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锡伯族服饰——游牧精神

  锡伯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现有人口17万余人。他们原居东北,是古代民族鲜卑人的后裔。17世纪初,当时居住在吉林扶余一带以渔猎为生的锡伯人部落,归服兴起于东北的满洲。1636年被编入八旗,之后被大批南迁与满洲八旗混杂居住,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已的第二故乡。从此,就造成了锡伯族分居东北和新疆两地的局面。

  锡伯族过去信仰多神,还有信仰萨满教和喇嘛教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纪念先民西迁的节日。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锡伯族兼用汉、维吾尔、哈萨克语。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

  锡伯族的民间节日,多数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而新疆的锡伯族把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定为西迁节,锡伯语称“杜因拜专扎坤”。过西迁节时,家家吃鱼,户户蒸肉,届时还要三五成群到野外踏青摆野餐。过去各家各户都要制作面酱(米顺),盛入瓦缸中,作菜肴的调味品。这是二百余年来锡伯人民的传统节日,纪念一部分锡伯族西迁祖国西北边疆的伊犁地区,驻防戍边的英雄业绩,又有怀念亲人之意。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在锡伯村屯,都要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吃高粱米饭,每户都去当家人,进行聚餐,来纪念锡伯族西迁的历史壮举。此外,祭星也是锡伯族传统的节日,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举行。节日这天,各家选一只肥公羊,用水洗干净,宰后,在院中放一张桌子,把宰杀的羊放在桌前,在再在院靠西屋的墙角放一小炕桌,在上面摆七根蜡烛,摆成北斗七星的样子,然后点燃。又在院的西北墙上按北斗七星的位置锭好事先削好的七根木桩,在每根木桩上点燃一根蜡烛。将当晚煮好的羊腿供一夜,祈祷七星保佑。

  锡伯人打围有个古老的习俗,不论猎取的野味多少,所有参加者无论大小都是平均分配,即便过路人碰到分猎物时,也毫无例外地分得一份。不过,猎物的头和蹄子应分给首先命中者,这是一种奖励。锡伯人认为,猎物是大自然赐予大家的,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不能独用。锡伯人不光把打围看成是取得食物的手段,同时还把这看成是一种团结和吉祥的象征。

  锡伯族能歌善舞。最喜爱的弹拨乐器叫“冬布尔”,演奏时,将琴抱在怀侧,用右手指弹拨。音色近似冬不拉,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口弦也是锡伯人爱用的吹奏乐器,又称口琴、口簧、响蔑,锡伯语称为“玛肯”。演奏时,左手将口弦置于唇间,右手弹拨簧舌尖端,以气振颤发育。曲调一般是即兴创作,音域较窄,音色优美,是锡伯族儿童和妇女喜爱的乐器。

  锡伯族最早生息在大小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一带,后移居嫩江、松花江流域,过着射猎为务,食肉衣皮,凿冰没水中而网鱼鳖的渔猎生活。根据史书的记载和民间传说,直到十六世纪末叶,狩猎和捕鱼在锡伯族的经济生活中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关于锡伯族这个时期以及更早期的服饰情况,史籍中都没有比较直接而明确的记载。但根据当时当地的环境特点和他们捕鱼围猎、骑马善射的生活特征,以及周围民族的情况,我们可以推断出锡伯族的早期服饰衣料是以鹿、犴等兽皮为主,比较注重防寒保暖功能。

  锡伯人的长袍,系大半截的长袍,底边在膝下半尺许,袖口为马蹄形,可以卷上,可以放下,下身穿的长裤,外加“套裤”(只有两条裤腿,没有裤裆和后腰),春秋穿的是“夹套裤”,冬季则穿“棉套裤”。



21/212>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