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壮族的织锦纹就像象形文字,每种都代表着不同的意思;黑衣壮族及周边少数民族独特的蓝草染色技术既能染色又能防蚊,经改进后将应用于现代印染技术……昨天,东华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从广西那坡县归来,他们把黑衣壮族独特的染整技术和象形文化带了回来,准备进行引进和推广。
黑衣壮族是壮族的一个支系,学术界也有人认为他们属于侬族。总人口5.18万人,大部分聚居在那坡县。黑衣壮族人以黑为美,以黑作为族群的标记,由于生活环境的闭塞,他们保存有独特的种群遗传学特征,被称为壮民族的“活化石”。
“去以前,我们查过关于黑衣壮族的相关资料,以及他们那里的独特的服饰文化,但是去了以后发现我们可做的事太多了”,实践团团长、东华大学学生黄维说。他们原先考虑到黑衣壮族独特的服饰文化,想着把他们的织锦图案、银饰设计等引进到上海来,甚至已经联系好了城隍庙小商品市场以及一些生产饰品的企业,打算联合推出他们的服饰和饰品。但是去了以后,发现还有更多值得他们关注的,比如染整技术和服饰。
据实践团负责染整工艺考察的队员、东华大学染整专业博士生杨壁玲称,他们已经把当地特有的木蓝草染色方式带了回来,将在假期利用学校的实验设备进行专业研究,协助当地提高染整效率,并且考虑是否能够引入到现代染整技术中。
在当地考察期间,队员们发现,当地壮族居民用传统的木蓝草染色,染成的布匹具有淡淡的清香,而且可以防蚊。但是用传统工艺染色,一匹布染色最长要花25天时间。为此,他们特地组织一个技术团队协助进行改进,缩短原先的染色时间,并且还将协助当地改进原先的织染工艺,使原先穿在身上像盔甲一样沉重的衣服减轻重量。杨壁玲表示,“这些纯天然的染整技术非常适合现代环保的潮流,更何况它还是功能型的染料,因此,我们现在也在研究如何把它引入到现代纺织技术中。”
东华大学服装学院从事服装结构专业的学生任晓丽发现,原先的传统服装袖笼身非常小,由于是联裁的袖子,也不太适合活动,而高高的立领则不利于当地炎热气候下散热的需求。队员们在走访村民时发现,大多数村民都有这样的感受,但是由于代代相传,因此从来没想过,也不知道怎么去改善。为此,他们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提出了修改的方案,目前已经得到了当地政府认可,并且将考虑在当地推广,目前具体的方案已经在制订之中。(记者 姜澎)
价格行情 | 价情总览 | 纱线行情 | 棉花行情 | 化纤行情 | 面料行情 | 茧丝行情 | 化纤原料 | 其它市场行情 | 企业报价 |
纺织黄页 | 印染黄页 | 纺机黄页 | 针织黄页 | 丝绸黄页 | 化纤黄页 | 面料黄页 | 服装黄页 | 家纺黄页 | 棉纱黄页 |
知识技术 | 纺织基础 | 丝绸知识 | 印染技术 | 纺织标准 | 纺织技术 | 服装设计 | 化纤技术 | 纱线工艺 | |
纺织资讯 | 服装服饰 | 综合资讯 | 海外资讯 | 科技信息 | 纺织证券 | 纺企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