奇怪了,为什么那时候古人能得到这么细的蚕丝呢?
 
  养蚕在中国已有6、7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人们为了适应丝绸需求的增长,不断提高蚕丝的产量。今天的丝纺业中,想要做出一件重量十分轻的丝织物有两种办法:一是降低丝绸的厚度,二是用最纤细的蚕丝织布。但是,在素纱蝉衣的仿制中,为了做到轻与薄的极致,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纤细到极致的蚕丝进行纺织。但是,恰恰是在蚕丝的粗细上,今天的丝织业无法同西汉古人相比。
 
  原来,西汉时代的蚕种还保留着很多野生特性,个体较小,蚕丝也十分纤细。而今天的蚕种却是在两千年里不断杂交驯化,体型肥大,早已经不可能吐出西汉时代那样纤细的蚕丝了。
 
  刘小豹:对于蚕的进化问题,生物学上有这么一个定理,叫做不可逆定理。就是当某一个物种向一定的方向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不可能走回头路。同样如此,它这个蚕现在已经变成这么大了,这个时候人类要让它长回去,恢复到2100年以前的个体去,这是不可能的,这在科学上是做不到的。所以,就是因为这个考虑,许多单位不敢保证能复原出与素纱蝉衣一样轻薄的衣服。
 
  但是当时我们国内有一所最著名的纺织单位,南京云锦研究所,就把这个任务接去了,组织起一个攻关的队伍,专门研究复制问题。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办法。
 
  南京云锦研究所采取了药物控制蚕生长的办法,而且为这些参加特殊任务的蚕培植了一批桑树,保证没有任何空气污染。此外,在特聘的10名缫丝能手的帮助下,终于得到了最细的蚕丝。又经过一道道复杂的工序,终于在1990年成功复制出类似素纱蝉衣的复制品。
 
  刘小豹:这个复制的过程竟然长达20年。但是,复制好了,重量呢?一称,我们都服了,49.5克,比人家汉代的还重0.5克。
 
  但是按照复制的工作人员说,已经达到极致了,已经没有办法再减量了。而且他们还这么说,我们复制的这件东西,作为我们厂来说,这都算是文物了。因为它标志了这20年,这个厂相关科研人员的心血,一个智慧的结晶。
 
  在古代纺织史的研究中,很难找到丝绸实证研究。因为丝绸是动物蛋白质纤维的编织物,极易腐烂,保存了2000年的丝织品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而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数量庞大,种类繁多。
 
  专家们从这些丝绸中,找到了今天纺织业所能生产的绝大多数品种。但是,素纱蝉衣却成了这些丝绸制品当中的例外,而且它的出土还证实了史书中的薄如蝉翼曾经真的存在,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更大的兴趣。
 
  马王堆的丝绸花样繁多,这说明今天纺织业运用的绝大多数技法,西汉古人就已经掌握。而且,掌握的程度完全是不可思议的精湛。在这架古瑟上,人们就可以看到2000年前丝纺工人们创造的奇迹,或许可以称他们为纺织品之王。
 
  刘小豹:马王堆汉墓里面出了一件乐器,这个乐器叫瑟,是中国一种很古老的弹拨乐器,主要流行在春秋战国时期。马王堆发现这个瑟是25弦瑟,保存异常完整,一根弦都没断。可是在我们观察它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瑟的弦不是金属制造的,它是丝,是丝弦。
 
  在西汉早期,冶铁业根本不会这么发达,古人拉不出来这么长的金属弦,于是只有用丝替代。但是让我们惊奇的是,就这么一根细丝,竟然是用许多根单丝捻成的。
 
  为了探明单根琴弦包含多少根单丝的问题,专家将一根中等粗细的琴弦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结果让所有人惊叹不已。
 
  结果发现它是首先把377根单丝加捻成一股,然后,再用10多股这样的丝再加捻成一根线。也就是说,这根琴弦用了四五千根单丝。
 
  在琴上,看起来就像一整根似的,非常均匀。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这根弦粗细不均匀,那弹出来的声音将会不准。所以可以看出,那个时期的制造工艺,以及音乐知识和要求是相当高的,绝对超出了现代人对当时的想象。
 
