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礼仪服饰:传统融入日常生活

  一股回归传统文化的风潮在大地涌动。传统礼仪服饰逐步融入日常生活,即是其中之一。

  2006年4月4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内,孔子像前,该校历史系大三学生张丹丹身着中式传统服装,在此举行古代女子成年仪式——“笄礼”。笄,即簪子。笄礼是中国古代女子成年时举行的礼仪。自周代起,女子年过十五,如已许嫁,便得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举办者称,他们希望借此推广汉服,传承中华文化。

  无独有偶,同一天下午,人民大学大三学生雷云身穿明代汉服,在圆明园举行成人加冠仪式,来自北大、清华等数所高校的十多名学生前来“捧场”。雷云来自湖北荆州,就读于人大商学院。他一直对传统文化感兴趣。2月份时,在网上看到一家公司招募成人加冠礼的志愿者,于是就报了名。他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成人冠礼特别重要。通过庄重的加冠仪式,可让一名青年从中认识到作为一名成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加冠仪式上,3名身穿各色汉服的女生各捧着一顶帽冠,面南站成一排。一名学生扮做乐工,在台阶一角轻弹古筝。3套不同的汉服整齐地排在地上。随后,一名工作人员身穿灰色儒服,沿着方形路径,慢步走到已换上一套汉服的雷云面前。两人对拜后,“儒士”为雷云戴上黑色带孔布冠。整个仪式中,3次加不同的冠,加冠前每次都先换上不同的“汉服”。加冠三次,在古代叫三加,代表不同含义,一次比一次重要。

  在上述的传统仪式中,当事人和参加者都身着传统服装——汉服。礼仪与服饰,如影随形,密不可分。如今,围绕恢复汉服已经逐步形成了专门群体,有自己的网站。2003年1月,“汉网”正式成立。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网站注册人数达到27712人,成员遍布全国。他们的计划是通过“汉服”来实现文化的复兴,“完成在新时代的一次意义重大的回归”。其标志是一个帖子,很能够代表这个群体的理想和目标。

  “那时候,有一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临刑前,他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所谓“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简称,主要指的是具备明末以前汉族人穿着特色的服装,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表面看起来呈英文小写的“y”字,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汉服式样的初步确立是在夏商以后,到周代就逐渐完善,基本的形制在先秦时逐步成熟,虽然每个朝代都有变革,但从历史资料和画片上看,汉族传统服饰的精髓却是不变的——飘逸灵动,端庄秀丽,有垂坠感,“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很有华美气质。今年“七夕”,“汉网”在上海的成员举办了第一次集体活动。据报道,十几个成员穿着褶和褥裙,在大道上,按照汉族的传统习俗过节。傍晚6点,3位姑娘开始乞巧——望月穿针,吟罢3首诗后,西侧的一位姑娘将一根红线连续不断穿过7根钢针,拔得头筹。另两个男生用一根长绳穿过汉服两只宽大的袖管高高举起“晒衣”,同时按照汉族传统习俗将《中庸》、《汉书》、《三字经》等古书一一摊放在地上“晒书”。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围观的人不再认为他们在拍戏,或是日本人、韩国人,而是耐心听他们解释传统礼仪,饶有兴致地看他们做完这一切。“汉网”的成员们希望,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能有更多的人通过“汉服”,接受这服装背后的文化。

  另据报道,连日来,一套“中国式学位服”设计方案在网上论坛中流传。中国式学位服分为学士服、硕士服和博士服三类,每套学位服由学位冠(黑色弁)、学位缨、学位领(六种不同颜色交领右衽义领)、学位衣裳(深衣或玄端)、学位礼服徽、西式皮鞋等六部分组成。倡议者认为,西式学位服与我们的教育和科学的事业不尽协调。“中国式学位服”的设计尝试,希望对探讨中国学位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形成启发和借鉴,期待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及学位礼仪能应时而变。这种倡议引发了人们很大的争议。

  一国文化之复兴,固然要进行学术上的挖掘和梳理;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让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传统文化的“活”的载体;而目前中国出现的这种礼仪服饰悄然复归的现象,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逐渐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洵如国学大师钱穆所言:“欲考较一国家一民族之文化,上层首当注意其学术,下层则当注意其风俗。学术为文化导先路……风俗为文化奠深基,苟非能形成为风俗,则文化理想,仅如空中楼阁,终将烟消而云散。”(《中国学术通义》)可见,尽管是“多乎哉,不多也”,传统礼仪服饰已经悄然进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复归”活动中,当代青年大学生成为了最活跃的群体,其中意味,更值深思。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