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903型转杯纺纱机与BD200SN型转杯纺纱机相比,其主要性能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1 设备档次提高,纺纱速度提高。纺杯速度最高可达100 000 rpm,刺辊速度最高可达9 000 rpm,引纱速度可达165 rpm。
1.2 适纺纱号为中号纱,而BD200SN适纺粗号纱。
1.3 增加了IQ型光电式电子清纱器,设计有2个细节通道,6个粗节通道,1个规律性粗节通道,1个号数偏差通道,从而保证了纺纱过程中的接头质量和成纱质量。
1.4 配备了半自动接头装置,保证了设备高速运转时的接头质量,避免了人工接头易产生的人为疵点。
1.5 增加配备了巡回吸风装置,可以及时通过吸风清洁纱线通道、清纱器、筒纱及车面附着的飞花,既防止了飞花造成的成纱质量影响,又保证了环境的清洁。
1.6 用变频调速装置控制给棉速度和引纱速度,替代了原来的无级变速器的传动方式,从而解决了给棉和引纱速度不稳造成的成纱重量波动。
1.7 纺杯轴承采用更加耐磨的陶瓷滚珠,有利于适应高速运转,并且经证明寿命更长。
1.8 采用大卷装,筒纱重量可达4.15 kg,条筒直径为400 mm,配有筒纱传送带,从而提高了产量,减轻了值车工的劳动强度。
2 原料配置情况
OEC36.4 tex、OEC48.6 tex混配棉质量见表1
原棉质量与成纱质量存在着密切关系,不论原棉细度、长度、强度、成熟度、短绒、轧工,还是地区品种、色泽、手感、水分、杂质等,无不直接影响着成纱质量。根据客户要求,华怡丰公司生产的OEC36.4 tex成纱质量控制标准是:乌斯特条干CV%<13%,断裂强度≥11.0 cN/tex,成纱疵点总数<70粒/g。由此,将混配棉质量指标控制在4.6以内,细度控制在0.14~0.17tex,短绒率控制在20%以内。曾经有一段时间,OEC36.4 tex品种成纱断裂强度过低,在10.5 cN/tex左右。究其原因是混配棉细度在0.18 tex左右,配棉虽然品级高、成熟好,但纤维过粗,纱线截面纤维根数过少,而造成成纱强力降低。
3 工艺流程及半制品工艺配置
3.1 工艺流程
A002D型抓棉机→A035型混开棉机(附A045型凝棉器)→FAl04型六滚筒开棉机→A036型开棉机(附A045型凝棉器)→A092A型双棉箱给棉机(附A045型凝棉器)→A076C型成卷机→A186D型梳棉机→DX500型并条机(两道)→BT903型气流纺纱机。
3.2 半制品工艺配置
3.2.1 清棉工序
根据原料及成纱特点,采取"多松轻打、先松后打、早落防碎、少返多排、混合均匀"的工艺原则。在原棉含杂较高时,将A036型豪猪开棉机尘棒隔距拉大,进口至出口为14 mm、10 mm、8mm,棉卷含杂率实测为1%一1.1%,除杂效率为50%一60%。
3.2.2 梳棉工序
针对转杯纺纱对前纺的工艺要求,多除微尘和细小杂质,提高纤维分离度,使之成为单纤维状态。工艺原则:中速度、紧隔距、强分梳、早落杂。后车肚工艺为:除尘刀采用平刀900,刺辊到小漏底的进出口隔距为0.18mm、0.5mm。锡林到盖板隔距为0.2 mm、0.18 mm、0.15 mm、0.15mm、0.18 mm。
3.2.3 并条工序
并条采取"曲线牵伸、均匀加压、紧隔距、少并合"的工艺原则,两道并条采用"先小后大"的牵伸形式,着眼于改善棉条中纤维伸直度和分离度,充分消除弯钩纤维,对转杯纱条干质量有利。牵伸分配见表2
4 半制品质量
半制品质量见表3
5 BT903型转杯纺纱机工艺配置
BT903型与BD200型转杯纺纱机工艺配置
的对比见表4。
5.1 纺杯速度
纺杯速度的选择应结合生产平衡、引纱速度、断头率,并根据分梳辊的分梳能力进行选择,采取"高中求低"的原则。BT903型转杯纺纱机配置OK74型分梳辊,该分梳辊较BD200型纺纱机的直径大,分梳面较大,针齿硬度高,不易磨损,分梳能力强,纺纱质量高。在实际生产中,纺中粗号纱选择纺杯速度为75 000rpm,而BD200纺杯速度则选择40 000 rpm。
5.2 分梳辊速度
分梳辊速度过低时,熟纤维得不到充分梳理,进入纺杯后易产生粗节、棉结。转速过高时,纤维在分梳面上的离心力增大,转移困难,同样增加粗节、棉结,并加重分梳辊针齿的磨损。
5.3 捻度
捻度的设计应根据用户要求、纤维物理特性、纱线用途、强力、阻捻盘的加捻效率等选择。纤维长度长,捻度可以偏小。强力要求高时,捻度可以偏大。阻捻盘不仅影响纱线的假捻捻度,而且对转杯纱的真捻捻度也有影响。阻捻盘的圆弧曲率半径增加,假捻效应也随之增大。
5.4 接头工艺
接头工艺是工艺调整中非常重要的参数,应根据不同的品种、引纱速度,并结合捻度情况合理设定。接头工艺有四个参数:①接头过程时间S,②喂棉时间M,③纱线进入纺杯时间Y,④纤维进入纺杯时间B。其中③、④项工艺设定比较重要,对质量、断头影响较大。接头工艺参数见表5
5.5 电子清纱工艺
IQ电子清纱系统设计了11个独立纱疵通道:S(S1一S6)为短粗节,T(T1一T2)为细节,MO为规律性纱疵,C为号数偏差,Jp为检验接头质量。设定原则根据纱疵接头强力和接头成功率偏小设置。清纱工艺参数见表6。
6 成纱质量
BT903转杯纺纱机成纱质量与BD200型对比见表7。
从表7质量对比可以看出,BT903机型在成纱乌斯特条干CV、重量CV、强力CV、成纱疵/结、捻不匀率方面均优于BD200机型。
结语
BT903转杯纺纱机较BD200型性能更优越,质量更稳定。在纺制粗号纱时,效益更加明显。在生产中,应结合设备特点、原料、纱线用途和用户要求等选择合理的工艺参数,以达到优质高产、降低成本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