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旗袍带着几分拘束,又有着几分随意,领口的紧收与敞开,都能恰到好处地衬托出女性丰润优雅的颈部;紧身的衣身突出女性胸部、腰部和臀部的造型,展露出动人的优美曲线;下摆开衩乘风飘拂,既含蓄又极富动感,展现出女性无限温柔,浪漫的情致——这样的旗袍穿在女性身上,再配以优美的步态、淡雅的服饰,典雅中蕴含着质朴,高贵中透出清丽。这样的服装,就不仅仅是一种时装,而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文化了。
上马下马图个方便
旗袍原是满族的服装,旗袍的出现是与清顺治在北京城建都有着密切关系的。满族素有红、黄、蓝、白的正、镶各四旗,统称为“八旗”,汉人称其为旗人,旗袍是旗人的服装,因而得名旗袍。
满族的语言称之为“衣介”,这种袍子的穿着者还包括在旗的蒙古族和汉族。男式的旗袍多称为大褂,且为长筒垂直的样式,圆领,大捻襟,四面开气或左右两面开气,有扣袢,有箭袖。在行军和跋山涉水时,只要将袍子的下摆底襟撩起来,掖在腰间的袍带上即可,无论上马下马、行走动作就都可以自如无拘啦。
箭袖是在袍袖袖口边再接出个半圆形的袖头,一般长度在三寸至半尺左右不等,形似马蹄,汉人称其为“马蹄袖”,满语称之为“哇哈”,平日挽起可增加美观,也显得利索,外出狩猎时放下又能遮盖手背,起到防风御寒的作用。
清顺治在北京城定鼎之后,令全国军民“剃发易服”,以表示归顺,在这种强大的政治压力下,汉族老百姓的服装也随之变化。在清政府的大内宫廷上,王公大臣和其他官员入朝觐见皇上时,都必须先将马蹄袖弹下(先左后右),两手伏地行三拜九叩的大礼。
早年间的旗袍是直硬领式,宽下摆,不收腰,袖子宽且肥,这是为了便于戎装女子在马上的驰骋搏杀。如今在沈阳的故宫博物院里还能见到它的模样,只不过已是隔窗欣赏的展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