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丝绸与中国经济:“户调”时代

  丝绸除了服用功能之外,它还是一种实物货币,甚至在钱币不足之时,如钱币制度混乱的魏晋时期,还可以取代钱币的地位,成为贸易的中介。《唐律疏义》规定,在计赃和计罪罚时,都要以绢匹为筹码,这无疑是用国家法令的形式肯定了绢帛的货币作用。唐以后,随着货币制度的稳定,以绢代币的现象才有所改善。

  丝绸还是一种赋税的税种。历代封建政府向百姓征收的赋税,除“粟米之征”外,还有“布缕之征”,也就是将丝绸列入国家征赋的财源之一。这种独特的实物税,在世界赋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丝绸的赋税经历了“户调”时代、“庸调”时代和“两税”时代三个时期。

从三国时代直至隋代,皆为丝绸“户调”时代。它是中国古代丝绸赋税制度的确立时期。“调”即为古代纳税人向政府交纳的丝绸,户调也就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征收丝织品的一项赋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与曹操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东汉战乱时期,曹操为保证军粮供应,首创屯田制,募民耕种,开辟稻田,并于建安九年(公元204年)规定:“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这是户调制度的前身,为后来的以户为单位,以绢、绵为征收内容的户调制度制定了基本模式。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在实行占田制的同时,户调制也被确定下来:“制户之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这是一项以亩授丁、以丁为户、以户为课征单位的税法。

  其后,北魏孝文帝在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首次颁布了“均田制”,即“计口授田”,将政府控制的无主荒田按人口平均分配。初被授田的男子还授与桑田(一种配种桑树的田地)20亩,可世代相传,永不还官。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蚕丝业的发展。公元486年,北魏政府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对“户调制”作了相应的调整:“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民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这种户调制度在之后的东西魏、北齐北周、隋等朝代继续沿用。

  户调征收的丝绸主要来自丝织业发达的中原地区,如山西、山东、陕西、河南、河北等地。当时的南方还属经济落后地区,所以这些地区征收的均是以麻布为主。

              来源:中国科普博览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