 
  对于这些琴弦,上海纺织品研究所的专家们为它们做了各种研究测试,最终他们得出一个令人惊奇的结论:汉代马王堆25弦瑟,丝弦加捻工艺水准已经相当于现在的电子加捻的水准。
 
  刘小豹:很多人说不可能,因为人手劲稍大点小点,或者手上的一点污迹也会影响到这根琴弦,但是确实古人就做到了,所以说它才是个奇迹。
 
  这些发现可以从侧面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说,当时古人的科技水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现代水平。我这么说可能有人不相信,但是后来,从那具千年不腐的女尸上,人们找到了证据。
 
  1970年,来自全国的专家对女尸进行了解剖和研究,因为女尸肌体的良好保存状态,使专家们得以获得了许多珍贵的古代病理知识,而其中的许多发现,更是让现代人吃惊不已。
 
  刘小豹:在马王堆老太太身上,我们发现了心脏病,非常严重的冠心病,它的身体动脉血管,绝大部分已经有了粥样硬化。那么这个病很显然,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一大杀手。这是第一。
 
  第二,我们在它的肺部发现有肺结核的钙化,19世纪人类社会的不治之症——肺结核,当时就已经有。而且,最重要的是,她的肺部还已经钙化了。
 
  肺部钙化,这是死者肺结核痊愈后的表现。那么,2000年前的汉代宫廷医生,莫非已经掌握了治愈肺结核的特效技术?
 
  刘小豹:我们知道要控制结核病,除了自身的抵抗力强之外,还要有好的营养条件,我们相信当时贵妇人是具备这样的条件的。但是要想痊愈,恐怕相对来说要困难一点。那么我们很愿意相信,中医也许当时对它是有办法的。
 
  不仅如此,我们还找到了胆结石,而且非常严重,有两处,一处在胆总管,蚕豆那么大,把胆道堵得水泄不通。
 
  另外,更让人惊奇的是,医生们还在贵妇的身上找到了三种寄生虫,其中竟然有我们熟悉的血吸虫。
 
  血吸虫病,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于南方地区的严重的流行病。多数通过不洁水源传染,一旦发病,病人将痛苦不已,身体极度虚弱。但是,没有人想到,血吸虫病早在汉代就已经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
 
  刘小豹:得了血吸虫病的人,应该是腹胀如鼓,四肢骨瘦如柴,可是在辛追夫人身上,我们没有找到这样的症状。她的皮下脂肪异常丰满,所以,显然血吸虫被有效地控制住了。
 
  因为血吸虫病进入人体后,在一定时间内肯定会发作的。我们现在可以做一个大胆的推测,这是她年轻的时候,在家乡感染的病。因为自从嫁给利仓后,就不用辛苦下田劳动了,自然也就没有感染机会了。那么这么长的时间里,要控制它不发作是不太容易的,但是古人做到了。
 
  西汉贵妇生前病魔缠身,但是,从她的遗体上,医学专家们却并没有发现长期卧床养病的迹象。对于一个同时患有这么多疾病的人,能够长期稳定控制病情,在今天也可以算是奇迹,这说明汉代医术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对于这一点,考古学家在出土文物中也找到了相关的证据。
 
  刘小豹:我们在帛书里面发现了一些医术,同时还发现了一个关于外科手术的记录。虽然只有几十个字,但是非常形象。
 
  书里说,这个人得了痔疮,而且是内痔,怎么办呢?首先,杀狗取其腹。就是杀掉一条狗,那个“腹”就是狗的膀胱,把狗的膀胱取出来。以穿月,月是什么东西,就是一根空心的竹管,用一个空心的竹管穿狗的膀胱。入直中,直中是人的肛门,那就是把它从人的肛门里面捅进去。接着在外面对着竹管开始吹气,狗膀胱就开始在人体内膨胀了。然后拖之,往外拖,拖着那根竹管和狗的膀胱引出。取刀去其巢,巢就是溃疡,割掉,用上一种消炎止疼中药糊上。这个时候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人的肛门拖出来回不去了,怎么办?古人也说了,倒悬其人,把这个人倒着吊起来,利用地心的引力,让人的肛门自动地往腹腔里坠。可是还回不去怎么办?以海水见其心腹,就是用一盆特凉的水,对着患者的胸口和腹部一泼,会产生一个什么效应,肌肉一收缩,入已。
 
