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四川丝绸文化

  相传远古时,在四川的高辛氏时代,蜀地有一位勤劳美貌的姑娘,死后被父亲豢养的一匹骏马带到了"仙天",变成蚕儿,栖息在树上,能食树叶,嘴里不短地吐出亮晶晶的丝,结成洁白漂亮的蚕茧,"衣被于人间",这种茧"纶理厚大",邻居的妇女取回家中养后,得到数倍的利益。从此,人们称这种树为"桑"称这位姑娘为"蚕女"。在民间,人们对这个姑娘寄予深切的怀念,尊称她为"马头娘",并尊封为"蚕神",在寺庙中塑立神像,烧香朝拜默祷。民间的故事说:蚕又叫"天虫"。关于这个雅号的由来,是在很早以前,蚕是天庭上的白龙大仙,并共同与灰牛大仙威镇南天门。因拂尘仙子只顾在王母娘娘面前周旋拍马,致使南天门长期无人拂拭,白龙大仙看不过眼,吸来天河之水将南天门冲洗一净,拂尘仙子不但不感谢,反而在王母娘娘面前告状,说白龙大仙越俎代庖乱了天条,结果玉皇大帝将白龙大仙贬为天虫,罚吃五千年桑叶,白龙大仙不甘受罚,便下凡化作蚕,吐出洁白晶莹的丝为人类造福,因而得到了凡人们的喜爱。
  
  当然,神话与传说并不足以证实丝绸的起源。根据历史资料和出土文物分析,据说蜀人崇拜蚕,记载中蜀国开国之王,帝王就叫"蚕丛"氏,教民栽桑养蚕。1976年成都交通巷出土的一件西周时期的"蚕纹铜戈",在铜戈上,蚕纹在内(即柄)上,蚕头大,眼睛突出,身体弯曲有皱折,这些纹饰刻画之细腻,图案之优美,可以说绝无仅有。可能这件蚕纹铜戈并不用于实战,而是作为氏族图腾崇拜或民族首领的标志和保护氏族的神了。1965年,成都百花潭中学战国墓出土的水陆攻战铜壶,是一件罕见的珍品,其上就铸有《采桑》图案,一片繁茂的桑树林丛中,一群采桑女有的持钩,有的挽篮,有的攀缘树梢,忙于采摘桑叶。这件嵌有载歌载舞采桑图画的战国铜壶,生动地展现出古蜀国桑叶丰收、蚕事兴旺的美丽图景。
  
  古蜀国的四川,简称"蜀"字的来历,历来认为与蚕事有关。"蜀"字最早见于甲骨文, 是"虫蜀 "野蚕的象形字。《韩非子·说林》中说"蚕似虫蜀 (蜀)",许慎《说文解字》说是"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注曰:蜎蜎者蜀。《淮南之·说林训》说:"蚕与蜀状相类而爱憎异也"。《玉篇》更称:"蜎蜎虫蜀 貌, 虫蜀 即蜀也。"《尔雅释虫》亦称:"蚅鸟虫蜀。。"注曰:"大虫如指似蚕。"由此可见,既然"蜀"的本义,原指的是野蚕,这说明古蜀国在蚕丛氏时期便已开始养野蚕作茧制丝,兴起了原始的丝的纺织手工业。唯其是这样,古蜀氏以"蜀"为其族徽,并名其国。以上史料文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四川丝绸的悠久历史。
  
  在四川的汉墓中,有不少"桑园"画像和"农作织机"画像砖出土。"桑园"画像砖的大部分画面是树干直立、枝叶茂密的桑树,看上去朦胧一片,画面的一角是一座茅舍,可能是守园人的住处,园内有一女子正在采桑叶,整块砖构图简洁,用笔简练,像是一幅写意国画,给人以淋漓、清新的感觉。汗诗《陌上桑》咏:"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城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这首汉诗与"桑园"画像砖为我们形象地勾勒出村女挎篮穿梭于桑林、田垄间的窈窕倩影,再现了当时人们在桑园劳作、忙碌的场面。"农作织机"画像砖描绘机上,织锦女郎在织锦生产劳动的情景。尽人皆知的汉乐俯《孔雀东南飞》中记载,刘兰芝在焦仲卿家"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生动地展现了织锦女郎艰辛劳动的画面。
  
  1974年成都曾家包东汉墓石刻织机图像的出土,说明四川是我国古代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据原成都市文物管理处《成都曾家包东汉墓清理简报》中介绍,一号墓出土的两架石刻织机图像,"左简右繁",并说"繁者似为织锦机,简者似织带或家机布的机子"反映出汉代锦江之滨的成都是丝绸生产的集中地方了。
  
  两千多年前,随西域"北方丝绸之路"的拓展,西南"南方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绸及丝绸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各地,蜀锦铺就丝绸路,中华文明天下传,特别是鲜为人知的"南方丝绸之路",我们的祖先在川滇之间的崇山峻岭之中,就开辟了这条中国通往外界最早的一条通道,她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又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她始于成都,北方与中原相联。南分东西两道汇合于云南大理,再经保山、腾冲、德宏,而至缅甸的八莫,抵达印度。从古代文献和文物考古资料证明,早在秦汉时期,蜀地的丝绸蜀布、邛竹杖、铁器就沿着这条通道运销东南亚和西亚地区,印度和中亚的玻璃、宝石、海贝以及佛教艺术、哲学思想等也沿着这条古道传入我国。
  
  横贯欧亚大陆的南北丝绸之路,把人类最古老的黄河流域文化、巴蜀文化、恒河流域文化和古希腊、波斯文化及尼罗河文化联结在一起。顺着这条通道,中国的丝绸、蚕种、栽桑养蚕技术、丝织工艺及火药、造纸、印刷术等传到了西方,西方的文化艺术和动植物等也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东西方文化艺术在漫漫丝路上通过丝绸这个媒介进行融汇、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丝绸文化博大精深,在人类生活、经济、文化艺术领域里都占有重要位置,在历代的诗、词、歌、赋中,描写和歌咏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篇章俯拾皆是,成为文人墨客赞叹四川及成都的话题。据《蜀中广记》卷71引《仙传拾遗》所载:"蚕女者,当高辛氏之世,蜀地未立君长,无所统摄,其人聚族而居,递相侵噬,广汉之墟,有人为邻士掠去已逾年,惟所养之马犹在,其女思父,语马:若得父归,吾将嫁妆。马遂迎父归。乃父不欲贱言,马呛嘶不龅。父杀之,曝皮于庖中。女行过其侧,马皮蹶然而起,卷女飞去。旬日见皮栖于桑树上,女化为蚕,吐丝成茧。"先秦文献里《卫风·硕人》诗中云;硕人其欣,衣锦耿衣。"中国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蜀道难》中,开头是这样写的:"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唐樊绰《蛮书》亦称:"俗不解织绫罗,自大和三年蛮贱,寇西川,掠巧儿及女非少,如今悉解织绫罗也。"诗书中描绘了织女劳作的艰辛,奉劝世人珍惜这"吃的是桑叶片片,吐的是金线银钱,织成千针万线"的丝绸产物,殷殷情深,跃然纸上。在美术和舞蹈艺术方面,丝绸也占据了相当地位。

                           来源:《中国蚕丝业》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