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本色布布面疵点检验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前    言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其他纺织产品标准的起草和编制,有利于规范纺织产品外观质量中局部性布面疵点和分散性布面疵点检验。
    本标准参考了国际上有关国家的相关标准,根据国内本色布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的不同要求对布面疵点的检验归纳成:评分法、计点法和标疵法。这些方法的本身不代表一个标准的质量水平,而是根据疵点的严重程度给出评分、计点、标疵的办法。
    本标准所编制的评分法中的10分制评分法等效采用了日本纺织检查协会棉织品(整理后)出口检查标准,4分制评分法等效采用了美国梭织物范友生疵点评分标准,11分制评分法非等效采用了前苏联TOCT国家标准,计点法等效采用了法国C.R.T.M.(米罗兹纺织研究中心)最后疵点的检验方法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自1999年12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国家纺织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杭州第二棉纺织厂、郑州第六棉纺织厂、河南省纺织品检测中心、安庆棉纺织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文娟、唐琪华、张宏建、佘国青、刘兆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本色布布面疵点检验方法    GB/T17759-1999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各类本色布布面疵点检验条件、检验方法、检验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用、衣着用、装饰用的机织生产的本色布布面疵点的检验。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406—1993  棉本色布   
   GB/T 5325—1997  精梳涤棉混纺本色布
   FZ/T 01018—1992  纺织品  机织物疵点术语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评分法 point assessing
   以分数值的大小来评定布面疵点的多少、轻重程度的方法,并规定一定长度内允许疵点最大的评分值。
3.2 标疵法defectmarkingmethod
   用标记来显示布面上的某些疵点的位置和数量,并规定放布来取代疵点的方法。
3.3 计点法  pointcountingmethod
   以记录疵点的点数和疵点的标记数来评定布面疵点轻重程度的方法。
3.4 主要疵点  majOrdefects
   足以使最终产品定为不合格品的局部或散布性严重疵点。   
3.5 次要疵点  minordefects   
疵点是否使最终成品为次品的疵点,还要取决于该疵点在最终产品的位置或在加工中消失的可能
4  检验
4. 1  检验条件
4,1. 1  检验布面光照度为4001x土1001x,可采用下灯光或上灯光。
4,1. 2验布机的线速度不大于20m/min(包括手推台板)。
4. 2操作规定
4.2.1  检验以布面的正面为准,选择采用单层或双层方式,以最能显示疵点的程度为准。
4.2.2  检验布面疵点时,应将布平放在工作台上,检验人员站在工作台旁,以能清楚看到疵点为准
