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靖安古墓可能改写中国纺织史(图)

  专家称墓中朱染双色锦缎密度之高前所未有

  今年1月6日,靖安县水口乡李洲坳发现一座东周墓葬,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靖安县博物馆立即成立联合考古队,对该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本报全程报道了考古发掘的过程。至7月27日,该墓葬47具棺木已开棺34具。考古专家最新发现,墓中出土的朱染双色锦缎密度非常高,可能改写中国纺织历史。



王亚蓉教授正在清理的双色锦缎可能改写中国纺织史

  国家级考古专家云集靖安

  27日下午,靖安县举行考古发掘阶段性总结汇报会,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国家原文物局副局长)黄景略、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徐苹芳、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徐光冀等国家级考古专家亲临会场和墓地进行现场论证,并对开棺的成果及出土文物如何进一步考证和保护发表意见和见解。

  27日9时,记者到达靖安县,首先见到了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徐长青,这位自古墓开挖以来就亲临墓坑,每天辛勤地在挖掘和研究一线的考古专家用略带疲劳的声音告诉记者,从该墓发现以来,就引起了各方考古专家的关注,并陆续有专家来到现场指导。自7月1日进入开棺阶段以来,各方专家更是频频来到发掘现场和室内清理场所,亲身介入考古发掘、文物清理、大遗址保护等各项工作。先后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首都博物馆丝织品文物研究专家王亚蓉、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漆木考古专家吴顺清和方北松、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人类体质学专家朱泓、南京林学院林科研究所潘彪教授等国家级考古专家在现场对考古工作进行指导和探讨,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

  遭遇难题

  后期保护需要大量人力财力

  在汇报会现场,王亚蓉、魏东等专家就墓葬和出土文物的保护,发表了一些看法,四名专程从北京来的专家也就此提出了可行性意见。

  专家们说,由于地下水源非常丰富,发掘时间持续较长,现在墓地已明显滋生了生物,墓壁四周已开始生长青苔,墓底有动物钻孔,还有局部塌方的危险。在清理棺木的过程中,棺内也发现有低等虫类滋生。地下水还给下一步考古发掘和墓葬清理带来极大不便。如何切断地下水源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纺织物由于保存时间太长,在清理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变为尘泥。在简陋的工作间,靠简陋的设备清理,工作量巨大,耗时长,且在现有设备条件下难以清理出来。进一步清理保护和研究的时间将持续多年,需要更为适宜的固定工作室来完成,而且需要添置大量专业设备,并配备更多的专业人员参与才能完成,希望江西文物考古方面要尽快培养出大批年轻的专业人才。

  三大发现

  朱砂染织物千年不掉色

  27日11时许,记者来到距县城10公里的水口乡考古清理室,正逢王亚蓉专家在对刚开棺清理出来的一片丝织物进行讲解。她告诉记者,从越来越多被清理出来的丝织物残片观察发现,这些丝织物到现在仍色彩鲜艳,这和用了朱砂为原料的染色有关系。因为朱砂是矿物质原料,将它放进染料,不会掉色。古代的丝织品染色是在配齐染色的染浆后,再将织线放进染浆里染,这种配染色的工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古代染织技术研究资料。

  王亚蓉在进行简单的讲解后,又来到清理台前,小心翼翼地整理一片刚从棺木内简单清理出来的丝织残片。记者见她像绣花一样用小镊钳不断地剔除丝织物上的糜烂物。她说,清理时,千万不能随意乱动上面的纹理,它刚从棺底清出来,糜烂物和裹尸体时的草纸屑混在一起,要将它一点点夹出来,然后重新进行加固处理。

  4人为20岁女性骨骼无伤痕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朱泓教授委托他所带的人类体质学研究生魏东作研究情况介绍:从已开启的34具棺木中发现的10多具保存较为完整的人体骨骼可以看出,死者无被捆绑的痕迹,也没有明显的外伤。已有12例骨骼送检,到27日止,已有11例通过检测研究,确定其中有4例为20岁左右的年轻女性,另外7例无法定性。他还介绍说,在南方雨水丰富的酸性红壤中,人体骨骼能如此完好地保存下来实属罕见,这些保存下来的人体骨骼,为先秦时期的人种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标本,也为研究先秦时期人类迁徙提供了较好的研究证据。

  朱染双色锦缎密度之高罕见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首都博物馆丝织品文物研究专家王亚蓉介绍,在开棺清理的十几件丝织物中,从G6号棺木内,意外地发现了一件包裹尸体的朱染双色锦缎,该锦缎为1.3米×0.25米,它的周边用不同锦缎缝了边,经过漫长岁月的浸泡和泥沙腐蚀,仍然纹理分明、色彩可见。更可喜的是锦缎密度在50倍放大镜下竟高达240×10厘米。王亚蓉兴奋地说,如果用更高倍数的放大镜看,经线密度可能会在280以上。这个发现在她几十年的考古生涯中是没有的。即使是在过去的马王堆等大型古墓的发掘中,都没有发现。这充分说明当时的纺织和印染织业水平很高,中国的纺织历史可能要由此改写了。

  为了将这件稀有织物更完整地从棺木内取出来,她和同来的工作人员付出了辛劳。因为丝织物已成泥糊状,一触即溶,一吸水就糊,她们为此等了半个月,等它自然干燥后再清理出来,于是,她们将这件“宝物”取名为“急死你”。

  两大谜团

  年轻“织女”为何集体死亡

  据了解,在每个棺木中都有纺织器具出土,形式各异,种类繁多,大多数棺木中都有织物出土,再加上已检测出的4例20岁左右年轻女性的骨骼,一个新的疑团产生:这里埋葬的是不是全为年轻的织女?这些织女如此年轻,为何又会如此过早地同时死亡?又被集体安葬于此?

  吃桃为何吃桃核田螺为何带壳吃

  在会议现场,徐长青副所长介绍说:许多棺木内出土了尚未炭化的香瓜瓜子、桃核、稻谷、苇叶和一些细小如粟米般的螺壳等,表明这批死者生前曾食用相同的食物,这些食物尚未消化人已死亡。这又产生了一个疑团:当时吃桃为什么要吃桃核,稻谷为何不去皮就食用?田螺是不是当时的主要食物之一?吃时为何连壳一起吃?是当时加工工艺不够成熟,还是这种吃法是一种风俗?关于这些谜团,还有待专家作进一步的研究才能解开。

  花絮

  发现方孔纱衣纷纷合影留念

  王亚蓉教授告诉记者,她们自开棺清理丝织物以来,虽然每天都有新收获,但最让她们难以忘记的是在开G6号棺时,也是第一具棺,发现一件1.3米×0.5米的方孔纱衣,通过她们几个小时的脱水、清泥,一件制作精美、孔型均匀的纱衣出现了。她和几名工作人员很兴奋,一个个在纱衣前留影。她用手触摸这件纱衣时,非常感慨地对工作人员说,这好像触摸到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王贤平、记者陈国菊 文/图)


成为纺织技术精英,注册纺织人才网
找纺织人才,来纺织人才网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