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市蚕业生产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茧丝绸行情疲软,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受挫,全市发种、产茧下滑的严峻形势,着力打造蚕桑特色产业,提升综合开发效益;着力推广蚕桑生产新技术,提高蚕茧单产和质量;着力调整蚕业布局,促进蚕桑生产健康发展,有效遏制了蚕桑生产明显下滑态势,实现了桑园稳定、单产提高、蚕农减产不减收的较好局面。
一、生产情况
2009年,全市蚕桑生产总体下滑。全年发放蚕种49.7万张,生产蚕茧17311吨,同比分别减少 20%以上;蚕种单张产茧35公斤,同比增6%;桑园面积87万亩,保持去年数量。渝东南部分地区有较大增幅,如黔江区发种、产茧增幅40%以上。全年鲜茧收购综合均价880元/50㎏,同比增加176元/50㎏,增幅25.53%;蚕农蚕桑收入4.0亿元,同比略增。
全年生产原种3.4万张,一代杂交种39.6万张。市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站对原种、一代杂交种全部进行了检疫:原种批全部合格,一代杂交种合格率为97.27%;成品质量检验检疫合格率98.79%;杂交率抽样检测合格率97.03%。
二、主要工作
1.继续实施“十百千万”优质蚕茧项目和多批次滚动养蚕示范与推广。“十百千万”优质蚕茧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我市蚕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全市已建成万担镇4个,千担村79个;培育10担以上的户2500户。其中2009年,全市14个千担茧村完成了项目任务,共新栽桑树2450亩,建共育室2616平方米,大棚12110平方米,推广省力化蚕台2555套,方格蔟32万片,共发种23098张,产茧768827公斤。
继续完善多批次滚动养蚕技术,总结发布了《多批次滚动养蚕技术》地方标准。全市10个区县进行了多批次滚动养蚕示范,示范农户1万多户,全年养蚕5—9批次,10.65万张,生产蚕茧43.27万公斤,分别增长11.6%、13.5%。
2.综合利用蚕桑资源,引导业主、大户规模发展。市外经贸委安排专项资金100万元,在荣昌、永川、石柱等重点蚕区实施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示范,桑园套种榨菜、桑园饲养家禽、蚕沙养鱼(虾)、桑枝生产食用菌、自采桑果促旅游等模式成效显著。示范区利用桑园2629亩,综合开发利用实现收入1386万元,亩桑效益4000元以上。
为适应生产的新形势,各地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扶持生产大户、业主发展生产。黔江区出台补助政策:蚕桑大户每栽一亩桑树补助400元,修建共育室、大棚以及购置方格蔟,分别一次性补贴7000元、500元、200元。云阳县峻西公司采取公司承包土地建桑园、农民养蚕、合同订单保护价收购、二次利润分配等,极大地激发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同时,合川、江津等区县也开展了撂荒桑园流转工作,通过流转促进规模生产。
3.蚕桑保险试点取得较好成效。
全市在黔江、合川等四个区县开展蚕桑保险试点,按照市、区(县)、蚕农各出一点保费的原则,全年参保蚕农50673户,蚕种投保98554张,参保金额115.35万元,投保金额3335.62万元。全年参保农户中有4726户报案,占总参保农户的9.33%,共计赔付金额45.40万元,户均赔付150.44元。获赔最多的农户达1800元,最少的30多元。实现了蚕农得实惠、政府得民心、企业得效益的效果。
4、强化质检工作,切实保护涉蚕各方利益
一是对市蚕种质量检验中心进行改扩建,完善了基础设施,更新了检测设备;二是严格贯彻实施蚕种质量检验规程和蚕种质量判定标准,完善蚕种检测制度,扩大检测范围,开展了对冷(即)浸蚕种的成品质量检验检疫,对2008年生产的越年蚕种和2009年秋用蚕种进行了杂交率抽样检测。三是对进出我市的蚕种实施了检验检疫,并发放进出蚕种的检疫证和调运证,确保了我市调入(出)蚕种的质量。四是各蚕种生产单位设立蚕种质量检验科(室),强化以防微为重点的蚕种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检测力度,确保蚕种繁育质量。
三、2010年蚕桑生产目标
全年计划发种55万张,产茧19000吨;生产合格原种2万张,一代杂交种70万张。努力抓好“十百千万”优质蚕茧工程项目、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蚕桑生产保险和蚕桑生产科技推广等工作,培育养蚕大户和蚕桑专业合作社;强化蚕种质量监管,确保蚕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