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想多养几张蚕,总觉得力不从心,只好作罢。自从有蚕桑技术人员到村到户指导,我们养蚕是省力又省心,赚钱也越来越多了……”如皋市高明镇周庄村养蚕专业户孙修华面对笔者的采访,说起科学养蚕,有道不尽的感激之情。
蚕桑产业是如皋市四大高效农业之一,桑园规模、年发种名列江苏省第三。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技术推广工作,今年以来,如皋市蚕桑技术指导站“服务三农,走进万家”,致力打造优质服务品牌。面对春季晚霜严重冻害以及茧丝绸市场特殊形势,立足抗灾,群策群力,战胜了各种不利因素,春季蚕桑生产喜获丰收,春蚕发种10.69万张,张产46公斤,平均茧价22 元/公斤,总产值超1亿,推动了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从高潮到低谷:稳定蚕农发展信心
如皋搬经镇加马村24组宋进如养蚕十多年,对市场波动有深切感受:2006年,蚕茧最高价达到每公斤30元,近两年持续下滑,去年每公斤最低降至13元。“以前是卖一斤蚕茧可买两斤猪肉,去年买一斤猪肉要卖两斤蚕茧,今年春茧价格还行,蚕桑生产前景依然看好。”
价格起落,饲养成本上涨,比较效益下降严重挫伤了蚕农的积极性,造成全市蚕饲养量相对减少。据统计,目前农村临时雇工的日工钱已从2006年40元增加到80元以上,忙时还请不到人;部分化肥、农药价格涨幅达50%。因此,少数镇出现蚕农毁桑和桑园弃管现象。
市场冲击面前,如市蚕桑技术指导站以“稳面积、提质量、增效益”为目标,着力稳定蚕桑产业。通过发放公开信、宣传册,举办座谈会、培训班等形式分析茧丝市场行情,树立蚕农信心。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桑园春管,推广桑园套种。上半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00场次,受培训蚕农几万人。
从“有形”到“无形”:提升蚕桑服务理念
如皋市蚕桑产业经历过起起落落,桑园面积已较为稳定,构建起了市、镇、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了制种、催青、收烘、缫丝、加工等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但由于体制机制等因素,农民养蚕技术水平较低、蚕茧质量不高;没有蚕丝终端产品,仅是蚕丝的初级加工,附加值不高,产业化经营程度仍然较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这一直阻碍着我市蚕桑产业发展壮大。
2004年,以活跃流通渠道、降低市场风险为重点的体制改革全面推行,高明、搬经、雪岸、常青等镇先后注册成立了蚕桑生产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对蚕茧自烘自卖、自主经营,蚕农真正成为产业主体。去年新成立的雪岸镇剑龙蚕桑生产专业合作社联合如皋新丝路蚕业有限公司引进自动烘干机,以“基地+蚕农+公司”为基本模式,按鲜茧收购和按股分红对蚕农进行二次分配,当年就实现赢利。
从苦干到巧干:提质增量科学应对
“应对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提高蚕茧的单产、质量上下功夫,从抓科学养蚕和行业管理两头入手。”如皋市蚕桑技术指导站站长薛卫东直言不讳。
今年4月1日、2日凌晨发生霜冻,正值如皋市育71-1品种桑脱苞至鹊口期,给桑树造成严重冻害。灾情发生后,蚕桑站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将应对措施贯彻到各镇,十天之内,紧急召开二次全市抗击桑园霜害技术工作会议,每位技术人员负责一个蚕桑重点镇。每到一处,技术人员根据不同的冻害症状现场指导补救措施,连续奋战十五天,终于将霜害损失降到最低,保证了春蚕丰收。
今年如皋春蚕每张蚕种的平均单产达到46公斤,而在4年前全市平均每张蚕种的产茧量仅为40公斤。
为了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实现蚕业增效,蚕桑站14名技术人员挂钩联系14个蚕业园区,与园区负责人制订发展规划,帮助园区做优、做大、做强,以建设高效蚕业示范园来辐射引领面上生产,加快推动全市“十亿元”蚕桑产业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