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丝绸与中国经济:“两税”时代

  唐代中叶,安史之乱后,中原一片混乱,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延续了近三百年之久的均田制终告瓦解,使得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租庸调制亦无法继续施行。公元780年,杨炎在唐德宗的支持下推行了“两税法”。两税法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它的得名来源于其纳税时间分为夏秋两季,以户税和地税代替了租庸调,舍弃了以丁身为本的原则,实行“唯以资乡为宗”的“户税”,即按资产的多寡定出户等,再按户等高低征税。这是一种货币税,但在真正实行的过程中,仍以实物税为主。到了唐穆宗时,政府才明文规定,两税既可以纳钱,也可交纳布帛。

  宋代仍沿用两税法。夏税所输纳税物,一般折为布帛,故夏税所输者,也称为“税绢”。由于两宋屈服于北方的辽、西夏、金等国,每年都要“送”出许多强制帛;同时,在对外贸易和赏赐官员时都需要很多丝绸,政府对丝绸的需求极大,因此,制订了“丁口之赋”和“杂变之赋”。它们常用绢代赋,有"身丁绢"之称。此两种赋税都必须“随同两税输纳”。在这些税赋中,丝绸占了当时官府丝绸总收入的一半。两宋时,两税的税额表面上变动不大,但制订了诸如“和买绢”之类的附加税。因此,税额其实是很重的。

  元代的税赋较为混乱。当时主要有税粮和科差两项。税粮南北不同,北方分地税和丁税,而在原南宋统治下的南方地区仍沿袭宋代旧制,即按地亩分夏秋两税征收,秋税粮,夏税纳木棉、布帛、丝绵等物。元代还实行科差制度,规定“每二户出丝一斤,并随丝线颜色输于官;每五户出一斤并随丝线颜色输于本位(即受封之王)。”

  明代中叶以前,仍推行两税法,但也有所改动,如除征收夏税丝、绵及秋丝外,还增加了所谓的按栽桑株数征收的“农桑丝绢”和染料等税科。明万历九年(1581年),赋税制度又发生了一次大的变化。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新的税法将政府征收实物一律改为征收货币。它标志着实行了1300多年的两税法的终结,也宣告了实物税的消亡。

与前两类税法相比,两税法征收的丝绸种类较多,且不再局限于丝织成品。宋代将租赋物品的布帛细分为“罗、绫、绢、纱、絁、紬、杂折、丝线、绵、布葛”十类,除布葛以外,其余九项均为丝织成品。

  元代则由原先的丝织成品改征为丝织的原料——生丝了。这种改变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第一是元代存在着厐大的官营丝绸作坊,可以说其规模之大、分类之细,在历代上是空无绝后的。为保证这些官方丝织作坊的原料供应,只能将租赋收入中的绢帛改为生丝;第二是民间丝织业已十分发达,家庭丝织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有些农户只从事养蚕缫丝,而另一些人只从事丝织业,即所谓的“机户”。元政府既可以在市场上向其购买丝织成品,又可将征收的生丝卖给这些机户。

  到了明代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间丝织业也更具商品化和规模化。在丝织发达地区的江浙一带还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由于市场上流通的丝绸很多,政府已可用货币买到所需的各类丝绸。正是在这种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历史背景下,“一条鞭”法才得以顺利推行,将一切实物税都改征为货币,这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来源:中国科普博览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