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牛仔裤:一种理解美国大众文化的视角

  一天我发现我的125名学生中有118名穿着牛仔裤。而其他7人也有牛仔裤,只是那天碰巧没穿罢了。我不禁好奇,是否还有什么别的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节目、录音机、口红等等,能够如此流行?(T恤衫虽然同样为很多人所拥有,但穿的人却少得多)学生群体在所有人口中也许不具代表性,但牛仔裤在同一年龄群的非学生当中,同样是广为流行的,而且在年龄较大的群体中,仅稍稍不那么普及罢了。所以,着手一本有关大众文化的书,从思考牛仔裤开始,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让我们暂不考虑牛仔裤的功能性问题,因为功能性与文化几乎毫无干系,而文化关注的是意义、快感、身份认同,而不是功效。当然,牛仔裤是一种极为实用的服饰,它舒适、耐用,有时也很便宜,并只需要"低度保养"(low maintenence),但劳动服也有这些特点。牛仔裤的功能性是其广为流行的前提,但它却无法解释牛仔裤为什么流行。而且它尤其没有解释牛仔裤几乎横截每一种我们所能想到的社会范畴的独一无二的能力。我们无法根据任何一种重要的社会范畴系统,如性别、阶级、种族、年龄、民族、宗教、教育等,来界定一个穿牛仔裤的人。我们大概可以说,牛仔裤有两个主要的社会中心,其一是年轻人的,其二是蓝领阶层或工人阶级的,但这两个中心应被视为符号学意义上的,而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也就是说,它们是意义的中心,而非社会范畴的中心。于是一位人到中年的业务主管在星期天,穿着牛仔裤给自己郊外的草坪刈草时,他是把自己同青春活力(判然有别于显然更属于中年人的办公桌)以及劳动的神奇尊严联系起来--认为肉体的劳动在某种意义上要比有权有势更为可敬,这一信念根深蒂固于美国这个民族。他们的先辈拓荒者们距离现在仅几代之遥,而这一信念在有权有势者中同样重要,而且异乎寻常地流传着。

  我要求班上的学生简短回答一下,牛仔裤对他们意义何在?而他们的解释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讨论。这些讨论达成了一个相当一致的意义网络(这些意义围绕着一个新的中心)。这些意义群之间,有时相互联系,有时相互抵牾,而且它们允许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符号网络,以在共享的坐标内生成自己的意义。

  一组意义基本上是一体化的共同体,它否定社会的差异。牛仔裤被视为非正式的、无阶级的、不分男女的、且对城市与乡村都适用的;穿牛仔裤是一种自由的记号,即从社会范畴所强加的行为限制与身份认同的约束中解放出来。自由的是经常使用的形容词,通常与"自由地成为我自己"这一意义一起使用。

  牛仔裤里面社会性差别的匮乏,使人有自由"成为自己"(我想,在反常的情形,才是隐藏自己)。当然,它指出的一个明显悖论是:渴望成为自己,反而导致某人穿戴着与他人相同的服装。这只是美国(以及西方)意识形态深层结构之悖论的一个具体例证罢了,而这一意识形态乃是:最广为接受的共同的价值观,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渴望成为自己,并不意味着渴望与他人全然不同,毋宁说它渴望着将个人的差别放置在对某一商品的共同使用当中。后文我们将会看到,虽然穿牛仔裤者之间存在着社会差异的符号,但这些符号在相互抵牾之际,并不会否定牛仔裤共有的那套整合的意义。

  另一组意义则集中在体力劳动、强健耐劳(ruggedness)、活动力(activity)与发达的身体特征(physicality)。这些意义同样试图否定阶级差异:牛仔裤所暗示的身体的强健性,容许这些中产阶级学生将自身与体力劳动精选出来的一组意义联结在一起(是体力劳动的尊严与生产能力,而当然不是其从属地位与被剥削性)。牛仔裤能够承担美国工作伦理特定的阶级涵义。

  牛仔裤的身体特征与强健耐劳的性质不仅仅折射着工作本身,它们还承载着自然的本性(naturalness)与性征(sexuality)的涵义。自然的是个形容词,它几乎总是被用来表示自由的。与其他服装的正式性相比,牛仔裤的非正式性乃是自然与文化、天然与人工、乡村与都市之间深层结构对立的一个具体例证,或转换形式。身体是我们最自然的部位,所以,围绕牛仔裤的身体特征、青少年躯体的活力以及"自然的本性",存在着一个宽松的意义群。这个意义群可以折射出力量、体力劳动和男人的体育表演,也折射出女人的性征。当然,此类性别差异并非根本问题,但这些差 异却是抢夺男性气质(masculinity)与女性气质(femininity)之控制权的战场。许多女性便参与了与牛仔裤相关的身体特征更富"男性气质"这一意义的构造,恰如许多男性展示了更富"女性气质"的蕴含。

  这些天然的/人为的以及身体的/非身体的意义,与其他意义一道,构造着与美国西部相关的一组意义群。牛仔裤与牛仔以及西部神话之间的关联,仍旧牢不可破。有助于使西部对这些20世纪80年代的学生仍旧意味深长的那些意义,不仅仅是些众所周知的蕴含,如自由、自然、粗犷和勤劳(以及闲暇),还有进步与发展的观念,以及最为重要的意义--美国精神。正如西部边疆的开拓乃是美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明确的阶段一样,牛仔裤也被视为一种独特而明确的美国服装,这也许是美国对国际时装行业惟一的贡献。尽管西部神话很容易出口到美利坚之外,并易于被吸收到其他民族国家的大众文化当中,但它仍不失其美国精神。因此,它容许美国的价值观念与其他民族的大众意识融聚一处。类似的,牛仔裤实际上已被带入世界各国的大众文化当中,无论其地方性意义如何,它们总是会留下美国精神的痕迹。譬如在莫斯科,牛仔裤可以被当权者视为西方颓废的产物,但也可以由年轻人穿着,作为一种反抗行为,或是作为反对社会服从的一个标志--这一组意义尽管与60年代美国青年着装的意义相符,却判然有别于当今美国青年穿牛仔裤的意义。

  倘若今日的牛仔裤想要表达对立的涵义,甚至流露出一种社会抵抗的姿态,那么,它们需要以某种方式加以损毁才行--譬如扎染花色、不规则漂白、或者特意搞破。如果说"完好无损"的牛仔裤所包含的是当代美国共享的意义,那么,将之损毁变形,便成为使自身与那些价值观念保持距离的一种方式。然而,这样一种保持距离的方式,并不是全然的弃绝。穿破牛仔裤的人毕竟还是在穿牛仔裤,而不是穿着"橘人"的"袈裟"(Buddhistderived Robs of "orange people")。穿破牛仔裤是大众文化诸种典型矛盾的一个例证,即被抵抗的对象必然出现在抵抗行为当中。在形形色色的社会内部,权力是沿着阶级、性别、种族以及我们用来理解社会差异的其他范畴的轴线,不平等地进行分配的,而大众文化便在此类社会中深刻地矛盾着。大众文化属于被支配者与弱势者的文化,因而始终带有权力关系的踪迹,这是宰制力量与臣服力量的印痕,它对我们的社会系统以及社会体验是举足轻重的。同样,它也显露了抵抗抑或逃避这些力量的踪迹:大众文化自相矛盾。


41/41234>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