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毛羽;形态;形成;因素;措施
0 引言
当前,随着国内外纺织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纺织品正向高档、优质、高附加值方面发展,以质取胜,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纱线毛羽对纺纱工艺、布面外观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影响后加工、织造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毛羽造成纱线外观毛绒,降低了纱线光泽,杂乱的毛羽会对织物外观产生不良影响,因而受到普遍重视。随着新标准的执行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纱线毛羽作为评定纱线的一个指标会产生重要影响。
1 纱线毛羽及其形态
毛羽是指在成纱中,纤维由于受力情况和几何条件不同,使纤维伸出纱线,其形态比较复杂,但表面的毛羽状态一般都是呈复杂的空间分布,将纱线置于毛羽仪进行观察,其形态大致可分为五种:顺向毛羽、反向毛羽、双向毛羽、圈向毛羽和乱向毛羽。纱线毛羽一般长短不一,据资料分析:0.5 mm长度的毛羽约占毛羽总数的60%;1 mm~3 mm的毛羽约占35%左右;3 mm~4 mm的毛羽约占4%;5 mm以上的毛羽约占总数的1%。纱线毛羽的数量、长度及分布情况是评价纱布外观质量的指标之一,过多的毛羽特别是较长的毛羽对整经、正常上浆、织造的生产效率有显著的影响,在织造中造成开口不清而产生三跳、吊经、纬档等织疵,影响织造效率。
2 纱线毛羽的形成
(1)当纤维从前罗拉输出时,由于牵伸作用,纤维间抱合力减弱,须条扩散,部分纤维一端与须条脱离联系,伸出纱条主体部分形成毛羽。
(2)在加捻三角区,由于纤维尾端不被控制,也造成毛羽。
(3)在加捻卷绕中,由于部件不光洁,或在后加工中由于受反复拉伸和松弛,或与导纱器摩擦等也形成毛羽。
(4)在纺纱中,特别在加捻卷绕区域,由于离心力影响,使已捻入纱中的纤维端被甩出形成毛羽,这种机率随离心力增大而增大。
(5)由于清洁不及时,外来纤维附着于纱条也形成浮游毛羽。
3 影响成纱毛羽的因素
纱线毛羽的形成与纤维原料的性能、纺纱工艺、半制品的质量等有关。
(1)一般来讲,纤维愈长,成熟度愈好,短绒率愈小,毛羽则愈少,反之愈多。配棉时的回花比例,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短绒量、纤维伸直平行度、纤维细度及纤维的抗扭抗弯刚度等对产生毛羽都有影响。
(2)纱线捻系数选择不当也会造成毛羽。过小,向心压力小,纱条松散,纤维容易形成毛羽;过大,纱线过硬,同样造成毛羽增加。
(3)并条机道数对改善成纱毛羽有直接影响,试验证明经过二道并条的成纱毛羽比只经一道并条的成纱毛羽少。
(4)环锭纱毛羽比转杯纺纱多,细纱机前区使用集合器可减小加捻三角区,使成纱结构紧密光滑,有利于减少毛羽。细纱机前胶辊前移0 mm~3 mm有利于加捻,同时可减少毛羽。胶辊硬度的降低,可缩短纤维浮游区,同时使成纱三角区的长度和宽度减少,可有效控制须条中纤维的运动,减少毛羽的产生。
(5)毛羽在钢丝圈走熟期较多,在稳定期较少,在衰退期又增加。适当加重钢丝圈重量,可减少毛羽数量。同时可调整纺纱张力,控制气圈与隔纱板的撞击和摩擦,减少毛羽的产生。
(6)毛羽随钢领直径的增大而减少,同时钢领更换周期也与成纱毛羽有关,所以要及时对衰退钢领进行抛光或回磨处理。
(7)络筒机线速度和槽筒表面状态对成纱毛羽也有很大影响,大量试验证明,在整个纺纱过程中,络筒工序增加的毛羽量最多,一般经络筒工序,棉纱毛羽增加一倍以上,涤棉纱增加三倍左右。络筒张力过大过小都易产生毛羽,清纱板隔距对毛羽影响明显,过小易使部分纱线表面擦伤起毛,过大达不到清纱目的。
4 降低纱线毛羽的措施
4.1 原料选择
因不同特数和用途的纱线配棉标准不同,另外从成本考虑,不同品种和特数的纱线配棉也会不同,故短绒率一般控制在14%以上。纤维细度一般控制在1.7 dtex左右。主体长度控制在28.5 mm以上,成熟度控制在1.55~1.65。在混纺时,不同比例混纺纱的毛羽随两种纤维的混纺比及排列位置的不同而变化。
4.2工艺参数选择
4.2.1 清棉工序
清棉机打手状态和主要机件的车速要适当控制,以减少纤维损伤,降低短绒率,使纤维在后道工序中抱合紧密,减少紊乱纤维和头端纤维根数。
4.2.2梳棉工序
