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李朝胜副司长在第二届中国生态建设论坛上的讲话



      生态建设既要战略推进,又要有所突破
     ——李朝胜在第二届中国生态建设论坛上的讲话

  当今世界,发展是每个国家的首要任务,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更是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
  
       上个世纪中叶以来,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人类发展与自然关系的迅速失调,以往的发展和现实中许多危及生存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如大气和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海洋环境恶化、土壤退化和沙漠化、工业垃圾、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猛增等,严重影响社会环境;我们生存的地球变的狭小;我们呼吸的空气变得浑浊;我们赖以生存的水源变得肮脏;我们需要的资源越来越少;我们吃的食品越来越因工业化而不放心。人类属于地球,但地球不仅属于我们人类。这方面专家们有大量触目惊心的实例,不必一一细数。都警醒我们认识到:生态问题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社会发展问题,也是一门不断深化而实际严重滞后的现实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在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推动了我国生态经济建设战略。2008年我国GDP达到30多万亿人民币,约合4.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居世界第三位;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2万亿美元,占全球的五分之二,这些都为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科学发展战略提供机遇和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央分两批安排新增投资2300亿元,用于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拉动中国经济,国家投资4万亿计划中有2100亿用于节能减排。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单位GDP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10%的约束性指标,抓住当前难得的重大战略机遇,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向向绿色转型。
  
       生态经济建设是以不断深化的生态科学原理为指导,经济规律为基础,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运用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使最大范围的生态和经济统筹结合,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高效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制定并实施统筹全局、科学发展战略。要求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依托的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统一体,要求经济社会与生态建设全面协调,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
  
       一、流通领域在生态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
  
       生产、消费与流通是经济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三大构成部分,从本质上看,生产本身也是一种消费。广义上讲,一切消费活动都是建立在流通基础上实现的。经济活动中,流通对生产力结构,产品结构和功能,消费方式和效能、生产和消费都有着深刻和广泛的调节作用。因此,从流通入手,实现生产方式转变,加快生态建设,既是战略手段,也是长期发展的依托和载体。
  
       第一,流通环节是生态建设的风向标。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突出暴露了食品安全问题在产业监管失效下的恶果;部分水产品重金属超标不断提示某些水系污染程度;环保住房家装的被消费者青睐以及节能绿色产品的热销等。应该说在流通环节,对生态环境各项指标,体会最直接,反应最敏感,影响最深远。
  
       第二,流通体系是实施生态建设标准的重要载体。生态建设综合指标体系最终要落实到产品标准、市场准入标准、循环利用标准、节能标准和排放标准,等等。现代流通体系最重要标志就是标准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完善,与生态建设结合是大势所趋,也是竞争优势提升的根本要求。签订《东京议定书》,不仅带来环保的压力,更给企业在未来国际市场竞争中带来越来越苛刻的限制,只有大力推进低炭产业,开发节能降耗、低污染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才能站住脚跟;只有在流通标准化体系上取得领先地位,才能在经济整体上形成发展后劲并惠及大众。
  
       第三,流通领域是生态建设成效集中体现的平台。没有放心可靠的商品就没有繁荣的市场,没有标准化的生产体系就没有优质的产品和绿色环保的空间环境。实现绿色消费,普及循环经济,创造健康和谐环境,流通领域集中承载了人民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和生活品质保证。覆盖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流通领域贯通生产和消费、投入和产出、服务与效能,是人们看得见,体会深,求进步的大舞台。
所以在战略层面把流通和推进生态建设统筹融合起来,不仅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社会环境变化、谋求长远发展的战略之举。
  
       二、茧丝绸产业已经取得生态建设的突破。
  
       茧丝绸产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存在成为中国在世界上的独特标志。用现代的生态建设标准衡量,茧丝绸产业从全过程看应是仅有的“无缺点产业”,其生态社会经济意义是多方面的。
  
