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瞿秋石在布料商场选择做汉服的布料

在青泥洼商业街,瞿秋石向行人介绍汉服

一穿上汉服,瞿秋石便精神抖擞

她正在剪裁制作汉服
大连大学一帮风华正茂的年轻学生,在一个名叫瞿秋石的19岁女孩的带领下,穿着宽袍大袖的汉服闯进当代人的视野,与遍布街面的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字码和不断变化的光夫衫、幸子服形成巨大反差。瞿秋石们只是为了出奇,还是真的要人们穿着华贵的古代服饰去上班上学?有人为她们振臂叫好,有人讥笑她们肤浅冲动,汉服女孩走过之处,常引起人们的议论和争论。本报记者走近她,试图打开汉服女孩的内心世界。
为汉服四处奔忙
“如果下个月我到巴黎去展示汉服之事能够成行的话,我不会等到了展示舞台上才穿汉服,我会在从中国到法国的路途上都穿着汉服,包括在飞往巴黎的飞机上我都要穿着汉服。因为汉服不是古董,它可以作为正装在各种庄重的场合穿着。”这是几天前瞿秋石在接受日本NHK记者采访时说的一番话。
从第一次通过校方联系和瞿秋石约定采访时间,到第一次面对面采访,整整过去了一个月,不是因为学校放暑假,而是因为她平时不愿意太多耽误课程,早已把各种活动安排到了暑假这段时间里。7月底,第一次打电话约她采访时,她正飞往北京,参加汉服展示活动。北京的活动结束后,她还要到青岛……总之,在这个暑假里,有许多不得不去做的事正等着她。
穿着汉服走上合肥街头
瞿秋石是大连大学人文学院二年级的学生,家住安徽合肥,父母都是工人。她从小热爱中国古典文学,常常迷醉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浩瀚书海中。最初萌发要通过展示汉服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粹的念头是缘于去年夏季媒体上的一则报道。当时有人穿着宽袍大袖的古典汉服走上街头,一家媒体的记者想当然地写道,殡葬服装的改变可能会带动殡葬经济的升温云云。瞿秋石的内心被深深刺痛,“这不是一家媒体记者的无知,而是近些年来人们远离传统文化的必然现象。”衣冠服饰是民族文化的外在特质,当一个民族的后人连自己祖先穿的衣服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的时候,这个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将会被许多深层次的困惑所羁绊。瞿秋石认为,汉服是汉族人的传统服饰,凝结了华夏文化的诸多精粹。瞿秋石准备用实际行动援助那个被误认为穿着殡葬服上街的勇敢者,她立誓要穿着古典汉服闯进当代人的视野,盼望借此唤起人们对于自己祖先的崇敬。
瞿秋石第一次穿着古典汉服闯进当代人视野是在今年2月2日,正在安徽老家度寒假的她自发地参加了祭奠包拯的活动,她穿着古典汉服做活动的司仪。17天后,她大胆地穿着汉服走上了合肥街头。新华社、中国新闻周刊、安徽各大媒体均作了报道,人们的眼光开始追寻这个汉服女孩。
在大商步行街张扬祖先的荣耀
面对瞿秋石的举动,有人赞扬,有人嘲笑讥讽;有人说她前卫,有人说她另类;有人说她标新立异是为了夺人眼球,有人说她是在对自己进行不算高明的炒作。对此,她早有心理准备,她说,在她接触的同龄人中,有些人很现实地认为西方现在比中国发达,所以西方的文化比华夏文化有价值;因为不了解自己祖先的荣耀,所以盲目地鄙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所以让这些年轻人改变意识误区,需要多个方面的刺激和矫正。汉服对他们来说可能只是一个视觉信号,但最直接的刺激可能最有唤醒作用。
嘲笑、讥讽、蔑视没能熄灭她内心燃烧着的热情,今年3月,她从沈阳买来一套古典汉服带到了大连,这颗“照明弹”准备在大连夜空上燃烧一次。这一次,她调动了多名和她有共同志向的大连大学人文学院的学生参加。6月18日,以她为首的5名学生穿着古典汉服走进了大商步行街,闯进了大连人的视野。瞿秋石一面对行人展示汉服的美丽,一面向行人宣传华夏文化的精深博大,尽情张扬着祖先的荣耀。瞿秋石主动走近身边的行人,热情地为每一个有疑问的人回答关于汉服、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问题。有人走上前来,仔细打量了一番她们身上的衣服后,疑惑地问:“你们穿的是日本的和服还是朝鲜的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