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赵丰:衣锦环绣 一个持续5000年的追求

  衣锦环绣:一个持续5000年的追求——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 赵丰

  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的亚圣孟子曾描绘过一种理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虽然当时人们对于穿上丝绸的初衷已经有些模糊,或许是对于死后灵魂升天的幻想,或许是对于人们身体健康的呵护,或许是对于长者高贵地位的尊敬,但却道出了人们对衣锦环绣孜孜不倦的追求。

  追求从联想开始

  《礼记•礼运九》:“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从我国早期出土的纺织品来看,麻葛类织物是中国先人们最早的服用材料。但是有朝一日,我们的先民从年复一年对野蚕变化的观察中突然产生了对蚕变化的联想,领悟了丝绸的魅力,人们便开始了对丝绸的长达5千年至今不息的追求。

  这一领悟的过程可能是这样的。由于蚕的一生中卵、幼虫、蛹、蛾的四种状态变化十分神奇,这种静与动之间的转化(包括眠与起)使人们联想到当时最为重大的问题———天地生死。卵是生命的源头,孵化就如生命的诞生,幼虫的几眠几起犹如人生的几个阶段,蛹可看成是一种原生命的死,而蛹的化蛾飞翔就是人们所追寻的灵魂去向了。由于蚕与人似,由蚕所吐的丝绸也不会是普通的织物,服用丝绸必然会利于人与上天的沟通。因此,人们在死后直接用丝织物或丝绵包裹起来,等于用丝质的材料做成一个人为的茧子,有助于死者灵魂的升天。

  就这样,我们的先民开始幻想穿上丝绸衣服,死后灵魂可以到达天国,甚至是在生前也经常可以接触天国。但无疑只有少量的特殊阶层人物才有这样的权利,这些人把丝绸作为祭服的材料。

  所有这些用于祭祀或是死者所穿的衣服都必定带有极为神秘的图案。商代丝绸的实物保存并不多,但从殷墟出土的一些青铜器及玉器雕刻中的人物形象来看,其身上所穿的服装都应是在几何纹绮地上刺绣龙凤等神奇的纹样。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应该是一个正在祭祀的巫师,身上所穿应该也是丝绸刺绣的衣服,上有龙纹。直到战国时期,丝织品的应用越来越多,织锦刺绣的技术也越来越高,而其图案则依然是龙凤艺术。这些龙凤纹样无疑是为了增强丝绸的神秘感,使得服用者更容易升天,与龙凤接近。

  若无衣彩入时难

  渐渐地,天人合一的学说褪色了,淡化了,而孔子儒家建立起来的礼仪制度慢慢在人间通行。加上丝织品本身就是高贵与身分的象征,其丰富的色彩和图案更可以作为等级的符号和时尚的标志。

  最高的等级首先是皇帝的服饰。《尚书》已记载了黄帝曾用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十二章的图案。后来,龙纹成为皇帝服饰中的专用图案题材。不过,龙纹也被分成若干个等级。如在元代,五爪大龙被专用于皇帝服饰。自明代起,五爪龙专用于皇帝服饰,而四爪蟒及与龙纹较为相似的飞鱼和斗牛都用于近臣的赐服。明清文武百官还用胸背或补服图案表示品级。

  除图案外,色彩也是分辨等级的重要因素。汉代紫色为贵者燕居之服,而绿色则为民所常服。唐代高祖时天子用赭黄袍衫,亲王及三品以上服大科绫罗紫色袍衫;五品以上服朱色小科绫罗袍;六品以上服黄丝布交梭双紃绫;六品七品用绿。大抵按紫、绯、绿、青四色次序定官品之高卑,始于此时。

  在追求等级标志的同时,丝绸也作为一种时尚为人们所追求。综观整个中国丝绸艺术史,图案流行变换之快,确是其它的工艺美术所无法比拟,特别是在唐代,这种流行的追求在大量唐人诗中也可见一斑。郑谷在《锦》诗中称:“布素豪家定不看,若无衣彩入时难”,当时人际交往时非常注重服饰,甚至达到重衣不重人的地步;李洵在《赠织锦人》诗曰:“美人一曲成千赐,心里犹嫌花样疏”,如果你要送丝绸给那些时尚的美眉,那就更得小心,因为她们对图案结构、风格等有着特殊的爱好。然而,对消费者来说,更重要的还是紧跟时尚,其消费观点竟与今天的时装业的要求相接近:“越地缯纱纹样新……便令裁制为时服”。而“织锦花不常,见之尽云拙”,虽然丝织品的花样已经不断翻新,但只要稍一迟缓,这些花样也就成明日黄花,不再新颖了。

  环以锦绣

  建筑是一种居住环境,也如同服装,一衣一居,无不以丝绸锦绣为最高境界。五代《韩熙载夜宴图》、明代仇英的《汉宫春晓》及清代大量宫廷绘画都描绘了当时居室之中的各种丝绸装饰,而北京故宫里保存至今的实景也充分展示了其环以锦绣的华丽盛貌。

  建筑实体本身就经常用丝绸来进行装饰。史传汉武帝起仙灵阁,有连烟之锦,走龙之绣。这些连烟之锦和走龙之绣都是用作室内装饰的。有不少汉晋时间的墓室壁画中都以锦绣图案进行装饰,表现的是当时锦绣为墙衣的景象。直到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中依然记载,当时的建筑彩绘实际上都是对丝绸饰墙的简化。

  丝绸也用作地衣。《西京杂记》载汉明帝时“宫中籍地发紫鸾之锦,翠鸳之绣”。到唐代安徽宣州生产红线毯,也是用丝作成,诗人白居易曾有《红线毯》咏:“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乘可殿铺。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现在的新疆地毯、波斯地毯中也有大量以丝织成者。

  室内装饰的门窗都用纱罗作帘,房中隔断则用锦作屏风。清代小说《红楼梦》十七回写到大观园新落成时要配帐幔帘子之类,其中讲到有妆花的、堆绫绣的、缂丝和弹墨印花等方法制成的各种幔子,应该就是床上的帐子,史料上又称罗幔或罗帏。各种花式的门窗帘子在现存清代实物中有不少各种丝绸的门帘和窗帘,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传为光绪大婚时所用的门窗帘,以纳纱绣和缎地平绣的方法绣出百子图。至于家具所用的丝绸装饰就更多了,历史上记载最有趣的是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的冰蚕丝所制成的座垫:“康老子遇老妪持锦褥货鬻,乃以半千获之。波斯人见曰:此冰蚕丝所织也,暑月置于座,满室清凉。”

  被衾自然一定是丝绸做的。我们所知最早的锦衾是湖北荆州马山出土的战国舞人动物纹锦衾,纹样华丽,章彩奇异。锦衾在后世还有不少出土,特别是内蒙古元集宁路出土的格力芬锦被和河北鸽子洞出土的凤穿牡丹纹锦被,保存十分完好。

  五千年来,丝绸已成为中国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锦绣两字已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锦绣河山、锦绣中华、如锦似画等词汇都代表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衣锦环绣同样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种追求已经走过了五千年,而且至今依然继续。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