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产业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农村传统的富民高效和生态环保产业,在各地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很大贡献。据调查,一亩桑园每年吸收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碳13.6吨,可以有效保护环境,推动农村小康绿化指标的实现。其中,江苏省有桑园面积近90万亩,2009年全年饲养蚕种160余万张,蚕桑产值20多亿元,是全国乃至全球著名的优质茧生产基地。
2007年以来,在全国性的茧丝行情处于低潮的影响下,我国大多数地区出现了蚕农抛荒、挖桑改种的苗头,有些养殖大县桑园面积一度减少1/3以上。实践证明,凡是扶持政策到位的地区,桑园面积就保持得比较稳定,全年发种减少程度少。比如,江苏省如皋市(南通的县级市)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补贴政策措施,一是对新栽连片100亩以上桑园补贴200元/亩,二是全年财政拿出300万元对蚕种实施补贴,每张蚕种补贴10元,有效地稳定了蚕农情绪,保持了蚕桑产业规模的相对稳定,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如皋市2009年桑园面积仅比2008年减少不到15%,好于江苏省45%和南通市30%的减少幅度,同期省内的淮阴市则减少90%,徐州市、宿迁市也减少60%。较之浙江、山东、重庆减少40%的幅度,较之全国25%~30%的减少幅度,如皋也称得上全国桑园面积下降幅度最小的蚕桑主产县之一。就2009年发种数量而言,该市也是全省乃至全国下降幅度最小的蚕茧主产县。
蚕桑产业是农业中的弱质行业,经受不住大起大落,挖桑容易扩桑难。尤其在市场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形下,单纯依靠产桑县级政府的扶持远远不能满足稳定发展的需要,势必会造成大面积挖桑趋势,导致种养殖经济作物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2007年以来,虽然各地遭受了茧丝行情低潮的影响,但从目前蚕桑的比较效益看,蚕桑产业仍是农民增收的高效产业。另外,桑田在森林覆盖率这一小康达标的重要考核指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