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仫佬族服饰——美观大方 经久耐用

  民族概况

  仫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他们自称“伶”、“谨”。壮族称之为“布谨”,汉族称之为“姆佬”。建国后统称仫佬族。绝大多数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等县境内,与壮、汉、瑶、苗、侗、毛南、水等族杂居。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仫佬族人口数为207352。仫佬族使用的仫佬语与毛难语、侗语、水语相近。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部分人还会说壮语。通用汉字。

  仫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发展演变而来的,晋人常璩《华阳公志。南中志》中,即有关于“僚人”在云贵高原云岭山脉南沿一带活动的记载。唐宋以后,《岭外代答》、《溪蛮丛笑》等史籍中出现了“僚”、“伶”人们共同体的记述。《天河县志》、《大清一统志》说:“伶人又名僚,俗名姆佬”,可见仫佬与僚、伶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学术界一般认为,仫佬族是从僚、伶中分化出来形成的单一民族,其时间大约在宋代。

  据历史记载,宋太祖开宝五年(972),以桂州琳洞地置罗城县,先隶融州,后属庆远府。就目前掌握的材料所知,仫佬族至晚在元代或明初已居住在罗城一带地区。明朝继承宋、元制度·在罗城、天河、宜山等仫佬族聚居区设立流官,社会基层设立里甲。同时在县官之下,增设土巡检司、镇和寨堡等机构,利用当地头人任职,把流官与土官统治结合起来。人民须向朝廷交纳夏秋两税。清代将仫佬族地区县以下划分为“里”,在“里”下设“冬”。每“冬”约十余户,有“冬头”,由大家推选,负责筹粮收款。“冬”原为缴纳粮款而划分的社会基层单位,由于仫佬族大部同姓聚族而居,因此“冬” 以下又分“房”,实际上又成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姓、房组织。1912年后,设立团总、保董、甲长等,利用原来的“冬头”为保、甲长,统治仫佬族人民。1933年以后,随着国民党势力的深入,建立了区、乡、村的保甲制度,乡长兼任民团队长及小学校长,实行所谓“三位一体”、“五户连保”的反动统治。仫佬族中一些“乡老”、“族长”也往往上通官府,下揽族权,左右与土匪勾结,强迫群众遵守“乡约”、“族规”,竭力维护封建宗法制度。仫佬族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曾多次掀起反封建统治的斗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一批先进的仫佬族青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柳北抗日挺进队和柳北人民解放总队。罗城县的解放就得到了仫佬族人民的有力配合。

  社会经济

  
仫佬族至汉朝开始以族为姓。仫佬族之有姓有名,是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近代仫佬族中有罗、银、吴、谢、潘、梁、周、韦、张、黄、吕、包、覃、卢等姓,其中以罗、银、吴、谢为大姓、人口最多。仫佬族多是同姓聚族而居,自成村落。有的族内设有族长,通过推举产生,有的没有。但都有“冬”的组织,设“冬头”,冬下设“房”,这是血缘聚居的遗迹。

  仫佬族居住的地区青山环绕,溪水长流。江河两岸,山间坝子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仫佬族以种植水稻著称,早在宋代,龙江沿岸人民(包括仫佬族)即已“种稻似湖湘”。此外,仫佬族还种植玉米、红薯、芋头、谷子、小麦、荞麦、高梁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黄豆、芋麻、芝麻、油菜等。早在明代,仫佬族已使用铁制农具和畜力耕种。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与附近的汉壮民族大体相当。仫佬族地区的手工业也很早就有了发展。《说蛮》、《大清一统志》都有关于仫佬族“善制刀,,的记载。仫佬族打制铁器工具和烧制缸瓦及陶器手工业,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明代就有了本民族的铁匠。仫佬族制造的沙罐在附近一带很有名。


  由于仫佬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硫磺资源,素称“煤乡”,因此,仫佬族人民采矿形成了传统。明清时代的文献记载,有仫佬族人民采煤为生,掘地为炉、烧制沙罐。民国时期,仫佬族地区的煤矿开采量扩大,矿厂雇用了大批仫佬族人民(矿31)。使仫佬族成为生产工人占人口比重较大的少数民族。仫佬族地区如今拥有煤矿、水泥、化肥、农药、农机修造、建筑材料、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许多企业。交通运输十分方便。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根本变化。

  文化艺术

  仫佬族人民善唱山歌,这是他们历来用以歌唱生产、生活与感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艺术形式。歌的种类有:“随口答”,是即兴而作的短歌,多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时随问随答的对歌,句式有四句或六句,每句都是七言的,也有少数为六字头七字尾,押脚韵;“古条歌”,即为叙事式歌谣。有歌舞,其内容为民间流行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以15-30首为一条组成的长歌,叫“古条”,是民间歌手世代相传下来的;“口风”,是一种讽刺性歌谣,亦称口角歌,内容不拘,随编随唱,有“正口风”和“烂口风”之分。前者较文明,后者较粗俗,都富有机智、幽默、诙谐。

  仫佬族现代诗人包玉堂,继承了仫佬族民歌的传统,又吸收了汉族诗人写诗的艺术技巧,创作了许多富有诗情画意的叙事长诗,著有《凤凰山下百花开》、《歌唱我的民族》、《在天河两岸》、《回音壁》、《清清的泉水》等诗集。

