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珙县地处四川盆地,是川滇黔革命老区结合部。辖区有8镇9乡、262个行政村,幅员1149.5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珙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8.57% ,绿化覆盖率53.17%。是国家级重点文物“僰人文化”保护县、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也是四川工业与农业大县。近年来,珙县人民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珙县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珙县“蚕业经济”得到了科学的、可持续性 发展。
珙县是四川省蚕桑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县之一,也是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蚕桑)和四川省桑蚕品种试验基地,珙县依托自身优势,大力、科学发展蚕业经济,科学兴县,为民增收。
珙县县委副书记肖苏国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珙县曾两度承接国家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建设。珙县蚕业以“公司+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发展模式,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通过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珙县智溢茧丝绸有限公司”带动,珙县富民蚕业专业合作社、蚕业协会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发展迅速。已连续六年实现桑园面积、发种、产茧、产值和单产“五提高”,带动全县2万多户养蚕农户增收。
2010年8月21日,正值秋收时节,蚕子正忙碌着做茧子。《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底洞镇 党委书记戴金里的陪同下来到珙县底洞镇楠桥村,参观了楠桥村的养蚕大户。这里的村民基本上都已实现了“水电气”三通,排除电不说,在四川珙县的农村要吃上干净的自来水,用上天然气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关键是通“气”,这里的“气”不是纯正的天然气,而是沼气,是利用蚕粪发酵后生成的。沼气的利用,实现了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科学有效地的为民惠民 。当地蚕农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光蚕业的收入就每年增收一万多元。这对珙县农业经济 来说,其成绩是非常显著的,同时说明了珙县大力发展“蚕业经济”是科学的,也是“惠民经济”,值得宣传和推广。
据了解,2009年,珙县全县全年发放蚕种103279盒,较去年增发9979盒,增长10.6%;产茧80651.3担,较上年增加9164担,增长12.8%;养蚕单产达39公斤,同比提高0.7公斤;蚕农售茧收入7753.8万元,同比增加1678万元,增长27%;加上桑园综合开发和桑枝食用菌收入2159万元、蚕沙收入520.5万元和桑枝条收入1520.5万元、共育收入385万元等,蚕桑综合产值达1.23亿元(不含桑叶产值),为农民增收作出了显著贡献。
珙县的蚕业经济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如丝绸工业上,珙县智溢公司总经理钟坤全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珙县着力开拓茧丝新产品,发展循环经济。共生产白厂丝123吨,累计销售生丝145.8吨(其中去年库存32.8吨),实现销售总收入3045万元;蚕丝被生产销售成效显著,共产蚕丝被5.1万床,销售4.7万床,产值3995万元。加上新开发的蚕沙枕及其它缫丝副产物收入,共实现工业总产值 725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756万元,增长107.5%,加上蚕桑产值,实现全行业总产值1.95亿元(尚不含桑叶产值和蚕茧加工产值),出口创汇110万美元,全年实现税利1100万元,创历史新高,充分体现了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
由此可见,珙县大力发展“蚕业经济”,让农民和企业都得到了实惠。珙县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蚕业发展的决策是务实的,也是科学的。珙县蚕业经济的发展必将为珙县经济的科学发展谱写新的华章。