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咏清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21)
摘要:我国传统丝绸手工印染以其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制作精美、色彩绚丽而在世界印染史上独树一帜,产生过巨大影响。染缬技艺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文化内涵,其独具的艺术和审美价值是现代机械化的筛网和滚筒印花的单一性及重复性所不能比拟的。
关键词:手工印染;染缬;丝绸
中图分类号:J5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7003(2005)12-0058-02
中国古代精湛的丝绸彩色印染技艺不仅奠定了丝绸服饰“衣被天下”的局面,同时赋予了传统丝绸文化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时代性。
1、丝绸色彩及丝绸染料
我国古代民族对于色彩的认识源于他们对自然界的哲学思考。“五方说”以中华形成为基础,以黄帝居中央,用青龙、朱雀、白虎、玄武表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由此形成了黄、青、赤、白、黑“五色”与“五方”的对应关系。“五色”后被冠以“五彩”而受到推崇。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冕服十二章纹就是以黄、青、赤、白、黑“五彩相杂”而绘绣的。我国古代民族对于“五彩”的认识为缤纷的丝绸彩色印染奠定了基础。
商周时期,冕服制度趋于成熟,并且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彩色印染技艺。成书于东周晚年的《考工记》记录了丝绸彩色印染的方法:“一入谓之謜(浅绛色),再入谓之赬(赤色),三入谓之纁(青红色),四入谓之朱,五入谓之緅(赤青色),六入谓之玄(黑色),七入谓之缁(深黑色)。”商周前矿物性染料已得到广泛使用,用矿物染料加黏着剂染色称为石染。这一时期则大量使用了种植的染草来浸染丝绸。草染常用的染草有蓝草(蓝)、茜草(红)、紫草(紫)、荩草(绿)、黄枙(黄)、皂斗(黑)等。植物染料的使用丰富了丝绸的色彩,使我国丝绸展现了自身特有的色彩魅力。《诗经·邶风·绿衣》云:“绿兮衣兮,绿衣黄里……绿兮衣兮,绿衣黄裳。”“绿衣”所昭示的“染绿技术”不仅在我国染色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在世界染色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它反映了我国至迟在周代就已经出现专门用于丝绸单色染绿染料荩草,而在国外同期资料上尚没有用于单色染绿染料的记载。
自商周时期起,政府就下设管理丝绸原料、染料、纺织、练、漂、染色、服装制作等业务的官职。《考工记》也记有“设色之工五”,细致的分工使包括丝绸彩色印染在内的各项专业技术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和发展。
2、染缬技艺
佛典《一切经音义》云:“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文,曰缬也。”缬是以辅染物辅之印染的丝织品。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丝绸印染技艺的重大进步。
染缬始于秦代,后唐马缟的《中华古今注》有秦始皇始染缬的记载。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卷十引《二仪实录》也说染缬“秦汉间始有,陈梁间贵贱通服之。”从工艺分类上看,染缬分为灰缬、绞缬、蜡缬和夹缬四类。灰缬是用碱剂原料石灰、草木灰作媒染剂进行印花染色的一种工艺。由于蚕丝经碱剂脱胶容易吸收染料,通常在花纹部分印上碱剂浆料浸染,即得浅地深花的染缬;如在非花纹部分印上碱剂浆料则形成深地浅花的效果。绞缬,又名撮缬、撮花,今称扎染。扎的含意即是用线绳之类将不需要染色的部分扎住而达到防染的目的。从工艺上看,主要有撮扎、串扎、叠扎、塔扎、板夹等扎法。扎的方法不同,所染花纹变化多样。蜡缬,又名臈缬,今称蜡染,是以蜂蜡作防染剂,加热后在丝帛上描绘图案,然后入染除蜡的工艺过程。由于蜡质防染层在操作过程中易断裂,染后去蜡便出现别有韵味、天趣自然的白花色地的蜡裂花纹。夹缬是指用两块对称花纹的夹板夹住织物,利用阳纹处夹压防染的一种印花染色工艺。单套色的夹缬染色直接浸入染缸即可,多彩的一般采用注色法,将不同色的染液注入预先标明的相对应的色区内,通过小孔流入相应的凹沟。与绞缬和蜡缬工艺相比,夹缬是借用印版直接防染,纹样设计受印版的空间制约,不如绞缬和蜡缬的随机性强、纹样色彩的变化多。但夹缬也有自身的特色,一是作为雕版印花,其艺术表现不是直接描绘,而是利用印版为中介,表现的色块和纹样具有版画艺术的特点;二是它的雕版雕花相对绞缬和蜡缬能更稳定地把握印花效果和细腻的色晕变化。绞缬和蜡缬因不需刻印花版,制作方便,一直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工艺。