4。2.3  每一个可见疵点按产品标准规定的评分法、标疵法或计点法检验。
4.2.4  对布面上所有疵点的长度测量时,均用检测合格的钢卷尺。
4.3疵点检验方法   
4.3. 1  评分法
4. 3. 1.1  4分制评分见表1。





4.3.2.2 标疵放布规定
   —向长度不足5cm的不放布。
   —疵点经向长度超过5cm至20cm的放布15cm。
4.3.2.3  定等规定
   —标疵数在一等品允许范围内为一等品,超过为降等品。
   —幅宽狭于规定要求的为降等品。
4.3.3 计点法
4.3.3.1  在经纬方向上所有的疵点都按照它们的长度计点,计点规定见表5 

4.3.3.2  疵点的标记
    ——4点的疵点用红色;
    ——2点和3点的疵点用绿色;
    ——1点的疵点只记数。
4. 3.3.3  一等品内不允许有红色标记。
4. 3.3.4  用计点法来评定布匹的等级时,应该规定一个约定匹长中允许存在的疵点的点数和疵点的标记数(见示例)。
    示例:幅宽为150cm,布匹每100m
    ——一等品少于55个点和22个记号;
    ——二等品少于等于85个点和35个记号;
    ——三等大于85个点和35个记号。
4.3.3.5  距布边12cm以内的经向疵点每米记2个点,不作标记。
4.4  布面疵点的量计规定
4.4.1  疵点的长度以经向或纬向最大长度量计。各种疵点的具体内容、名称见附录A、附录B。
4.4.2  表1、表2采用划“条”的量计方法。划“条”的量计方法规定如下:
4.4. 2.1  一个或几个经(纬)向疵点,在宽1cm及以内的按一条评分,宽度超过1cm的每1cm为一条,其不足1 cm的按一条计。
4.4.2.2  在一条内断续发生的疵点,在经(纬)向计量范围内有两个及以上的则按连续长度评分。
4.4. 2.3  在一条内有两个及以上经(纬)向明显疵点(包括不同名称的疵点)断续发生(间距在计量范围内)时,按程度重的全部量或分别量从轻评分。
4.4.3  经(纬)向明显疵点及严重疵点,经向长度超过1 m的其超过部分按表1、表2再行评分。
4.4.4  主要疵点按表1、表2或表3评分。
4. 4.5  次要疵点评分可以按主要疵点评分要求酌减,按产品标准要求执行。
4.5  疵点程度的规定
4.5.1  竹节、粗经、粗纬、经缩、拆痕、修正不良、油疵七种疵点程度按GB/T 406本色布布面疵点样照或GB/T 5325精梳涤棉本色布布面疵点样照执行。   
4.5.2  稀纬、密路以叠起来看得清楚为明显,单层看得清楚,叠起来看不清楚为不明显。若发生争议时,以点根数加以区别。
5  检验报告
  检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阐明检验是按本标准进行的、所采用的方法;
   b)被检产品的名称、规格、受检单位名称;
   c)受检产品的数量,包括段数、段长和检验结果;
   d)受检日期、检验人员签名;
   e)现场检验应说明的问题。
附  录  A
(标准的附录)
各类布面疵点的具体内容

A1 经向明显疵点
  竹节、粗经、特克斯数用错、综穿错、筘路、筘穿错、多股经、双经、并线松紧、松经、紧经、吊经、经缩波纹、断经、断疵、沉纱、星跳、跳纱、棉球、结头、边撑疵、拖纱、修正不良、错纤维、油渍、油经、锈渍、不褪色色经、不褪色色渍、水渍、污渍、浆斑、布开花、油花纱、猫耳朵、凹边、烂边、花经、长条影、针路、磨痕、木辊皱、荷叶边、经缩方眼、边撑眼、锈经、煤灰纱。
A2 纬向明显疵点   
    错纬(包括粗、细、紧、松)、条干不匀、脱纬、双纬、纬缩、毛边、云织、杂物织入、花纬、油纬、锈纬、不褪色色纬、煤灰纱、百脚(包括线状及锯状)、断纬。   
A3 横档
    拆痕、稀纬、密路。
A4 严重疵点
    破洞、豁边、跳花、稀弄、经缩浪纹(三楞起算)、并列3根吊经、松经(包括隔开1~2根好纱的)、不对接轧梭、1cm的烂边、金属杂物织入、影响组织的浆斑、霉斑、损伤布底的修正不良、经向5cm内整幅中满10个结头或边撑疵。
