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情系七千年华夏服饰史(图)


黄能馥近影

  黄能馥先生家客厅里最醒目的地方,挂着一块康熙皇帝龙袍织锦,暗金色的底子,上面绣着翔舞的龙,显得雍容典雅,这一特殊的装饰品与主人历代服饰研究专家的身份相符。说到中国历代服饰研究,我们会想到它的开创者沈从文先生。黄能馥先生和他的夫人陈娟娟正是师从沈从文先生,受沈从文先生的影响走上这条道路,并完成沈先生未竟的事业的。今年80岁的黄能馥先生头发花白,神态谦和淡定,走起路来步履稳健,不显老态。谈起古代服饰研究,他兴致勃勃,如数家珍,一边说一边搬出一部部他与已去世的夫人陈娟娟合著的厚重的大部头著作:《中国历代服饰艺术》、《中国服饰史》、《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中国历代装饰纹样》……每一部书都是图文并茂,那些印刷精美、色彩斑斓的图片,焕发着古色古香的灿烂。 

  “最古的东西也是最现代的。”黄先生脱口而出一句带有哲理性的话。

  记住沈从文先生的托付

  打开《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这部书,上面的丝绸文物照片和手绘的织物组织结构线描图相互对照,让读者一目了然。这手绘图凝结着两位老人的多少心血啊。为了把织物表里层的结构形象地表现出来,需要长年累月地在立体显微镜下用细针一根丝一根丝地拨动观察,同时眼看、针拨、心数、手绘,有时为了弄清一个组织结构,需要在显微镜下看上一整天。这项枯燥的工作主要是陈娟娟带着重病的身体,几十年如一日地完成的,她是世界上唯一长期坚持这项工作的人。有几十位外国来访的纺织专家,看到陈娟娟所画的这些图,无不为之惊叹。这部凝聚着两人半个世纪的积累的专著以丝绸文物作依据,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2000年,被冯其庸先生称为“前无古人”的划时代巨著,2003年获得国家图书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冯其庸先生写了一首诗赞曰:“两命相依复相嘘,艰难困厄病灾馀。寒灯共对研经纬,风雪沈门托付初。万里关河寻旧迹,几间陋室写新图。从今不负丝绸国,照耀寰瀛有巨书。”两个人著书的艰辛历历在目,“风雪沈门托付初”指的是沈从文先生的嘱托。

  黄能馥1953年从杭州国立艺专转到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读研究生。那时,学校特聘沈从文先生专门给留学生教授中国丝绸史,指定他同留学生一起听课,负责记笔记。沈先生常带他们参观故宫和历史博物馆,还带他们到珠市口一带的估衣庄、古董店参观,沈先生一有稿费就买来古代的锦片、绣片等送给中央美院作资料。耳濡目染,黄能馥渐渐对古代的东西产生兴趣。陈娟娟1956年高中毕业后来到故宫博物院工作,负责整理、记录20多万件文物,沈先生给他们做指导。陈娟娟是个有心人,看见好的文物就记下来,沈先生要查的时候她都能指出放在哪里,沈先生很欣赏她,到学校讲课时就带着她。黄能馥就这样通过沈先生与陈娟娟相识,两个人因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在亲眼目睹沈先生鉴定文物、解析织纹图案内涵的过程中,他们也学习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夫妇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搭档。沈先生晚年病痛缠身,希望他们在他研究的服饰文化领域深入下去,他把许多珍贵的手稿资料送给这对年轻人,并具体指点在研究中如何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沈先生接受周恩来总理的嘱托潜心编写他的晚年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文革”中黄能馥受到冲击,一度灰心,想弃研从画。沈先生从陈娟娟那里听说后,把他们叫到自己家。当时沈先生正在病中,面冲墙躺在床上,听见他们进来,沈先生头也不回地说:“听说你不想干了。”黄能馥看到沈先生流下了眼泪,沈先生一字一句地对他说:“目光要远大一些。国家不能没有文化,不能没有传统。”从这以后,黄能馥和陈娟娟再也没有放弃这项事业。

  同心耕耘结硕果

  黄能馥先生家的客厅里挂的唯一的照片就是陈娟娟的照片,黄先生说起妻子充满深情。他们几十年来相携相助,相濡以沫,共同在清苦的条件下从事寂寞的研究工作,在工作中感受心灵相通的幸福。黄能馥从美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参与筹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创了该校的丝绸织花设计、织花工艺制作、中国染织纹样史、基础图案等课程,主持并辅导该校的中国服装史及中国丝绸史的研究,是该院的教授。陈娟娟16岁患风湿性心脏病,后来又患乳腺癌和心脏衰竭,长期受病魔的折磨,但她凭顽强的毅力和好学的精神从一个高中生成长为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国家鉴定委员会中唯一的织绣方面的专家委员。在近半个世纪中,她亲手为故宫和其他博物馆鉴定了数以万计的织绣文物。他们一起参加文物出土工作,她做科学鉴定,研究面料、染料、织法、针法等,他临摹纹样图案,研究款式、色彩、佩饰、穿着效果等。黄先生记得有一次他们在定陵考察,在那里住了好几个月,吃的是腌萝卜和冷馒头,他们将出土的衣服用透明胶片覆在上面,用毛笔勾出来,再用硫酸纸覆在胶片上画下来,过到图画纸上,复原原来的颜色,就这样复制出古代服饰图。他们算得上最早开始研究复制出土丝绸刺绣服装的人,先后指导复制了汉、唐、清等各朝代的丝织品几十件,其中万历皇帝缂丝十二章衣服,曾获复制金杯奖和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复制品在新加坡展出时曾有人要出十几万美金买下,都被婉拒了。他们夫妇俩都是淡薄名利的人,只醉心于自己的事业,在萃取民族文化的精华中获得乐趣。他们先后出版了几十本书,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1995年,香港为迎接回归祖国举办“中国锦绣”展览,受到邀请的黄、陈夫妇因囊中羞涩未能赴港,展览结束后20多位不同肤色的国际文物学者和收藏家一起来到北京看望这两位中国丝绸研究学者,离开北京的时候,他们每人抱走一大摞黄、陈合著的历代服饰和文物研究书籍。

  黄能馥先生曾帮助筹建了中国丝绸博物馆,现在依然关注中国历代服饰研究和传承工作,听说北京京都丽人商贸有限公司发起并启动中国历代服饰文化工程,并出资创办中国历代服饰博物馆,创办中国历代服饰博物馆也是周恩来总理的遗愿,黄能馥对此非常关注,欣然出任顾问,亲自指导复制历代服饰,现在正在指导复制一件4000年前商代鱼凫王的龙袍,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件龙袍。黄先生曾撰文专门探讨中国的龙文化。黄先生的心,总是系挂着这一片民族文化宝贵遗产,他主张古为今用,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历代服饰文化。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