       1,蚕桑的生态敏感性要求环境的天然绿色和稳定,对农民又是重要经济收入来源。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得到广大农村地区积极响应,目前全国桑园面积达到1300亩,农民收入300多亿元,成为农村小康建设的支柱之一。桑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桑园即是经济林又是有利于生态环保的生态林,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适合大江南北。据专家测定,一亩桑园年吸收二氧化碳13吨,吸收二氧化硫30公斤,城市周边桑园综合效益,蕴含着巨大潜力。中国自古就有“桑鱼荷”循环经济模式,现在规模化桑园为农民开拓综合循环生态农业提供良好基础,深具可持续发展能力。广西宜州蚕桑产业循环经济建设,采取科技先导、龙头带动、综合开发、标准化实施、示范推广,实现无废物全利用经济模式,经济快速发展、环境大为改观、农民生活得改善。
  
       2,国家加大环保技术推广和应用,在丝绸生产环节,大力推广节能设备、零排放技术,无污染印染技术,相当一批丝绸企业跨入节能和排放先进行列。如江苏鑫源丝绸集团十几家缫丝企业全部实现零排放,年节水合500万元,在企业周围,带动16万亩生态桑园基地;广东丝绸集团在始兴的丝绸企业,自主创新,节能降耗余热回收技术取得成果,全部采用彻底燃烧、温控可调、循环回收的节能低排放经济运行模式,仅能源节约达50%,吨丝成本降低5000元,还为农民秸秆回收利用增加收入每吨400元。
  
       3,茧丝绸综合利用潜力巨大.桑蚕的成长过程每个环节都具备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特点。桑枝条能造纸、入药、养菌类,桑叶除养蚕外还能制保健茶、产沼气;蚕粪可提炼叶绿素和维生素K;蚕蛹可制取生物药品和保健品,又是很好的高蛋白保健食品;蚕丝除纺织成丝绸用于服饰和工艺品外,还可提取丝肽、丝胶和丝蛋白,广泛用于医疗、食品和美容护肤方面,最近在人造皮肤领域已有重要进展。
  
       中国西南大学在家蚕基因精细化图谱测序上取得世界领先成果,为下一步实现基因层次的功能研究开发打下基础,也为整个茧丝绸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提升开创出新的前景。丝绸产业附加值的不断提高也使产业发展进入良性轨道。
  
       把发展茧丝绸产业同调整农业结构结合起来,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同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同城乡建设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可以说,茧丝绸产业已经以自身的优势和现在生态建设形成合力,必定为我国经济可持续作出特有的贡献。
  
       最后,有两条建议:
  
       一是,从国家层面要整合力量,真正实现战略推动,全面持续发展。比如日本专门成立京都机制加速方案JICA,把相关政府部门和专业部门统筹为一个机制平台,实施战略促进和资源整合,及时监控实施结果。这种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动机制十分必要,有利于集中整合社会各种优势资源,形成合力,变战略规划为战略能力,使单项进步为系统成果。借鉴此例,应建立国家生态建设促进委员会,由主管和相关部门组成,建立稳定工作机制平台,负责信息资讯体系运作,生态综合标准研究制定和法律法规建设,全面推动社会各领域生态标准的实施和监督。
  
       二是,在全国持续开展生态建设行动。总体指导,分工负责,上下联动,作为国家全民行动深入持久有序地开展下去。包括:1,科普教育;2法规宣传;3,热爱环境从自身做起活动;4,维护权益,环保参与和行动;5,绿色消费,从流通入手,从政府采购做起;6,群众监督,促进绿色生产力的不断提升;7,人才培养,专群结合体制建设;8,促进骨干企业在生态建设中起到主力军作用;9,加强生态环保核心技术研发与投入,建立加快先进成果转化机制;10,从实际出发着眼长久,不断协调和调节价格、税赋等利益导向,从分配机制上保障生态建设稳步高效科学地推进。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