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在纤维生产过程中,为保证各种工序正常运行,常常要求在纤维表面均匀地涂上一层很薄的油。纤维油剂一般是作为润滑剂或抗静电剂,有时它也被用作纤维着色剂、杀菌剂或阻燃剂等化学试剂的载体。纤维表面的纤维油剂含量是一个重要的质量控制参数,它直接决定纤维是否能满足使用目的。为了保证纤维的质量,需要快速、准确地控制纤维油剂的含量。
而我国现行标准规定的纤维含油率检测方法(通常为索式检测法)检测时间过长,一般需要4 ~ 5 h,这个过程可能导致大批不合格产品的产出,尤其对大规模直接纺的生产厂家而言,更需要快速地得出检验结果。核磁共振法就是一种能满足生产实际需要的方法。
1 核磁共振法的工作原理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开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广泛应用于如波谱分析、医学成像等不同学科领域中。在工业分析领域,它主要用于各种工业产品的油剂、油脂、水分、氟元素含量的检测,以及高分子聚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检测。
根据现代核物理理论,当置于强磁场中的原子核被特定频率的电磁波激发,就会吸收能量,由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这种现象称核磁共振,随后被激发的核子将回到原来的状态,同时释放能量。以电磁波形式探测到这种来自原子核释放的能量后,输入电子计算机,经处理就可得出所需的信息。
核磁共振法检测含油率的原理是通过向纤维样品发射磁脉冲磁场。当磁场取消时,测试样品的氢核发出磁信号,由于纤维发出的信号与纤维油发出的信号衰减时间和幅度不同,从两者的差异可通过一定的计算换算出其成分的比例。
由于磁性号同时会受到温度、磁场均匀度、外界电磁波干扰等诸多因素影响,核磁共振法能否用于检测实践,还要看检测工具是否具有足够的检测精度与合理的偏差范围。
2 实验
2.1 检测仪器
MQA 7020核磁共振仪。永久磁体,强度0.47 Tesla;核磁共振频率20 MHz。
2.2 材料和方法
对12种不同油剂含量的样品(长丝FDY),使用核磁共振仪MQA 7020进行油剂含量的测定。其中6个为标准样品(标号1 ~ 6),其它6个样品(标号A ~ F)为未知含量的样品,用于对检测方法的验证。被测样品的特征和油剂含量列于表1。

每个样品塞入到一个18 mm PTFE玻璃试管中,到标示的刻度,盖上塞子。样品在相同室温(26 ℃)下进行30 min的检测前恒温。
MQA 7020核磁共振仪在频率20 MHz、40 ℃的状态下工作(仪器自带恒温装置),每个样品的检测过程约1 min。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标定
图1显示了所提供的标准样品的标定曲线,对应的信号/质量比列于表2。


图1 和表2 的结果显示样品的油剂含量与核磁共振信号密切相关,油剂含量百分比可以在估计标准差0.049的范围内预测出来,其回归曲线的相关系数达0.996。

3.2 精度
为确定检测方法的精度,可用一个中值样品(标样3)对应于图1的标定曲线进行20次检测。此样品应在26 ℃下进行至少30 min的检测前恒温,然后将样品插入探头进行重复检测,每次检测的时间间隔为30 s。检测结果见表3。
3.3 未知样品分析
未知含量的样品对应于图 1 的标定曲线进行分析,与标准样品相似,未知含量的样品在相同室温(26 ℃)下进行30 min的检测前恒温。检测结果如表4所示。

3.4 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
3.4.1 温度
在室温(15℃)下将1号样品放入探头进行20次连续检测(样品不取出),间隔时间90 s。由于探头内温度为40 ℃。样品温度会从15 ℃缓慢上升到40 ℃。检测值记录见表5。可见检测值随温度的升高会有轻微漂移。

3.4.2 样品重量
将3 g样品放入试管,连续测量3次后,取出部分纤维,余下2 g纤维,在室温下静置3 min后再测量3次。检测值记录见表 6 。

4 结语
根据对纤维样品检测的精度和准确性可知:核磁共振法能提供较好的检测结果,分析结果重复性好,分析时间短,无需化学溶剂。在实践应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控制好样品温度,在检测前最好在40 ℃水浴中恒温30 min,可达到最佳的检测精度。
2)注意操作规范,操作者不可将手机、手表、剪刀等磁性或易磁化物品放置在磁体周围,以免干扰磁场均匀度。
3)制作标定线所需的参考值,必须采用萃取法进行3次以上重复检测,以降低人为误差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