A5 经向疵点及纬向疵点中,有些疵点是这两类共同性的,如竹节、跳纱等。在分类中只列入经向疵点一类,如在纬向出现时,应按纬向疵点评分。
A6 如在布面上出现上述未包括的疵点按相似疵点评分。
附  录  B
(标准的附录)
疵点名称的说明

B1  破洞;3根及以上经纬纱共断或单断经、纬纱(包括隔开1~2根好纱的),经纬纱起圈高出布面0.3cm反面形似破洞。
B2  豁边:边组织内3根及以上经、纬纱共断或单断经纱(包括隔开1~2根好纱)。双边纱2根作1相计,3根及以上的有1根算l根。
B3  跳花:3根及以上的经、纬纱相互脱离组织,包括隔开一个完全组织。
B4  烂边:边组织内单断纬纱,一处断3根的。
B5  修正不良;布面被刮起毛,起皱不平,经、纬纱交叉不匀或只修不整。
B6  霉斑:受潮后布面出现霉点(斑)。
B7  毛边;由于边剪作用不良或其他原因,使纬纱不正常被带入织物内(包括距边5cm以下的双纬和脱纬)。
B8  结头:影响后工序质量的结头。
B9  纬缩:纬纱扭结织入布内或起圈现于布面(包括经纱起圈及松纬缩三楞起算)。
B10  边撑疵:边撑或刺毛辊使织物中纱线起毛或轧断。   
B17  棉球:织造中纱线受摩擦后使纤维呈球状。
B12  竹节:纱线上短片段的粗节。
B13  星跳:1根经纱或纬纱跳过2—4根形成星点状的。   
B14  跳纱:1—2根经纱或纬纱跳过5根及以上的。
B15  断疵:经纱断头纱尾织入布内。
B16  拖纱:拖在布面或布边上未剪去的纱头。   
B17  杂物:飞花、回丝、油花、皮质、木质、金属(包括瓷器)等杂物织入。
B18  断经:织物内经纱断缺。
B19  沉纱:由于提综不良,造成经纱浮在布面。
B20  综穿错:没有按工艺要求穿综,而造成布面组织错乱。
B27  错纤维:异纤维纱线织入。
B22  粗经:直径偏粗长5cm及以上的经纱织入布内。
B23  吊经:部分经纱在织物中张力过大。
B24  紧经:部分经纱捻度过大。
B25  松经:指部分经纱张力松弛织入布内。
B26  并线松紧:单纱加捻为股线时张力不匀。
B27  双经:单纱(线)织物中有2根经纱并列织入。
B28  筘路:织物经向呈现条状稀密不匀。
B29  筘穿错:没有按工艺要求穿筘,造成布面上经纱排列不匀。
B30  针路:由于点啄式断纬自停装置不良,造成经向密集的针痕。
B31  经缩:部分经纱受意外张力后松弛,使织物表面呈现块状或条状的起伏不平。
B32  拆痕:拆布后布面上留下的起毛痕迹和布面揩浆抹水。
B33  双纬:单纬织物一梭口内有2根纬纱织入布内。
B34  脱纬:一梭口内有3根及以上的纬纱织入布内(包括连续双纬)。
B35  煤灰纱:被空气中的煤灰污染的纱(单层检验为准,对深色油卡)。
B36 密路:纬密多于工艺标准规定。
B37 稀纬:纬密少于工艺标准规定。
B38 条干不匀:叠起来看前后都能与正常纱线明显划分得开的较差的纬纱条干。
B39 云织:纬纱密度稀密相间呈规律性的段稀段密。
B40 错纬:直径偏粗、偏细长5cm及以上的纬纱、紧捻、松捻纱织入布内。
B41 花纬;由于配棉成分变化或陈旧的纬纱,使布面色泽不同,且有1~2个分界线
B42 花经:由于配棉成分变化,使布面色泽不同。
B43 百脚:斜纹或缎纹织物一个完全组织内缺1~2根纬纱(包括多头百脚)。
B44 水渍:织物沾水后留下的痕迹。
B45 污渍:织物沾污后留下痕迹。
B46 磨痕:布面经向形成一直条的痕迹。
B47 浆斑:浆块附着布面影响织物组织。
B48 布开花:异纤维或色纤维混入纱线中织入布内。
B49 宽、狭幅:幅宽度上下偏差超过标准规定。
B50 凹边;凹进布边0.5cm及以上。
B51 猫耳朵:凸出布边0.5cm及以上。
B52 荷叶边:布边呈荷叶状的。
B53 木辊皱:织物经向有三层折叠在一起而形成的折痕
B54 稀弄:纬纱密度1cm少5根及以上成弄的。
B55 边撑眼:边撑刺辊使织物上造成边部密集的刺眼。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