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鸦片战争后的我国服饰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的通商口岸外商云集,西方的服饰文化传入了中国,清末,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受到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掀起了“剪辫易服”的风潮,纷纷剪去辫发,穿起西服。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20世纪30年代,海禁开放以后,外国衣料、西方款式源源输入我国,随之西方的工艺方法也传入中国,大大丰富了服装品类。尤其是上海,人口集中,工商业和文化事业都比较发达,所以成为当时的妇女时装中心。男子的服饰,初期仍如清代,从20年代起,上海等大城市的教师、公司洋行和机关办事员等,开始穿着西装,但多见于青年,老年职员和普通市民很少穿着,长衫马褂作为主要的礼服仍有一定的地位。
 
  孙中山先生提倡的由西式服装改革成的中山装,对西式服装在中国的生存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仅革命者首先穿起了西式服装,一大批年轻人也纷纷改变自己的服装打扮。西式的西服、连衣裙、制服、套裙等很受欢迎。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一批知识分子从国外带回西式服装,使人们认识到短装的许多好处,对长装装式起了冲击作用。穿制服和西服等短装的人多了起来。

  建国以后服装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49年开始的干部服热,是受军队服装的影响,首先效仿的是青年学生,革命的热情激励他们穿起了象征革命的服装,接着各行各业的人们争相效仿,许多人把长袍、西服改成中山装或军服式样,还有人把西服穿在里面,外罩一件干部服。这时穿长袍、马褂和西服的人已经很少了。从1949年以后,穿中山装的人越来越多,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更是形成穿中山装的热潮。除去中山装之外,人们又根据中山装和列宁装的特点,综合设计出“人民装”,其款式的特点是:尖角翻领、单排扣和斜插袋,这种款式既有中山装的庄重大方,又有列宁装的简洁单纯,而且也是老少皆宜。后来出现的“青年装”、“学生装”、“军便装”、“女式两用衫”都有中山装的影子。中山装从50年代开始普及,在款式上也是不断变化,如领子从完全扣紧到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当时毛泽东很喜欢穿这种改进了的中山装,因此国外把这种服装叫做“毛式服装”。中山装用什么样的面料都能制作,可以平时穿着,也可作为礼服,无论是外交场合还是在庄重的场合都很合适。中山装作为中国的传统服装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一直流行不衰。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工人、农民的经济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因此,服装业的服务对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风气崇尚服装以朴素为美,时装、西服还不能在广大的工农群众中普及,服装更趋向于实用、结实、朴素,形成了黑、灰、蓝时代。
  
  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男式的长袍已经很少有人穿了,但仍保留了上穿中式服装,下穿西式长裤的习惯。特别是冬天,男女都很讲究穿中式的棉祆,一般都要在棉祆外面罩上一件罩衣。最早的罩衣与中式棉袄没什么两样,后来采取了中西合璧的制作方法,既有中式传统服装的结构,又采用西式服装的裁剪方法,在棉袄的填充料上除棉花之外,还有驼毛、丝绵等,款式是立领、对门襟,用中式的布制纽扣,袖子不连衣身,而是采用西式绱袖子的方法,穿着大方,很受人们的喜爱。
  
  1956年1月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改进服装的宣传,号召美化人民的穿着。这个号召正好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首先响应的是妇女和儿重,女青年们穿上了花布罩衫、绣花衬衣、花布裙子等,男子也普遍穿着春秋衫、两用衫、茄克衫、风雪大衣等,还有的人把压在箱底的西服、西式大衣也翻了出来。这个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在穿着上最活跃的一个时期。
  
  1966年开始的为期10年的“文革”期间,服装首当其冲受到冲击。西服和旗袍被定为“四旧”,一些有西服的人怕被抄家,就把西服之类的服装拆掉。纺织品和服装的生产也受到极左路线的影响,很多受人们欢迎的服装面料和服装款式被莫名其妙地戴上了“四旧”的帽子,有些花色品种被批判为反动图案。本来已经日益丰富多彩的服装,这时重新变得单调起来。本来是一些正常的穿着,只是稍稍鲜艳一点,就被指责为“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服装行业得到了空前繁荣,穿衣观念大大改变,国家领导人带头穿起新式的双排扣西服,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人们的眼界大开,对于多年一惯的老款式感到厌倦,穿西装的要求随着时代而兴起了。1984年首先从上海掀起了“西装热”,进而影响了全国,仅上海一地当年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