虽然染缬工艺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但非常少见。目前发现的秦汉时期的染缬品极少,说明那时的染缬工艺尚处于起步的阶段。能够充分反映秦汉时期印染技艺水平的是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凸版印花技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绸印花敷彩纱和金银泥印花纱充分显示了当时凸版印花的高度成就。
凸版印花虽然大大提高了传统丝绸印花的生产效率,但由于色牢度的技术局限以及成品质量问题,逐渐被汉以后的“三缬”(绞缬、蜡缬和夹缬)所取代。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和敦煌石窟中发现的染缬实物以及《二仪实录》“陈梁间贵贱通服之”的记载来看,南北朝时期染缬已广泛用于服饰。《隋书·食货志》记有:隋炀帝下令制作五色夹缬花罗裙,用以赏赐宫人及百僚母妻。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一件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的夹缬,在天蓝色绢地上遍布白色小团花,犹如夜空群星闪烁。说明染缬技艺在隋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唐代民间流行一种“衣青碧缬,平头小花草履”的装束。王谠《唐语林》卷四“贤嫒条”记有染缬“遍于天下,乃为至贱所服”。染缬除作为妇女的衣裙外,还是家具的装饰品,日本奈良正仓院现藏有唐代的多种染缬屏风。唐代还有一种染经织物,是用绞缬法先作处理后再织成花纹,由于经过扎染,每根经丝张力不同,织时经向花纹轮廓产生参差不齐的现象,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染经织物在现代发展成为印经织物,工艺上是将经线先放到织机上进行一次“假织”,即很松地织一下,然后印花,拆去假织纬,再进行正式的织造。这种织物花纹有特殊的韵味,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特种高级织物。
五代时,染缬沿袭唐代的繁盛继续得到发展。当时流行在民间的著名染缬名目有鹿胎缬、锦缬、茧儿缬、蜀缬、撮缬、浆水缬、檀缬、哲缬、三套缬等等。这些名称有些是根据花色而来,如鹿胎缬是由黄褐色地加白色斑点的花纹而来;锦缬是根据锦纹中常见的几何纹而来;茧儿缬是指蚕茧形的散点适合纹样。有的则是根据产地而命名,如蜀缬。有的因印染工艺方法而命名,如撮缬是一种绞缬防染印花;浆水缬是一种以浆粉调和的印花浆印工艺。
由于染缬的盛行,大量的人力用于制作精致的染缬服饰及生活用品,至宋时社会开始难以承受。为抑制奢侈,提倡素朴,政府下令禁止染缬的生产和使用。宋仁宗规定“士庶不得衣黑褐地白花衣服并蓝、黄、紫地撮晕花样。”宋徽宗也于政和二年“禁止民间打造,令开封府严申其禁,客旅不许兴犯缬版。”蒙古人统治时期,由于审美趣味的差异,传统染缬已无法在主流社会中占有位置。
明清时期,雕版印刷技术的提高带动了木板、纸版和绢网印染套色印花技术的发展。以色彩绚丽而著称的明清各类丝绸熟织品在表现精湛的织绣工艺水平的同时,也体现了其高超的彩色练染技艺。正所谓“虽曰人工之巧,亦缘水气之佳。”这一时期闻名遐尔的“凤冠霞帔”大多是手绘精制而成,丝绸手绘技艺不仅历史最为古老而且传承至今仍魅力不衰,其最大的原因在于它的变化无穷的缤纷色彩(图3)。各类丝绸印花所染色谱多达88种色泽,同时每种色泽还细分为深浅不同的层次,色谱之全,色种之多,表明了这一时期我国传统丝绸手工印染在原料的掌握和染色技术的把握上达到了顶峰。
3、结论
我国传统丝绸手工印染既源流相连、代代相承,又不断革新、不断创造,至今仍作为现代大工业生产的一种补充形式。我们看到现代丝绸服装已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与传统手工印染的结合,而且在现代丝绸印染的革新中,传统手工印染技艺与现代印染技术的融合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传统丝绸手工印染独具的艺术和审美价值是现代机械化筛网和滚筒印花的单一性和重复性所不能比拟的。在追求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它更具有着作用于表达人类情感和理想方面的意义。
(作者简介:刘咏清,女,1970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服装设计及理论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马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丝绸艺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
版社,2004.
[2] 黄能馥,陈娟娟.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M].北京:中
国纺织出版社,2002.
[3]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5.
来源:《丝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