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楚绣和汉绣,在清代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它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润色”,融传统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各种艺术为一体,200多种针法精细入微地刻画物象,远观讲究气势,近看出神入化,其特点是色彩丰富,形象生动自然、逼真、质感强烈,具备了较高的审美价值。
惊叹号下的跌宕命运 西汉辛追夫人的冒号
“湘绣号”驶过西汉,死后葬于马王堆汉墓的辛追夫人,携带着17大箱150余件各种华贵纺织品和服饰上了车,这些服饰上所绣的精美的龙凤、飞燕怪兽、祥云卷草等充满着浓厚的楚地巫风,毫无疑问,这是我们目前所知的湘绣最早的源头。
“湘绣号”继续向前,车窗外是浪漫的唐宋明月、空旷的元代荒漠、秀丽的明清江南,然而她却一直没有停留。这段漫漫长途是中国刺绣的蓬勃发展期,但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四大中国名绣直至清末才初具雏型。
李仪徽和胡莲仙的逗号
“湘绣号”停在清末,此时上来了两个苦命的女人,一个叫李仪徽(1854-1928年,平江人,新婚丧夫),一个叫胡莲仙(1832-1899年,湘阴人,中年寡居)。李仪徽发明的掺针法给湘绣带来了第一次工艺革命,奠定了湘绣在四大名绣中的地位。胡莲仙更是了得,不仅绣艺超群,还在长沙尚德街开了一家吴彩霞绣庄,这是湘绣史上的第一家绣庄,深居闺阁的湘绣从此走入市场。
这一站竟停得如此之久,宁乡的著名画家杨世焯上来了,他开馆传艺、办绣庄,把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移植到刺绣上,使湘绣雅起来。一些著名的绣女,如神针肖咏霞、柳敏姑、杨佩珍、廖家惠等都上了车。一时间,“湘绣号”上群星璀璨,湘绣在四大名绣中脱颖而出。
民国时期的红色惊叹号
1910年,湘绣在清政府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崭露头角,皇室贵族、官僚地主、新兴军阀、英美洋人,甚至包括美国罗斯福总统、英国爱德华八世,都抵挡不住湘绣的魅力。仅十余年,吴彩霞绣庄的分店遍布全国18个省份。1933年到1937年,湘绣达到全盛。这一时期,长沙有绣庄四十,绣工万五,绣品年产量3万件以上。湘绣在芝加哥等多个博览会上载誉而归。当时报刊评价:“湘省刺绣,本极精巧,故有湘绣甲天下之美誉”。
三把火的黑色惊叹号
“湘绣号”驶进新中国,杨应修、黄淬锋、余振辉等著名艺人带来了纤毫毕现、神气逼真的狮虎和奇妙的双面绣以及双面异形绣,再次给湘绣增辉。日用的湘绣被面出口苏联,竟然堆出了一座湘绣大楼。但“湘绣号”却遭遇了它的克星——火。
1967年8月23日晚8时,不知谁在湘绣大楼放了一把火,省湘绣厂数十年积累的绣品和珍贵资料,化为灰烬。损失不亚于1938年11月12日的“文夕大火”。此时,由于文革批“四旧”,湘绣出口量为零。
时间一晃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些个体湘绣厂家以次充好,图案也多为骏马老鹰,典雅高贵的湘绣沦为地摊上论斤卖的“小菜”。湘绣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2002年10月26日上午10时,湖南省湘绣研究所不得不自己放了一把火,把价值百万元的历年库存积压残次绣品付之一炬,以示和劣质绣品划清界限。
一种刺绣的命运,有如一个人的命运,总由所处的时代和相遇的人物决定,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有着2000余年历史的湘绣,从十九世纪末到上个世纪末,从崛起到繁荣到衰落,不过百年。
价格行情 | 价情总览 | 纱线行情 | 棉花行情 | 化纤行情 | 面料行情 | 茧丝行情 | 化纤原料 | 其它市场行情 | 企业报价 |
纺织黄页 | 印染黄页 | 纺机黄页 | 针织黄页 | 丝绸黄页 | 化纤黄页 | 面料黄页 | 服装黄页 | 家纺黄页 | 棉纱黄页 |
知识技术 | 纺织基础 | 丝绸知识 | 印染技术 | 纺织标准 | 纺织技术 | 服装设计 | 化纤技术 | 纱线工艺 | |
纺织资讯 | 服装服饰 | 综合资讯 | 海外资讯 | 科技信息 | 纺织证券 | 纺企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