  这段神奇的记录证明,不仅中医当时已经具备了操作简单外科手术的技术,而且对于医学的记录和积累,也是相当重视的。
 
  刘小豹:这样不得不使我们对中医有一个重新的评估,中医确实很神奇,三指禅往这个病人的脉搏上一搭,似乎就能把这个病人的体内看透了。
 
 
  在马王堆医术当中还有这么一个病例,关于诊断心脏病的。西方有一个德国医生叫克劳勃,他发现了人的心跳的规律,就像一匹马,以三连音律节奏在奔跑。如果这个人的心跳有杂音,就是得了很严重的心脏病了,这个就被称为克劳勃奔马率,这是19世纪的事情。世界已经承认了,而且用他的名字命名了。
 
  结果,同样的结果,我们在马王堆医书中发现了,但是说法不一样。他说,如果摸脉搏的时候,人的脉搏像三个人同时撑这个谷子的那种节奏,那么这个病人病得很厉害了,而且不过三天就会死。这个发现比西方学者足足早了1000多年。
 
  马王堆的魅力散发30年,不仅仅是因为它展示出了许许多多的技术奇迹,描绘了2000年前的人们的生活。更多的是,它留下了很多难解的科学秘密。而它们作为那个时代的孤证,一旦解开,将会重写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史。
 
  刘小豹:我们在马王堆三号墓当中发现了两幅地图,是在一个不起眼的小盒子里面放着,同时在盒子里还有很多古书。当时清理文物时,有个研究人员就总是觉得其中一幅地图,他曾经在哪儿见过。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笑话他,说你怎么可能见到这张图。他说不对,这个地方、这种地形我特别熟,他就有这个感觉,大家就迅速跑到测绘部门,找到了一张当地的地图。结果一对比,原来真是当地的地图。
 
  历史上,绘制地图的投影法来自西方,是利用投影法绘出比例准确的地图,也是康熙年间才从西方的传教士处学得。但是,这张地图的发现,改写了中国的绘图史。
 
  刘小豹:我们知道中国的绘图技术,在晋朝的时候才相对开始成熟,那么这个时期以前,据史官们说,西晋以前中国没有地图,没有比例,描述得很不准确,他们下的都是这样的结论,我们也长期受着这样记载的影响,所以当我们面对这幅图的时候,我们死活不敢相信,它竟然有比例,而且它的比例算出来了,是十八万分之一。
 
  在这个图上,不光是有比例,还发现了作为地图的四大要素:山脉、河流、村庄、道路,缺一就不能称其为地图了,但是这里都有了。
 
  更叫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地图上画了8个县城,用方框来表示县城的位置。当我们对这个地图研究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就派出了一支考古队进行了现场实地考察,结果竟然在这个地图所标记的地方找到了7个县城所在,7个汉代县城的遗址,这个无疑说明它特别准。
 
  利用古代地图对发现历史遗迹,用“按图索骥”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但是后人不禁开始迷惑起来,在那个没有测量工具,甚至没有现代数学知识的年代,古人怎么能将地图制造得如此精确?
 
