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论民族服装:和服源于中国 中山装源于日本

  与一位外国朋友看《艺伎回忆录》。出影院时,他对日本和服赞叹不已,以为和服是日本人独创的民族服装。我告诉他,和服是仿照古代中国服装的样式而成。他不同意,还看似专业地辩驳道:不对!你们古代的服装是China Dress(旗袍,直译为“中国服装”),有衣领,还有纽扣。但日本和服与你们不一样。

  不难看出,在外国人的印象中,旗袍成了中国的民族服装。这也难怪,即便是中国人也不会否认,旗袍的确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服装。但是,旗袍仅仅是上世纪20年代兴起的中国女装,并非是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汉族传统服装。 

  到底什么是汉族的传统服装?现在似乎不重要了。因为中国人的印象是,只有少数民族才有民族服装。

  这实在是一种误解。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宽衣肥袖的汉族服装即已定型。衣服没有纽扣,用宽腰带束住,避免敞胸露怀。肥大的衣袖则可塞许多东西,演绎了不少“衣袖中塞食,孝敬老母”的故事。数千年来,尽管有“胡服骑射”等小插曲般的变革,汉族的服装一直都没有大变化。直到满清入关,宽衣大袖才被彻底改饰易服。辛亥革命后,面对八旗遗风的长袍马褂,革命党人还着实为难了一阵。最终,由于当时革命党人多留学于日本,便顺势改造了一下日本大学里的学生服,演变成了中山装。有心者可以注意一下当时孙中山先生等与日本学生的合影,就可以知道两者之间的个中奥妙了。

  起初,中山装并没有马上在中国普及,而且还随着袁世凯复辟时的易服、上世纪30年代西服的盛行,一度落入历史的阴影中。到毛泽东时代,中山装才真正流行起来。所以,老外常常把中山装叫做“毛装”。那个时代,配上上衣兜里的若干支水笔,中山装一下子成了思想进步青年的标志。
这样,几百年的折腾,传统的汉服最终绝迹于中国。不过,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唐朝,宽衣大袖伴着大量“遣唐使”,传到了日本,继承了袖子宽大、中间宽带束住、不用衣扣的特征,翻版为和服。中国服装在日本生根开花,日本学生装却在中国发扬光大,这真是很有意思的事,无怪乎许多教科书中都谈到“中日文化水乳交融”。

  不过,探寻中国服装变迁的感悟却远不止这些。服装从来就不单用于御寒,还蕴含着深刻的政治与社会意义。古代中国服装宽衣大袖,适合于吟诗作画、抚琴下棋、观月赏花,却不宜于骑马打猎,这表现着中国人悠闲清净的生活态度;服装在服色、花样、佩绶、腰带上的规定区分,也表明着不同的社会阶层。更重要的是,服装体现着某种文明秩序的变迁。记得上世纪80年代,某位中国领导人穿西装革履忽现中国电视新闻中,外国人为之目光一亮。次日,外国媒体的社论几乎口径一致:这次中国人的开放是真下了决心了。

  想到这,环顾着电影散场时大街小巷的中国人大都穿着西服和茄克,感到中国已经在文化上走进全球化秩序中了。于是,我也不再与老外朋友纠缠于和服的“版权”,反而豁达了许多。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