尽量减少短绒,提高纤维的分梳度,多排短绒,使生条短绒率控制在18%以内。同时梳棉机车速要适当控制,以减少纤维弯钩的发生率,从而降低毛羽的产生。
4.2.3 并条工序
从大量试验和布面分析可知,二道并条毛羽少,三道并条毛羽多,同时生条的倒向和纤维弯钩对毛羽量的增加有直接关系。
4.2.4粗纱工序
在细纱不出硬头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粗纱捻度,有利于提高须条紧密度,增加前区控制力,改善条干,减少毛羽,同时减轻粗纱定量,增加后区牵伸倍数和适当减少钳口隔距,都对降低毛羽有利。
4.2.5并粗细工序
其喇叭口集合器口径应偏小掌握,可增加纤维抱合,阻止纤维头端外露,而且可减小细纱加捻三角区,有利于纤维在加捻中进一步增加抱合,从而控制毛羽。
4.2.6 细纱工序
(1)罗拉隔距要与纤维长度相适应,最大限度地减少浮游纤维量;细纱机后区牵伸倍数要与粗纱机捻系数适当配合,这样既能防止纤维扩散,又能加强对纤维运动的控制。在前区选用适当的集合器,可使毛羽降低50%~60%(2 mm以上毛羽)。
(2)为增加纤维集合,控制短纤维,在考虑条干影响时,可采用减小后区牵伸和较小口径的集合器,适当提高粗纱捻系数,使须条在牵伸时不致于过分扩散,从而减少毛羽的产生。
(3)导纱钩表面毛糙不光洁及导纱钩在纱线通道位置磨损起槽,增加了对纱线磨损,故毛羽增加。选用较小孔径的导纱钩,可减小气圈,使纱条与导纱钩的接触面积减小,有利于捻度传递和降低毛羽数量。同时为减少纺纱中对纤维的摩擦,应使纱线通道光洁,减少导纱角,尽量减小接触面积,导纱角一般为15°~25°为宜。
(4)控制细纱机锭速,减少毛羽。因为锭速增加,纱线与钢丝圈及导纱钩接触压力增加,摩擦力增加,并且钢丝圈速度也增加,使钢丝圈运行不平稳,同时纱线离心力增加,使纤维容易从纱体中甩出,形成毛羽。
(5)胶辊硬度、表面性能对须条的握持力有直接影响,当胶辊硬度减小,可减小浮游区长度,增加对钳口的握持力,减小加捻三角区的宽度和长度,有效控制纤维,从而减少毛羽。
(6)适当增加捻系数,以增加纤维的约束力,使纤维头端不易从纱线中滑出。
(7)钢领与钢丝圈要适当配合,钢丝圈过轻,运行则不平稳,使纱线气圈与隔纱板摩擦加大,同时钢丝圈运动的接触面积要大,可减少压强及热磨损,增强运转中的稳定性。钢丝圈形的选择要与纺纱号数相适应,纱粗圈形宜大。在生产中要掌握好钢丝圈、钢领的走熟期、稳定期和衰减期三个阶段,按期更换钢丝圈和钢领。
4.2.7络筒工序
络筒速度越高,纱线与张力器、清纱器及槽筒的碰撞和摩擦加剧,毛羽则增加,络筒速度与毛羽增加成正相关,且大部分毛羽为尾向毛羽,所以在不影响产量平衡的条件下,车速不宜过高。
张力盘磨损易造成过多的毛羽,张力片重量也对络筒毛羽有直接影响,一般呈一定增长关系。
槽筒状态对毛羽有直接影响,经验证,金属槽筒比胶木槽筒好,在相同工艺下,毛羽降低10%左右。
适当控制清纱板隔距,否则产生严重的刮纱现象,使毛羽大幅度增加,在生产实践中尽量采用电子清纱器,既保持了良好的清纱作用,又不与纱线直接接触,从而减少对纱线的破坏。
4.3 其他
纱线各通道要光洁,以免挂花,使纱条发毛,各种纺纱器材和容器要光洁不挂花。挡车工要严格执行操作法,加强清洁,在操作中要严防半制品挂花,而影响后工序的加工,增加毛羽。
由于纤维受温湿度影响大,所以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条粗、细纱、络筒工序的相对湿度和半制品回潮率,在生产中湿度要偏大掌握。
5 结束语
纱线毛羽是影响纱线及最终产品外观和使用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纱线毛羽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原料性能、纱线参数、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纺纱器材、状态和温湿度等选择不当都会产生毛羽。细纱工序是产生毛羽的主要工序,因此细纱工序纺纱器材,如胶辊、钢领、钢丝圈等都要加强管理、合理选择。络筒工序是另一主要产生毛羽的工序,经络筒后毛羽大幅度增加。如果能正确选择工艺参数和纺纱器材,并保持良好的状态,对降低毛羽的幅度是十分有利的。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纱线毛羽的问题逐步被人们重视,通过对纱线毛羽的进一步探讨,寻找影响毛羽的主要因素和解决办法,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覆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