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万······23万!24万!!25万?!
曾长期“钉”在22万元的生丝价格突然连续跳跃,只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对买卖双方来说自然是有人欢乐有人愁。22万并不是写在纸面上的简单数字,它是丝绸业所认为的
“合理价格区间高限”,超过此价格,行情波动风险可能增加,所以,近期有关于国储丝是否适时放储,平抑价格的讨论开始发酵。有人认为,国家茧丝办应尽快放储,通过放储控制丝价过热,阻止茧价的进一步上扬,从而达到保护行业特别是下游环节平稳发展的目的;有的人则认为,今年全国蚕茧大减产30%的背景下,茧价的强势地位相当牢固,放储备只会进一步加剧茧丝成本的“倒挂”危机。这两种说法孰对孰错,不是贴个“YES”或“NO”的标签如此简单,不妨先耐心地我们所面临的市场行情条件再进行一次梳理,再对答案求解。
起因:生丝被动式上涨
今年以来,生丝的原料干茧价格一直不断上涨,从年初的4万多元涨至至如75000—80000元/吨,茧丝价格形成机制以“原料供给—终端销售”的正向价格传导模式,由上游干茧价格的上涨逼迫下游生丝价格的提升。
据我国海关统计,1-8月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18.69亿美元,同比下降20.69%。其中,蚕丝类出口3.22亿美元,同比下降29.38%;真丝绸缎出口4.91亿美元,同比下降11.67%;丝绸制成品出口10.56亿美元,同比下降21.49%。当前欧美主要丝绸消费市场仍是处于低迷状态,价格领头羊高品位丝(5A、6A)销售乏善可陈,好在印巴市场虽然在西方消费萧条中,对真丝绸的进口份额被突然凸显出来,但其价格承受能力相对有限。国内用丝企业能够承受的价格总落后于成交价上涨的速度,如嵊州领带厂刚将买价调整至22万8,价格水平就已上涨到23万。原料上涨逼迫,销售价格反应滞后,留给缫丝生产贸易的空间必然狭小有限。
放储可行性:时间和价格窗口均已打开
从以上两点的分析看来,若单从外围需求的角度分析,国储丝的放储计划具有相当的风险;但若综合当前国内企业应对风险能力提高等因素分析,国储丝的放储计划还是具有很高的可行性,更何况,上一轮收储是在2007年,收储价格为21-22万元,库存时间已有两年,现在的生丝24万元价格条件下,从库存管理和成本出发,放储的时间窗口也已打开。
预期作用:两种完全相反的可能效果
国储丝放储的调控价格意味,业内人士大多都了然于心,不必赘述。在当前的形势下,生丝不得不被动地追寻干茧上行的步伐,与其看着茧丝的“倒挂”危机愈演愈烈,行业再次陷入困境,还不如让生丝“先发制人”化被动为主动。一旦主管部门确定国储丝放出,相当于开闸分洪,国内的生丝价格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平抑。丝价的回落也将会使缫丝厂们在加入“抢茧大战”的同时增添了几分顾虑,对行情注入几分冷静,非理性抢茧的势头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从而对茧价的上行形成制约。
但另一种反作用我们也必须要看到:在经过了多年行情起伏的磨练后,不少实力雄厚的缫丝企业为了保留工人坚持走稳定发展的道路,已经不再计较一时的盈亏得失。另一方面,蚕茧原料供不应求的局面在明年春茧上市期前的这段时间内是很难被改变的,这也极大的减弱了干茧出现“崩盘”的概率。如此一来,即使国储丝放储对生丝价格立刻产生调节作用,但干茧价格并不会为其所动,“丝跌茧不跌”,反而增加了更多的不可预见因素,调控恐怕无法达到预期目的。
再者,此轮生丝价格上涨,在23万之前都属于温和式上涨,大大有别于06年的爆发式暴涨,国储丝的库存虽然一直没有放储,但对于其随时可以放储的预期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发挥了一定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