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广东海上丝绸博物馆“海上码头”开始建造,该码头由11个水泥沉箱拼装而成,该码头以及从码头连接“水晶宫”的“海上通道”将于今年10月中旬全部完工。预计今年10月底“南海Ⅰ号”打捞出海面后,将在“海上码头”登陆,沿着“海上通道”一直运入广东海上丝绸博物馆“水晶宫”内。
码头面积共550平方米
昨天,“重任1602号”半潜驳船运载着11个沉箱,从广州小洲码头抵达阳江海陵岛十里银滩,停靠在“广东海上丝绸博物馆”对开海面上,“南洋号”起吊船从昨天上午10时开始,从半潜驳船上吊起第1个沉箱,移至预定位置,把沉箱平稳地安放在距“广东海上丝绸之路”水晶宫前325米的海面上。据海上码头施工人员介绍,“海上码头”由11个沉箱分三排组成,呈“T”字形结构,前排共有5个沉箱,后两排各3个沉箱。
据介绍,用于码头建设的沉箱呈长方形,每个沉箱长近6米,高5.5米,重300吨,由11个沉箱拼装而成的海上码头面积共550平方米,足可以容纳“南海Ⅰ号”从码头登陆。
风平浪静争分夺秒建码头
据介绍,海上码头及海上通道等工程总投资1000多万元。
现场施工人员介绍,目前海陵岛风平浪静,他们将争取在今年10月中旬把“海上码头”建成,10月底将投入使用。
据介绍,从8月28日开始,用于打捞“南海Ⅰ号”的巨型沉井开始横穿第一根底梁。在20多米深的海底,潜水员克服水流紊乱、能见度差的不利条件,利用钢丝索引导,将14米多长、5吨多重的钢梁横穿沉井。目前已经成功穿插第1根底梁,余下的35根底梁穿越工作已经开始。
“南海Ⅰ号”在10月底出水后,装载“南海Ⅰ号”的大型沉箱将在“半潜驳”船的护送下,从“海上码头”登陆,然后用先进的气囊技术,把装载着“南海Ⅰ号”的沉箱从“海上通道”送入“水晶宫”。
记者昨天在现场了解到,“海上通道”宽22米,承重量为5000吨以上,足够承受近5000吨沉箱的压力。施工人员介绍,“南海Ⅰ号”运入“水晶宫”后,海上码头将会成为观光码头,到时人们可以从海上乘坐游艇在码头登陆,进入“水晶宫”参观“南海Ⅰ号”。
“水晶宫”建成观光走廊
目前,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正在紧张建设中,据介绍,广东海上丝绸博物馆共19000多平方米,博物馆主体工程“水晶宫”高为25.5米、长69米、宽40米,其中储藏海水高度为12米,总储水量为28000立方米,四周建有“观光走廊”。
继“水晶宫”8月3日封顶后,用于专家研究及游人参观的观光走廊亦已经建成。目前施工人员正在加紧建造“水晶宫”底部防水工程,该工程结束后,“水晶宫”将具备迎接“南海Ⅰ号”的条件。10月底,打捞上来的装载“南海Ⅰ号”的沉箱将运抵“水晶宫”,专家们将向“水晶宫”灌注海水,分段拆箱,并清理“南海Ⅰ号”上的淤泥后,将正式向外开放,让游人参观。
据广东海上丝绸博物馆负责人介绍,该馆由6个主题馆环环相扣,1号、2号馆为展厅,3号“水晶宫”馆安放“南海Ⅰ号”,4至5号馆为办公及专家研究室,6号馆为“精品馆”,专门放置“南海Ⅰ号”上的精美瓷器、金饰,如金腰带、金手镯等。至此,1、3、4号馆已封顶,2号馆亦于昨天封顶。(新华网 )(E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