  刘小豹:从史书上也好,或者在其他的考古发掘当中也好,没有发现更多的甚至更先进的测量工具。当然对数学成果的研究,我们相信绝不止《九章算术》和《周髀算经》这两本书。比如,最近我们在湖南里耶发现的竹简,其中的一块居然是乘法口诀表,跟咱们现在孩子上学的乘法口诀表一模一样。根据专家研究,那个时代是秦,显然比这个马王堆三号汉墓要早一些。由此可见,当时中国的数学很发达,但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难以想象古人绘制地图的情景。
 
  即使能够解决数学计算问题,绘制这样一张地图,也不得不使用许多超前概念,比如球状地球,曲面投影等等。而且,中国湘南一带地形非常复杂,在没有航空手段的当时,绘制这样一张地图几乎难以实现。
 
  刘小豹:所以至今我们感觉到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我们现代人仅凭这些简单的设备以及当时人们所掌握的数学的知识,肯定是弄不出来的。我想这就是以后需要继续的工作,期待一些更多的考古发现来加以证明。
 
  除了地理,古代天文学是马王堆考古发掘发现的又一成果。而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几本天文著作,其观测结果的精确,足以让今天的人们瞠目结舌。
 
  刘小豹:有一本书叫五星占,它就是用肉眼从秦始皇元年到汉文帝12年,这段70年历史中,对金木水火土这几颗行星进行观测的记录。其准确程度也让今人难以置信。
 
  我举个例子:记载中,金星的会合周期是584.4天,那么我们现在测试是583.92天,只差0.48天。也就是只差半天时间。
 
  可以推测,长达70年的天文记录,并不是由一代人观察完成的,必然经过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可见古人对科学的严谨态度。
 
  刘小豹:还有个例子,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彗星图,它画了30个彗星,其中29颗与今天的观测完全相符。而且,古人的观察非常仔细,连彗星的彗头、彗尾、彗发,而且彗星背离太阳的现状,就是尾巴总是冲着太阳的形状,画得非常准。更有意思的是,每一个彗星还都有名字,整整齐齐地记录着。就凭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到这个天象的一个民族。
 
  天文异常发达的原因是源于农业耕种因素,早期原始农业与气候和节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不能风调雨顺,那就意味着不光是老百姓没饭吃,皇帝也当不好,因为国就是家,家就是国,那这个可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所以中国人历来特别重视天文。
 
  古老的马王堆,不朽的汉代贵妇,它们带来一代皇朝盛世不可思议的奇迹。也在激发着人们探索未知的好奇,触动人们去追寻两千年前的科学秘密。但是,关于马王堆的许多神秘现象,人们至今还找不到科学的解释。
 
  刘小豹:我们在马王堆女尸的梳妆盒里发现了一个非常不起眼的梳妆用具,一个篦子,不到5厘米宽,74个齿。这下可把我们吓坏了,因为现在这样的篦子没法做。
 
  这个篦子的齿细密到什么程度呢?双面刀都插不进去,而且它是用一个整木雕出来的,为了这个事情,我还专门去找了制梳老艺人,他告诉了我一种传统的制篦方法,也非常神奇。
 
  先把木材放到水里充分的膨胀,泡涨了,再一点点刻出篦子齿,然后利用良好的木材的收缩力,收缩回原来的大小,它就会变得既平整又细密。可问题是制造篦子的是黄杨木,不是一般的木头,它的生长速度特别慢,质地特别坚硬,丢到水里都不一定能够浮上来,这种木头,要泡多久才能被水泡涨啊?我相信这不是一日之功,不是一年之功,现代的人难以想象。
 
  一个简单的篦子,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见证物,告诉我们许多信息:2000多年以前,古代手工艺水平如此高超,社会文明如此发达,超出现代人的想象。
 
  刘小豹:事实上我们通过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乃至于其他的汉墓的发掘,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文景之治那种繁荣,那种盛世,绝不是文学家的任何夸张。
 
  所以我想考古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把这些材料发掘出来,研究它的成果,来反映过去,为现在服务。
 
  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讲,考古学的意义并不在于发现几个重大的青铜器,丢失几本书,更主要的是给我们复原一幅真实的古代人的生活场景,也许从中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东西。
 
  而且我总是在想,通过马王堆,以及千千万万像马王堆这样的考古发现,我们能够非常深刻地感受到,我们民族的过去是非常辉煌的,真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一个强大的国家,这个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它不会永远落后下去,它还会创造更大的辉煌。

                          来源:《亡者归来》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