  风俗习惯与重要节日

  仫佬族住的多是泥墙瓦顶平房,屋内有专烧煤的地炉。以稻米、玉米、薯类为主食,忌食猫、蛇肉。衣服尚青色。至清代,仫佬族妇女仍穿统裙,今已穿大襟衣、长裤,梳辫结髻,饰以耳环、手镯、戒指。男着对襟唐装。

  过去,婚姻多为家长包办,少数在“走坡”中恋爱成亲的,亦须经家长同意。盛行早婚,有婚后女方在一段时间内“不落夫家”的习俗,生育后始居夫家。与壮族、汉族通婚ā?。婚仪繁杂,耗费颇大。也有入赘的。丧葬仪式隆重,墓葬信风水龙脉。

  仫佬族的节日活动比较多,特殊的节日有:三月初三婆王节(又称小儿节),其活动是以村寨为单位举行祭祀;四月初八牛节,其活动是让牛休息,并拜祭牛栏神;五月初五端午节。除具有与当地汉族、壮族的端午节相同的内容外,各村寨还抬纸船巡田垌驱虫,以保丰收;八月十五为后生节,是各地青年男女开展“走坡”社交活动的节日。还有三年一大庆、一年一小庆的依饭节,每逢立冬后“吉日”举行,大庆以村寨(宗教)为单位,备办猪羊祭宗庙,举行演戏、舞龙舞狮、唱山歌等活动;小庆则一家一户单独活动。

  服饰文化

  
仫仫佬族崇尚深青色,服饰朴素无华,在六七十年前一直保持着古代僚人的特点。如妇女上衣很短,仅及腰,袖背上全部绣上鳞状花纹。下穿无褶筒裙,脚上穿的是钩尖鞋。男子多穿对襟衣,男女均以长帕包头。

  如今,仫佬族妇女一般穿大襟上衣、长裤。过去的姑娘梳辫,婚后结髻,现在多已剪发。老年妇女喜欢用青布包头,腰扎绣着精美花纹图案的围裙。据史料记载,清代仫佬妇女还有穿筒裙的习俗。一些人还穿风领衣。近代与当地汉族、壮族服饰差别不大。饰有银耳环、手镯、戒指等物。

  而仫佬族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长裤,头戴六片三角形合成的碗形青布帽。老年人穿琵琶襟上衣,戴硬壳平顶碗帽。多穿草鞋或布鞋,跣足的不多。

  仫仫佬族的服装面料,都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蓝靛染成的土布,并且被视为珍贵布料。其染制方法与众不同,把长约两丈的土布放入蓝靛染缸,反复晒染多次,使青蓝色泽均匀,然后涂上米汤、薯莨、牛皮胶糊面等,待晾干后,用石磙滚压或棒槌敲打。用这种方法制成的布闪光发亮,美观耐用。姑娘们的“送嫁衣”和老年人的“防老衣”都用这种布料做成。

  姑娘们还用它做成“同年鞋”,作为“走坡”时送给情人的定情物。如果做成单梁船形鞋送给老人,那是对长者的最大尊敬。用它做成背儿带,再用五色丝线绣上花、鸟、虫、鱼等各种图案,精致美观,栩栩如生,更充分显示了仫佬族妇女的艺术才能和审美情趣。

  仫佬族的服饰有自己民族的特点。仫佬族人喜欢青色,服装美观大方,经久耐用。仫佬族妇女都喜欢把辫子挽成发髻。仫佬族的服装大多已经汉化了。原来的传统服装除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有时穿着外,平时已很少见了。仫佬人服色尚青,爱穿青色是仫佬族服装的特色之一。

  仫佬妇女大都会制作布鞋,其做工十分讲究。妇女多穿尖头鞋,鞋头用彩丝绣上草虫花朵,精工制作。它与仫佬族儿童襁褓的刺绣,同为仫佬服饰中的两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工艺品。男子1911年以前多穿云头鞋,这类鞋如今已很难找到了。据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介绍,自制的布鞋曾有“云头鞋”、“猫头鞋”、“单梁鞋”、“双梁鞋”等四种样式。 草鞋 仫佬人喜欢穿草鞋。因为它柔软舒适,行走轻松,同时也是一种编织工艺品。仫佬山乡的草鞋品种繁多,有竹麻草鞋、黄麻草鞋、禾秆心草鞋等。在式样众多的草鞋中,竹麻草鞋最具特色。大罗村罗姓仫佬人男女老少都是编织草鞋的能手,他们根据日常生活的要求,用竹、麻编织出舒适、耐用的草鞋,流传至今。

  仫佬族戴帽子有着悠久的历史,所制帽子造形独特,别具风韵。杨梅竹帽工艺精巧,品种繁多,有方眼帽、六角眼帽、圆顶帽、尖顶帽、放鸭帽、小人帽等品种。轻便大方,用途广泛,既可遮阳,又可避雨、挡风。

  仫佬族妇女的装饰品喜欢用白银和玉石制作。银制饰品有:银针、银钗、银簪、银镯、银戒指、银环。银针约三寸长,形似葱叶,上大下锐,粗如小葱之叶,插于髻上作固髻之用。银钗以小银柱为脚,钗的上端安有一朵铜钱般大小的银花,银花上用细银丝卷成的短银柱两条,柱端各套安一只小绒球。银钗也是插入发髻上的装饰品。银环和银钗平时都不戴,仅在出嫁或作客时才佩戴。玉制饰品有玉簪、玉镯。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